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濂溪书院史略考

2021-12-06 06:2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山房周敦颐合川

吴 越

重庆合川濂溪书院史略考

吴 越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学术成就影响和兴教办学形象的双重加持下,许多以“濂溪”为名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重庆合川濂溪书院就是为纪念周敦颐建立,从宋朝一直发展至今,在地方教育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合川濂溪书院的历史发展沿革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时间线,并且一些文献中有关其历史的考证也存在着不少谬误,实在令人感到遗憾。文章即是对该书院历史沿革的概述以及对相关文献记载的考证,在濂溪学研究和了解周敦颐学术影响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周敦颐;合川濂溪书院;合宗书院;重庆合川中学

合川也称合州,古名垫江,原为亵江,取嘉、涪二江在城北鸭咀的汇合之水如衣重叠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始设垫江县,县域辖今合川、武胜、铜梁、安岳、岳池等县地,隶属巴郡,治所在今合川。南宋末,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围攻合川钓鱼城,在宝祐七年(1259)的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元宪宗蒙哥被流弹击中身亡,导致蒙军内乱不断,使欧洲免于战火,因此合川也被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事实上,此地不仅有兵家雄关,彪炳史册,而且深受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影响,书院教育兴盛,学人辈出。 

一 周敦颐与合川

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教学制度,与学术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书院制度始于隋唐,兴盛于宋元,全面普及于明清,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大儒名士与书院渊源颇深。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不仅在发展理学上居功至伟,在书院教育方面的成就也不可小觑,全国各地为纪念他而建立的书院祠庙从古至今不知凡几,位于重庆市合川的濂溪书院就是其中一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一名文学家、哲学家。胡宏《通书略序》中说到:“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黄宗羲的《宋儒学案》也有言:“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可见周濂溪先生对中国古代学术的贡献之大,在人们心中地位之崇高,无怪乎后世之人为其撰词立碑,祠庙香火延续千年不断。

周敦颐与合川的缘分要从宋嘉祐年间说起。嘉祐元年(1056),周敦颐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在此地为官五年之久,从者甚众。他在合川为官期间,勤政爱民,加之本身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与名利,爱谈名理,一如其《爱莲说》中描绘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那般拥有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和洒脱的情怀。周敦颐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合州百姓心悦诚服,后来在本地设祠堂以示纪念,至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增设学馆。[1]18随时代更迭,学馆曾经历多次扩建修缮,先后更名为濂溪书院、合宗书院、合川中学堂等,现为重庆市合川中学。

二 合川濂溪书院历史沿革

(一)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正式建立的具体时间因资料不全难以确定,不过《万历合州志》卷二有言:“濂溪书院,旧在瑞应山侧,宋嘉祐濂溪判合,后人为建书院,任逢有记,今废。”由此句可推测濂溪书院的建立应当不晚于任逢所处时期。

任逢,字千载,生卒年不详,南宋眉州人。宋孝宗淳熙间进士,授西充县丞。历任温江知县、嘉定府通判。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以朝请郎权知合州。著有合川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书《垫江志》(30卷),录入《宋史·艺文志》,今佚。[2]18

宋度正编撰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记载:

先生在合,士之从之者众矣,而尤称张宗范有文有行,名其所居之亭曰“养心”,且语之以圣学之要,其汲汲于传道授业也。如此一郡之人心悦诚服,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苟下之人亦不从。既去,相与祠之南禅,正少时犹及见之。(南禅滨涪江,为大水所漂,今不存。淳熙八年,签判何湏祠之官舍。绍熙二年,正请于漕台祠之郡学。其后,郡侯任逢重加修葺,姚自舜创田以备释菜之用。今大帅曹叔远又仿书院之意增广其田以备延请堂长,歹养生徒之费云。)

以上内容记载了任逢绍熙二年(1191)之后对濂溪书院进行了修葺,那么他也应是这个时期创作了记,所以濂溪书院的建立时间应不晚于绍熙二年。

书院被称为“濂溪书院”的时间跨度极长,不仅是濂溪书院建立后至明嘉靖期间,即使后来改名为合宗书院也没有废止,许多文献中的记载还会沿用濂溪书院的名字。

(二)合宗书院

宋末战火对重庆书院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濂溪书院也因此毁圮,后于明宪宗成化年间由当时的合州知州唐珣等重建。明代合川的合宗书院即为宋代合州的瑞应山房、濂溪书院。早在宋时初建便尊奉“濂溪先生”,至明代前期复兴,称之濂溪书院,再至嘉靖时期御史邱道隆重建,改称合宗书院。[1]89《万历合州志》卷二记载:

