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21-12-06 10:53
毛泽东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研究

建党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特点

金民卿在《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建党时期,毛泽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髓,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和总体内涵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另一方面,他刚刚开展初期的、局部的革命实践,对中国革命的丰富内涵还没有了解,只是有了一些片断的、初步的实践经验,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构。他忠诚践行科学理论和中央决策,又立足具体实际开展创造性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性与个性辩证统一而以党性为第一、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而以实践为中心、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而以现实为根基的思想特点。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组织人。他的思想不是个体化的学术研究,而是组织化的、社会化的思想探索,其实践行动和理论思考都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他坚持以实践为中心而不是以理论为中心,牢牢立足实践但是决不局限于实践;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高度重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他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目标同立足现实实际的现实斗争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理想来引领群众、指导现实,但决不拔高现实、超越现实,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改造已经存在的湖南劳工会,建立符合现实斗争需要的工人团体,启蒙和教育文化思想落后的民众,形成群众斗争的力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下的毛泽东哲学研究

王立胜在《哲学动态》2021年第4期撰文指出,构建中国知识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求,而哲学知识体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构建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哲学知识体系需要整合和调动各方面的思想资源。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理论根基,一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构建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当前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下的毛泽东哲学研究所要求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单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内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把中共党史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在百年中共党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历史进程中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的双重脉络中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将毛泽东哲学思想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进行研究;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华文明史的基础上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特别是以此为案例研究中华文化和文明是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这个总问题的研究和界定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进而探讨毛泽东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外来的优秀文化四种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党史学习研究活动

蒋建农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虽然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但从不忽略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在延安时期由毛泽东主导进行的,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到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第一阶段;从1941年九月会议召开到1942年3月30日延安整风运动全面开展后毛泽东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为第二阶段;从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三决定”,到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第三阶段。延安时期党史学习研究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指导,以分辨是非、总结经验、统一思想为目的,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这场学习研究活动的发动、引导和组织,对党的各个时期历史及人物、事件的分析与评论,对中共党史研究对象、方法、立场、切入点和中共党史分期等问题的论述,不仅有力推动了党内关于党风学风文风的学习改造运动,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形成,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

卢毅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历史的智慧指导实践,一再强调要将理论、历史、现状三者相结合。他之所以强调学习党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研究党史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重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来看,它正是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毛泽东不仅自己注重从党史上的错误吸取教训,而且号召全党以史为鉴。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毛泽东十分注意团结同志。他提出的对待党内重大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不仅充分反映了延安整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而且对促进全党的团结统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明确指出党史学习研究的方法。关于党史研究的对象,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关于党史研究的方法,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古今中外法”。关于党史研究的立场,毛泽东强调:“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

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渗透及其批判

罗建华在《现代哲学》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渗透乃至泛滥,毫无疑问是阻碍毛泽东研究从学理层面加以深化的一大障碍。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入侵与渗透路径看似五花八门、难以精准概括,但究其实质不难发现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首先,刻意捏造、虚构历史以丑化毛泽东。如:虚构所谓“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抹黑和丑化毛泽东,基于个别回忆录和主观臆测否认毛泽东的理论创造贡献。就此出场方式而言,对历史虚无主义为虚构历史所采用的材料加以证伪的过程本身便构成一种内在批判。其次,依托于剪裁和拼接史料以歪曲历史,主要表现为用重组过的细节和事件取代以宏观政治主题为支撑的史实,拼接碎片化的言语和论断虚构毛泽东理论思维之谬误性。对这一类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加以批判困难重重,绝非简单的证伪工作,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细节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以及长时段与短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对其加以学理批驳和反击,应当以正确的政治立场为根本。再次,从实践失误批判走向彻底否定毛泽东。其一,全面深入地审思毛泽东晚年的实践失误,但对其无可替代的贡献和盖世功劳视而不见;其二,借助对毛泽东晚年实践失误的尖锐批判,彻底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理论的巨大贡献。对此类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根本反驳和学理批判的难度最高,因为他们所批评的事件及其后果确实存在史实证据的支撑,这就必须严格区分对毛泽东进行合理批评和“过度批判”乃至彻底否定之间的实质性差异。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熟

