栏河中华绒螯蟹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

2021-12-06 01:44周世明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7期
关键词:饵料水体水质

○周世明

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的多个栏河工程中开始养殖中华绒螯蟹,由于在养殖过程中,因水质腐败、蟹种过密、防病不当、蟹种退化、投饵不当、消毒不严等因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发病突显,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等后果。为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效益,现将栏河中华绒螯蟹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介绍如下。

一、水质腐败

(一)水质腐败原因

栏河工程的大坝,一般是在河流滩域出水口处修建而成,而很多河流中,有多级栏河工程,在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上级栏的饲料残饵、蟹粪、腐殖质等,就会流向下级栏河,越是下级的栏河,水质腐败就越严重,尽管栏河浅水处种植一些水草,也难于净化大面积水质,所以,造成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浓度不断超标,使溶氧量下降,底层水质日趋恶化,病源微生物大量滋生,导致中华绒螯蟹机体组织缺氧,生长速度下降,免疫能力降低,随着毒性的增强,中华绒螯蟹出现致命性病源。

(二)防控对策

进入冬季,栏河水源渐小,这时可打开栏河底部电动闸门,放干河中水,清除河床中的多余污泥和杂物,然后冻、晒河床淤泥,使淤泥充分龟裂,增加淤泥中的含氧量,加快淤泥中的有机质降解,提高水体质量。

2月中旬,可在河床浅水处,补栽一些轮叶黑藻、黄丝草、伊乐藻、苦草等,为中华绒螯蟹提供更多的植物饵料,同时,也为中华绒螯蟹提供更好的栖息、蜕壳、避敌等场所;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期间,如果水草消耗过多,可适当补栽水花生来满足水质净化需求。

3月中旬,在栏河中投放螺蛳350千克/亩,通过螺蛳在栏河底层饮食饮水,可减少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净化水质,同时,也为中华绒螯蟹提供更多的鲜活动物饵料。

二、蟹种过密

(一)蟹种过密原因

很多养蟹大户只求眼前经济利益,在有限的水体中,无限地增大放蟹密度,随着投喂饲料量的不断增多,饲料残饵、蟹粪等必然增多,水体污染严重,水体缺氧严重,中华绒螯蟹逐渐免疫能力下降,导致发病机率增高。

(二)防控对策

栏河中蟹种放养密度要合理,保持生态容纳量持平,降低水体污染程度,才能降低发病率,生长快,规格大,商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实践经验证明,当年养成150g/只的成品蟹,一般放养规格为120只/kg,放养密度为700只/亩,为最佳放养密度。

三、防病不当

(一)防病不当原因

一是有病投药不当,无病不预防;二是急于治好蟹病,随意加大药剂量;三是蟹病尚未治好,就停止用药。

(二)防控对策

在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病为辅,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的原则,把蟹病损失降到最低位置。一旦发生蟹病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要求,准确统计栏河溶水量和蟹种数量,正确制定治疗疗程,精确选择防治药品和用药剂量,把蟹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四、蟹种退化

(一)蟹种退化原因

有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发育不全的早熟蟹种作繁殖亲本,或用个体较小的成蟹作繁殖亲本;或用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近亲交配。这些蟹种育苗场的做法,造成相当部分中华绒螯蟹品质退化,繁殖出来的蟹种,个体一年比一年小,抗病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二)防控对策

中华绒螯蟹育苗场,应加强抱卵蟹的科学管理,确保胚胎健康发育,生产出更多健壮无病的蟹种;繁殖蟹种的亲本蟹,要引入长江水系野生原蟹种,雌蟹规格为125g/只,雄蟹规格为150g/只,通过交配后,产出的中华绒螯蟹质量就会提高;扣蟹、仔蟹培育的苗场,要到有资质、信誉度高的育苗公司去学习先进经验,利用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寄生虫附着、规格整齐、爬行敏捷、指节无损伤、无性早熟等的优质品种,培育出更好更多的扣蟹和仔蟹苗种;养蟹大户要严把好选苗关,选择本地天然环境培育的仔蟹和扣蟹,才能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水质条件,成活率高,养殖效益高。