嘉靖十年御史邱道隆按合,改迁涪南合宗书院,肃元公像专祠。院后隙地,凿池种莲,建亭于上。御史邱公诗:“祠宇元公建,风流天下传。我来瞻德像,谁复读遗编。庭草春风入,峰莲霁月县。感君思洛召,乡国晓云边。”[3]23

在《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19-25也有相关记载,并且详细叙述了邱道隆为合宗书院起名的原因及办学宗旨:

书院之设仿于宋儒合川濂溪书院,在合川学侧,祀宋周子(黄廷桂《通志》)。明邱道隆巡按是邦,建议于南津街创修。按察副使张鲲记曰:“嘉靖十年春二月,御史按合州,彰贤瘅昧,叙礼定乐,既集事,乃作合宗书院。”越二十日乙亥,院成。御史曰:“嗟!元公周茂叔判非此地邪?合不此宗哉!”故大书“合宗书院”扁。其堂前曰“寻乐”,后曰“天余”、“光霁”。维时,副使张鲲、参议林豫、佥事李文中称享之日。随官行,相顾曰:“嘻懿哉!御史书院之建,非徒表濂溪耳,实乃有临道焉。是故以言其裁可以恒政也,以言其教可以豫德也,以言其学可以井士也,以言其化可以履民也。君子曰:一德临而百度贞焉。”[4]265

可见合宗学院之建立乃是邱道隆希望合州学子以周敦颐为榜样,学其裁而恒政、学其教而豫德、学其学而井士、学其化而履民,以周子的“德”为典范就可以做到“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嘉靖二十五年,府判曹自重增修,又建亭名“观莲”。明末兵毁,亭、房、院、堂等荡然无存。[5]297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蔡之芳“慨其缺毁,捐俸复修,百年废迹,灿然改观。”后来历任的合州知州都会增置田亩以供束修膏火。

考课是衡量一个书院教学质量和影响力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水平、奖励优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方法。清代时合川濂溪书院规定:师课每年四次,内庠超等八名,各奖钱六百文;特等十二名,各奖四百文;外庠上取八名,各奖钱五百文;中取十二名,各奖钱三百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有邑绅筹款若干,兴书院面课,仍年四次,课额如前。内庠超等各奖钱一千二百文,特等八百文,外庠上等奖钱一千文,中等奖钱六百文。除此之外,濂溪书院还参加知州县牌局试书院生徒,这种测试只有参加过六次的才发供给:内庠超等八名皆一千六百文,特等十二名皆一千二百文,一等十五名皆八百文;外庠上取八名,按名奖钱一千二百文,中取十二名,按名奖钱八百文,次取十五名,按名奖钱六百文。[1]191

合宗书院的环境十分优美,给师生们提供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清翰林董新策曾作《濂溪书院记》,其中描写合宗书院:“院广六丈,深三十六丈,严有门,缭有垣,周有廊,池有莲,树有竹木,当时崇儒重道,讵不谓盛哉。”[4]266

作为合川为数不多的官办书院,合宗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能人志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洪成鼎受聘为合宗书院山长,曾留下诗词激励合宗书院的莘莘学子:

《光霁堂前见桐枝喜成句留示诸同学》

清阴满院风声起,培得菶萋待凤凰。[5]94

在历史上,合宗书院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但是,合州的合宗书院却独树一帜,继承了宋代濂溪书院、明代合宗书院尊奉周子、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长期保持书院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6]312

(三)合川濂溪书院近代历史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战火,还掀起了一场文化的风暴,清政府在这种情形下为求自强做出了许多改变,改变学制就是其中一项。清光绪三十年(1904),政府实行新政,将合宗书院更名为“合州学堂”,两年后又改名为“合州中学堂”。

民国成立,合州中学堂又先后改名为“合川中学堂”“合川中学校”。1923年,“合川中学校”改称“合川县立初级中学校”,改学制四年为三年。1940年,合川县城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学校迁至城西十五华里处白沙铺的龙游寺,师生因陋就简坚持教学。1941年,左树屏任校长,不拘一格遴选教师,诸如地下共产党员、政界异已、公认名师等来校任教。左校长连续七年担任校长,为民国时期在任最长者。1944年秋,学校开办高中,始为完中,改称“四川省合川县立中学”。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县城。