王锐在《江海学刊》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革命的行动离不开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要想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必须重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首先,毛泽东思想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基本症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让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进一步而言,毛泽东思想不但揭示了中国的现实状况,还有助于人们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特点。其次,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炼出一套如何思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论,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与担当者。他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识,并非是脱离现实环境的书斋里的想象,而是根植于他对中国现实,特别是如何建设新中国的整体思考之上的。最后,毛泽东强调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都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避免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依赖其他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十分注意经济建设应从中国自身的情况出发,反对盲目效仿苏联模式,抵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倡导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关系。总之,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数十年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具有理论高度与实践意义的学说。它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使新中国在建设年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毛泽东劳动育人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熊建生、张琴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分析中国的社会关系,揭示出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的本质,为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实质上是一部劳动者解放史和劳动育人史。劳动不仅生产了人所需要的物质,还重塑出新社会所需要的人:改造了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意识,锻造了一往无前的革命军队,造就了服务人民大众的领导干部,培养了适应社会生产的劳动者。毛泽东劳动育人思想具有四大特点:对象的广泛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都具备一种在场的“劳动教育”,这种在场的劳动教育覆盖了各阶级和各职业,体现出劳动育人对象的广泛性;主体的双向性。在毛泽东看来,教师和学生互为劳动教育主导者,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也可成为教师;形式的结合性。毛泽东劳动育人过程体现了形式的结合性,包括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结合,生产劳动与革命斗争结合,改造思想与提升劳动技能结合;目标的改造性。毛泽东劳动育人最终目的在于形成人人都有劳动资料,人人都可自由劳动,人人社会平等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目标的改造性。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劳动育人思想,确立了劳动育人新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新体系,深化了劳动育人新价值,开创了劳动教育新境界,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了价值指引和实践遵循。

毛泽东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重要贡献

李永春、岳梅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毛泽东是党内较早认识到政治纪律重要性的领导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为发展和完善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不断丰富党的纪律内容,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基本保证。毛泽东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治纪律内容,突出党员政治条件、政治信仰和政治责任,使党员干部形成遵规守纪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也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统一党员政治行为准则,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基本规范。毛泽东在规范全党政治行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化“四个服从”,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确立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对确立和完善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规范,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三是反对党内各种错误倾向,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打下思想基础。毛泽东注重反对党内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从而统一了全党认识,完善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思想路线。四是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处分,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毛泽东严格按照党的纪律要求,依据党章和其他政治纪律规章制度、政治规矩,反对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处理系列贪污腐化行为,净化党的队伍,保障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成果,推动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进入正轨。毛泽东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探索,完善了政治纪律的内容、原则和制度体系,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吃饭”的六个论断

王瑾在《党的文献》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吃饭”提出了六个论断,以鲜活生动的大众化语言,从六个侧面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这六个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靠实事求是吃饭”,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靠科学吃饭”,想问题、办事情不能靠主观臆断,而要靠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作出科学决策,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办事;“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注重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靠老实吃饭”,老老实实做事,不搞官僚主义摆架子,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如果做错了事,就老老实实接受批评,并知错能改;“靠总结经验吃饭”,我们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发展壮大。以上六个论断,从本质上讲,强调的实际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党靠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吃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刀刃向内的精神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并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些重要论断,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味,对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创作成因

马驰在《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4期撰文指出,1953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沈钧儒于9月16日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这一情况,建议卫生机关加以重视,加强并改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这封信引起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于9月27日给沈钧儒回信,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并将此信及附件转交习仲勋负责处理。习仲勋接到毛泽东指示后,协调相关部门,为防治血吸虫病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自此以后,毛泽东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一件大事,始终放在心上。这封信也许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份直接递交国家领导人的“社情民意”,也促成了一段多党合作的佳话。毛泽东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一系列讲话和指示,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消灭血吸虫活动在南方12个相关省市展开。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第一面红旗”为题对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做了全面报道。毛泽东看到这篇报道后欣然命笔赋诗《七律二首·送瘟神》,并写下一篇诗后小记,提出“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这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行经验。

毛泽东《寻乌调查》的新时代价值

刘先春、李金玲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典范。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寻乌调查》对中国共产党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效地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地增强调研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经典教材,从根本上体现并贯彻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认识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寻乌调查》启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必须走好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深刻彰显了其注重问题导向、深入唯实、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对新时代有效改进工作作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扬注重问题导向的工作作风,坚守深入唯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调查方法的功能,对于当下科学归纳和创新发展调查方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调查研究需采用合宜的调研方法,注重对有效的调研方法进行提炼升华,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毛泽东与红岩精神

潘洵、刘小苑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红岩精神,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的重庆,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培育和形成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革命斗争导航定向,培育南方局共产党人革命气节,提高党性修养,重视南方局的统战工作和党的建设,关心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和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员安危,指导和推动了红岩精神的初步形成。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入驻红岩,进行国共谈判,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红岩精神。谈判期间,毛泽东表现出的追求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品格,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处危若安的胆识气魄,直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的内涵。而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既是指导大后方和国统区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也是红岩精神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源泉。毛泽东对于红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的财政四问

史卫、李妮娜在《财政科学》2021年第4期撰文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初期,曾四次提出财政问题。第一问是苏区处于落后地区为什么财政工作却比占据了广大富裕地区的国民党做得好。第二问是如何解决陕甘宁的财政困难。第三问是为什么拥有广大人力资源和粮食丰富产区的国统区反而出现财政经济危机,而处于分散贫瘠地区的解放区却能实现人民都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做。第四问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通过这些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政实践进行了整理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逐步加深了对财政与人民、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财政理论体系,实现了对财政基础理论的重构,为后来社会主义财政基本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这种通过问题意识,将党的理念和研究方法,用于财政实践与理论建设的方法对我们今天进行财政基础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人民的利益是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二,将财政从单纯的财政观点中解放出来。第三,将勤俭节约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针。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