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贫困与反贫困治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

2021-12-06 06:35熊珍珍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济

熊珍珍 赵 晶

(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1 引言

从当前的世界大环境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经济上的贫困问题明显更突出、更严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贫困无法解决,精神上的贫困也就没有根治之法,整体繁荣下的局部贫困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个体的幸福感,也带来了诸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资源缺失、地区歧视、民族歧视等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问题。联合国开发署发布的2019 年度《全球多维贫困指数(MPI)》 报告显示,全球共有13 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且各国之间与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贫困程度存在巨大差异。报告共覆盖了101 个国家,其中包括31 个低收入国家、68 个中等收入国家和2 个高收入国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 年消除一切形式的全球贫困目标,而2015 年全球贫困人数达15.6 亿[1]。加之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经济停滞将会对世界减贫工作带来巨大阻力,世界反贫困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

研究表明,一般来说,贫穷人口和贫困家庭的幸福体验感比平均值要低,中国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居民认为,贫穷是其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如生产力不发达、分配机制不公平、环境恶劣不适宜生产生活、常年战乱等。为解决贫困问题,不少国家都采取了措施,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以缓解贫困问题和社会冲突。但由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拥有人口福利的东方国家更占优势,西方国家的挑战加剧。并且对于新生人口增长率常年为负的欧洲发达国家而言,“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的福利制度不仅增加了政府负担,削弱了经济竞争力,而且易滋生社会整体懒惰情绪,致使“等靠要”的现象层出不穷。采取何种措施解决贫困问题仍然是全世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2 国内外贫困现状研究

2.1 国外贫困现状研究。发达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对温饱和生存威胁较小,所以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救助加开发”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缓解贫困的发生和发展[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繁荣掩盖下的贫困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威胁和阻碍,纷纷采取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建立起高福利、高保障的社会制度。西方的高福利制度通过对收入较低、无收入和有特殊困难的公民发放救济金和经济补助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医疗、教育的资源的使用。这些措施一开始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时间一长,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西方经济危机等挑战进一步扩大了这些措施带来的后遗症。优越的社会福利加剧了一般纳税人的负担和政府的支出,削减了国家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上的投入能力,削弱了国家经济和科技竞争力,也造成了部分公民对福利的高度依赖,衍生了不想工作、不想吃苦,只想等政府救助的不良心态,进而提升了劳动力的成本。

2.2 国内贫困现状研究

2.2.1 我国贫困现状。从地域来看,我国贫困的地域差别极其明显,贫困高发生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云、贵、川、渝、陕、甘、宁、桂、青、新、内蒙古、藏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同时又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中的592 个国定贫困县中,有258 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这258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224 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民族贫困县的86.8%[3]。由于政府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大量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因此,西部的减贫速度也是十分可观的。

从贫困发生的城乡差别上看,城市人口的多维贫困指数和贫困发生率明显低于乡村,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大幅降低乡村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必然选择[4]。这需要我们将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经济欠发达的广大乡村地区,进而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因贫富不均带来的区域歧视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2.2.2 贫困成因。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综合转型的时期,而且导致中国贫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如前面所提到的,贫困人口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对于地域而言,不同区域的地区经济形态、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开发状态和政府政策对其居民的收入构成存在着巨大影响。位置条件优越、先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发的东部沿海经济带,其地区经济类型多样,城市高度发展,工厂遍布,就业和投资机会多,经济发展模式先进,居民的收入来源多样。相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形崎岖复杂,交通不便,开发较困难,需要国家对其进行大规模资金和技术支持。投资多、收益慢等因素是西部地区难以获得商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以农林、畜牧、渔业为主的西部地区种植和养殖周期长并且经济收入低,由于经济模式的限制,造成了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居民收入较低的问题,贫困发生率远高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对我国整体经济情况来说,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是影响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城市较农村而言,人口密集,道路密集,交通方便,拥有更优越的先天性的经济发展条件,从而拥有更多发展经济的资源,而农村的传统家庭式种植、养殖业规模小,收入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城市中由于存在着群体收入多元化和部分群体因职业优势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等现象,相比较而言,缺少其他收入来源并且从事缺少社会分配优势的职业群体收入将呈现劣势,由于社会资源占有不均而导致的马太效应,造成了城市贫困群体的产生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5]。

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如何平稳有效地解决此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在研究时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农民的兼业状态,从农民的视角解释农民行为选择背后的动机,同时将贫困治理这一概念相对化,留意这一概念背后的时空定位及其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过程[6]。