1951年,合川中学改称“川东区合川中学”,县政府划地、拨款扩建校舍场地。1953年,“川东区合川中学”改称“四川省合川中学校”。1954年,在城西原私立华国中学旧址新建一所中学,暂名“合川新建中学”。1955年,“四川省合川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合川第一中学校”,“合川新建中学”定名为“四川省合川第二中学校”。2001年8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原合川一中、二中正式合并,组成一所新型的重点高完中[7],即现在的合川中学。

该校进步思想氛围浓厚,民国时期,合川中学素以县内民主阵地著称,“五四”运动后,师生不断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并且还参与了武昌起义、北伐战争、红军长征等革命活动。1930年策动震动四川的合川兵变。1938年建立中共中央党支部,抗日战争期间率先组织课余抗日宣传团,1948年一批师生参加了动摇蒋介石大后方的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的武装起义,其纵队领导人有该校学生。[8]569

纵观合川濂溪书院的历史发展沿革,有过书声琅琅、人声鼎沸、来往如织;也有洪水泛滥、战火连天、多次重建增修。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延续下来,像一座历史的丰碑无声述说着它的传奇。

各层角落的房间大小和用途比较灵活,由于采光较差,常用作厨房、储藏室、卫生间和楼梯间等,空间较大时也会用作卧室。厨房空间较小,由于只能通过间接的反射采光,很多烹饪的准备工作都在中庭完成,只有需要热处理的环节在厨房完成。卫生间通过一个狭窄的入口进入的黑房间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只用沙子掩埋的干坑,另一部分是会用少量的水冲洗的正式厕所。剩下的角落则是楼梯,踏步高度在20~25cm,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穿过中庭,通过内侧狭窄的楼梯可以到达屋顶露台,在炎热夏季的夜晚可以供人们晚上纳凉睡觉。

三 涉及合川濂溪书院研究的二个关键问题

(一)瑞应山房与瑞山书院

现今多数资料显示合川濂溪书院的前身为瑞应山房,但在研究合川濂溪书院的历史过程中笔者还看到了另一个书院的信息——瑞山书院。在吴洪成、王培培、郭春晓合著的《重庆书院史》中介绍瑞山书院最早为南宋养心堂书馆,《合川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也提到瑞山书院的前身是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太府安少卿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养心堂,其发展时间脉络与合川濂溪书院极其相近,所以就引出了瑞应山房和养心堂到底是哪个书院的前身的问题。据明万历《重庆府志》记载南宋名儒魏了翁曾著有《瑞应山房记》,然相关信息甚少,难以窥其全文,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南宋学者。因筑室邛州西七里之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学者称其为“鹤山先生”,著有《鹤山集》,又名《鹤山文集》或《鹤山先生全集》。笔者在《鹤山集》中并未看到《瑞应山房记》,但是一篇名为《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记》的文章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瑞应山房建立信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濂溪先生周子尝仕于合阳,予奉使东川,日建为周程三子易名,先帝下其奏,奉常周子曰“元”,二程子曰“纯”、曰“正”,以制书颂二民子孙。予既奉行惟恪,且饬郡,将买田以备烝,尝连帅永嘉曹叔远嗣替,成事,属予记之,未果也。厥十有五年,返自南迁,起家守泸。合士税申之持张宗范《养心事题说》谂予曰:“朱文公著《通书》,附录首载此篇。今春官二乡度正每以为恨,曰:宗范,吾州人也,而郡乘放失。于是搜求之累岁,始得石刻于地中。凡一百七十年,而遗迹俨存,殆非偶然也。周子故有绘象于学西偏,地下濒江,屡圮于水。乡进士罗艮十余人尝以请于予,予为移书太府少卿安癸仲,得官屋于州冈,前挹巴岳、铜梁诸峰,而涪、汉二水汇其下,若天作地藏以待今日者。匾曰:‘瑞应山房’,以祠先生,配以二程子。郡少府又余法用,即张氏故址为养心堂以馆学徒,又捐钱千万以广粢盛之田……”[9]381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至少在南宋时瑞应山房正式建立,又由“厥十有五年,返自南迁,起家守泸”一句进一步推论瑞应山房应为魏了翁在泸州任职期间建立。宋理宗绍定五年时魏了翁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所以瑞应山房建立时间最早不超过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