五、投饵不当

(一)投饵不当原因

在投喂的饵料中,有的饵料由于某种物质出现过少或过多现象,造成中华绒螯蟹的机能紊乱或失调,导致发病速度加快;有的饵料中缺钙、磷、镁等无机盐,造成中华绒螯蟹脱壳困难,发生软壳病症;有的每日投喂的饵料数量过少,满足不了蟹的正常生长营养需求,造成体质消瘦,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发病机率增高;有的每日投喂的饵料数量过多,特别是动物饵料过多,出现了营养过剩,造成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死亡时间提前。

(二)防控对策

1.坚持“两头精、中间粗、荤素搭配合理”原则。在夏季,水温适宜,中华绒螯蟹吃食量较大,生长速度快,蜕壳次数多,这时投喂的饵料,要以配合饲料和螺、蚌、鱼、蚬等饵料为主,以植物饵料为辅;在秋季,水温较高,中华绒螯蟹吃食和代谢受到一定影响,这时投喂的饵料,要以南瓜、豆粕、煮熟的玉米、山芋、浸泡发芽的小麦等植物饵料为主,以配合饲料为辅;在冬季,水温温和,中华绒螯蟹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这时投喂的饵料,要以配合饲料和螺、蚌、鱼、蚬等为主,以植物饲料为辅。采取前述投喂原则,可有效提高中华绒螯蟹品质和产量。

2.坚持“定时、定质、定人、定量、定点”原则。定时:在每天上午8~9时,投喂日投量的40%,在每天下午5~6时,投喂日投量的60%。定质:投喂的各种饵料,必须新鲜、无腐烂、没变质、适口性好、营养全面。定人:投喂饵料人员,由一个人投喂,一个人记录,做到一个人负责到底。定量:各种饵料的投喂数量多少,要根据季节、水质、天气、水温、蜕壳、病情等各个因素来确定,一般经验投喂方法是:在晴好天气、水质好、水温适宜、吃食旺盛等情况下,要多投点饵料;在阴雨天气、水质较差、水温过高等情况下,要少投点饵料;在大雨天气、水质恶化、蜕壳期间、病危期间等情况下,不投喂饵料。每次投喂的饵料,以2小时内吃完为准。定点:在栏河岸边浅水处设置多个投喂点,每个投喂点保持长期不变,使中华绒螯蟹养成固定地点“吃食”习惯,以便观察蟹的吃食情况,减少饵料浪费。

六、消毒不严

(一)消毒不严原因

在多年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栏河中,如果在蟹种投放前,没有对栏彻底消毒,就会提高发病机率;在蟹种投放时,如果没有对蟹体消毒,直接放入在栏河中,蟹体身上携带的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各种病害暴发;在蟹种养殖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栏河水体定期消毒,大量蟹粪、饵料、死蟹尸体等就会腐烂分解,使有毒有害物质增多,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会引发各种蟹病发生;在投喂动物饵料时,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就直接投入在栏河中,就会使病菌不断增加,造成中华绒螯蟹发病机率升高。

(二)防控对策

1.搞好栏河消毒工作。在放养中华绒螯蟹前10天,对栏河上游进水口以上,用生石灰100kg/亩,进行消毒处理;隔10天后,用漂白粉15kg/亩,对栏河水体消毒,杀灭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

2.搞好蟹种消毒工作。在放养中华绒螯蟹时,用4%食盐水溶液浸浴蟹体5分钟,杀灭蟹体表面的病菌和寄生虫等。

3.搞好饵料消毒工作。在投喂动物饵料时,先去掉死动物饵料,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才进行投喂;投喂各种植物饵料时,先用30%漂白粉溶液浸泡20分钟,然后才进行投喂。

4.搞好食场消毒工作。在栏河浅水定点投饵处,每隔10天,泼洒30%漂白粉溶液1次,防止病原体大量繁殖。

5.搞好水体消毒工作。在栏河养蟹河段中,每隔8天,用24%二溴海因140g/亩,全河泼洒1次,杀灭水体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改善水质,控制病原体发生。

(通联:404022,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农业服务中心 手机:18983550831)

猜你喜欢
饵料水体水质
香饵
香饵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基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