2.2.3 我国扶贫工作进展。对我国来说,14 亿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医保、基本生活保障、养老金的全覆盖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高福利的社会制度难以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且在国民素质偏低的情况下,“等靠要”的现象更为严重和更难以控制。在近几年扶贫工作报告中也发现了此类现象的一再发生。不少贫困户缺乏进取心,持有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将自身的脱离贫困寄托于党、国家和政府的救助,不愿艰苦奋斗,只想享乐,并且越来越不满足少量的救济物资,要求越来越高。西方的反贫困制度只能给我国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我国必须制定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阶段性扶贫政策,进行精准扶贫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习近平[7]在《摆脱贫困》 中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但贫困成因的复杂多变,决定了我国反贫困之路的艰辛曲折,我国存在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国彻底解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生活品质的阶段性上升,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如何解决地区性贫困问题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重要难题,要解决此问题无法依靠个人或某群体,需要党和政府的带头支持和帮助,并且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帮助。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分配的公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资源的获得,进一步缩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和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中国贫困发生率迅速降低,贫困人口大范围减少,这得益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脱离贫困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和客观法则,只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进行贫困产生机制和反贫困措施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彻底地摆脱贫困。

3 贫困与反贫困治理措施

3.1 选派扶贫干部,落实对口单位定点帮扶。对于适宜农、林业发展的地区,科技人员要深入贫困县、村,开展适宜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科技培训,政府帮助成立农村农业合作社,化零为整,将小规模家庭式种植、养殖扩大成合作式经营,增加收益,拓展销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科学化生产和经营。积极帮助从业人员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提高当地居民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加快脱贫步伐。

3.2 发展生态旅游,全面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政府帮助打造生态旅游区,巴中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被誉为“红军之乡”,具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光雾山——诺水河作为国家4A 级景区,自然风光优美,气势雄伟辽阔,山泉密布,林海浩荡,古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恩阳古镇极具川北民居特色;南龛石窟精巧玲珑、气势浑厚、规模宏大;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峰丛、溶蚀洼地各具风貌,珍稀植物、动物众多,极具吸引力。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帮助农民本地就业,如开办农家乐,售卖特色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多种方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3.3 发展绿色产业,助力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四川巴中被誉为“川东北氧吧”,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要充分利用林下条件和林间多种生物资源,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和食用、药用菌类及开展林下采集业等林下经济[8]。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优越,山丘众多,畜牧业发展空间巨大,生猪、黄羊、土鸡鸭、肉兔等现行养殖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没有知名的农产品品牌,畜牧产品知名度不高,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帮助从业人员将传统的散养畜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大型化、科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扩大养殖数量,形成产业链,打造当地的品牌,打开农、牧产品的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早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3.4 扶贫与扶志结合,激发人们脱贫的干劲和决心。精神上的贫困和不自信是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原因,“输血式”的救济始终无法真正将贫困人口从贫困中解救出来。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不愿、不信、不敢“脱贫摘帽”等精神贫困问题,日益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9]。要解决此问题就要进行广泛且有针对性的宣传,让贫困群众相信国家帮助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并树立脱贫典型优秀实例,激励未脱贫群众,增强其脱贫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我要脱贫”的信念感,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来实现美好生活。同时,有关部门要给其提供脱贫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其脱贫能力,做到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的双向发力。

3.5 助力基础教育,完善对口资助帮扶体系。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要充分发挥“发展教育脱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10]。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劳动人口向东部迁移,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尤其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学校教育水平较低,缺少学校和老师,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幼儿园。而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显然更加严重,因为父母常常一方甚至双方均外出打工,所以他们的家庭教育一般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祖辈承担。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而对孩子的教育过多地依赖于学校和教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要彻底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必须不断扩大教育扶贫政策的惠及范围,形成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的资助保障体系,实现贫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最大限度的全程资助,坚持“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价值理念,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3.6 抓好医疗健康,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贫困和疾病一直是恶性循环的关系,没钱看病加重疾病,重大疾病又加重了贫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舍不得钱看病的老人比比皆是,往往在一拖再拖中加重病情。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着力改变“一场大病就返贫”的情况,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高龄老人健康档案,安排基层医生定期对高龄老人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恶性疾病的突然发生和扩散。完善全民医保,让人民群众有病可医、有病能医。

4 结语

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走向贫困的过程也是没有固定的法则和公式的。各类社会组织要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选准帮扶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对口帮扶、产业帮扶、智力帮扶、医疗帮扶、教育帮扶、捐款帮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帮扶工作,实现社会资源与帮扶对象的精准对接。积极联系省、市龙头企业,让有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有进取心的贫困人口重新就业,稳定收入来源,增加家庭收入。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能力培养,帮助失业人口获得再次就业的机会,帮助贫困家庭走上生活正轨。目前中国的反贫困措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世界性贫困问题还十分严峻,研究和解决贫困问题不可能只靠某个国家、某个群体、某个人,需要全世界人民的戮力同心、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和理解支持。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读龙江经济
拥抱新经济
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