文章中还提到了张宗范及他的《养心事题说》,笔者在《万历合州志》卷七中找到了相关信息:

张宗范,宁宗时人,有行有文,居嘉陵江东,建亭于学士山麓以自娱。时周濂溪判合,宗范从之游,濂溪至其亭,题曰“养心”,且为说以勉之。[3]64

周敦颐的《周元公集》中恰好也有一篇《养心亭记》记录了此事: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静。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此三者可以互相佐证确有养心亭一事,所以宋时合州人士在瑞应山房及养心亭祭祀周敦颐和二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学馆应当无疑。

至于瑞山书院,《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19-25记载:

又有瑞山书院隶州署之左,原系尼僧青竹庵庙地。清乾隆四十五年,知州左修绪迁尼僧于南津街观音阁,改建学舍,名“接龙义学”。后五年,知州周澄又捐资补修。道光初乃改名“瑞山”,知州李徽典题有“瑞山义学”四字匾额。至名以书院,则光绪二十三年知州张熙谷禀改立也。然自来延师仍由官聘,山长束脩以及斋长薪资、生徒课奖两院从同。州人王履吉有句云:“凌霄阁上月轮高,寻乐亭前草似袍。两地书声相唱和,中间隔断涪江涛。”言两院之胜也。[4]267

以上信息只记载了瑞山书院在清代的情况,并没有更早的历史记录,笔者也未搜集到其他更有效的信息。

然而回过头来比较任逢和魏了翁两人的相关历史信息,可知合川濂溪书院建立的时间不晚于宋光宗绍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91年;而瑞应山房建立的时间则不早于宋理宗绍定五年,也就是公元1232年。从时间上来看,瑞应山房的建立时间晚于合川濂溪书院近四十年,因此瑞应山房是濂溪书院前身这一说法也就无法成立了,其更有可能为瑞山书院的前身。

瑞山书院与濂溪书院是合川仅有的两所书院,此两院历史人物事件及发展历程极为相近,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将其混淆,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

(二)张宗范所处年代

《万历合州志》卷七记载了周敦颐与张宗范同游养心亭一事,但是其中对张宗范生活年代的描写却是“宁宗时人”,这似乎与周敦颐生活的年代距离稍远。

众所周知,周敦颐生于公元1017年宋真宗朝,卒于公元1073年的宋神宗朝。魏了翁的《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记》记载:

尝考周子以庆历四年司理南安,年方三十,程大夫珦谓其知“道”。时二程子年十五,大遣从之游。迨嘉祐五年,签书合州判官,年方四十,宗范又从之。[9]382

张宗范在周敦颐四十岁的时候与之同游,那时张已经是合州有名的大乡绅了,其年龄应该不会太小,即使与二程同岁也有二十五六了。然而宋宁宗赵扩在位的时间是公元1194年至公元1224年,若张宗范为宁宗时人,至少要活到1194年,那么也就是说其年龄应该有164岁,这在医疗科技极不发达的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说是神话传说也不为过,所以张宗范是宁宗时人的说法应是存在讹误的。

结 语

周敦颐对于理学思想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其在书院发展史上的成就也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在他的影响下建立的重庆合川濂溪书院却至今没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研究,明珠蒙尘,憾意顿生。研究各地濂溪书院的历史可以是我们研究周濂溪及其濂溪学影响力很好的一个方向,今以拙作抛砖引玉,望有志于此的学者们能发掘出它更多的魅力。

[1]吴洪成,王培培,郭春晓.重庆书院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池开智.历代合川山水诗选注[Z].重庆:合川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资料,2001.

[3]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重庆府县志辑:万历合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7.

[4]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重庆府县志辑:民国新修合川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2017.

[5]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6]池开智.合川历史文化纲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7]合川中学[EB/OL].http://www.hechuanwang.cn.

[8]赵翰章,傅维利.中国著名中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

[9]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景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宋刊本.

B244

A

1673-2219(2021)02-0006-04

2020-12-20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濂溪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JD34)。

吴越(2000-),女,江西武宁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2018级学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山房周敦颐合川
他笑了
山房连花径(钢笔画)
抢抓机遇开新局 真抓实干谋发展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2021年工作纪实
合川:党建融合资源 振兴汇聚力量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后素山房
合川黑猪保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重庆拾山房民宿
周敦颐赏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