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应对措施

2021-12-06 14:51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曹 倩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升城镇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但是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要将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促进城乡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均衡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 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

1.1 农民收入增速较低。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地区打破了原有低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多元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较为分散且普遍经济效能低,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也并未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因此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且保守。甚至因为农业经营收入低,很多农民群众进城务工,大片农业用地荒废,农民经济得不到根本性保障。而且农民受制于文化水平,即便是有心开展农业经济,但因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操作活动,整个作业过程过于盲目粗放,最终导致农业项目经济效益偏低。另外,在农作物种植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小农户对于外界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之缺乏系统且稳定的农产品输出路径,最终导致农民的经济利润空间极小。而农民收入低进一步造成消费压缩,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衡现象。

1.2 农村基层工作开展困难。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积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任务及指示,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农村发展状况不相同,当相关指导文件下发到基层乡村时,由于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资金等资源都十分匮乏,导致乡村干部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实施无从下手,开展工作有心无力。而且大部分基层乡村干部仍以年纪较大的人员为主,对于新思想、新政策、新方针的理解不到位,学习不够透彻明确,相关人才十分匮乏,即便是引进部分专业人才,但由于没有实权而在工作中畏手畏脚,这也就造成了最终的乡村振兴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无法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严重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1.3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转变,给乡村带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大量的农村资源快速流向了城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十分匮乏,进而产生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矛盾问题。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迁移,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因缺乏人力而得不到快速的恢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当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但许多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1.4 乡村文化建设滞后。首先是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相关学科教育人才缺乏,对于各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较少,因此导致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种迟缓的教育发展模式造成农村人口缺乏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其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后。“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扭曲,容易形成金钱至上、奢侈享乐、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思想。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村民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最后是传统文化被忽视。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现代文化的根基。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2 应对策略

2.1 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发掘出自身的独特资源和特色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注重把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多元化产业结合起来,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各地要立足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其次,打破原有农业结构的约束和限制,聚焦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重点,大力调减低效粮食作物,全面提振优势特色产业;以高产农业项目为主,通过不断引进各种优质农业项目,使得农业生产更具规模化和高效化,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提升从事农业活动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农业为基础真正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确就业,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去城市就业的盲目性。最后,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展农民收入来源。

2.2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性工作。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其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再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

2.3 着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与乡村文明的建设。一是加强对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文明村常态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营造“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制定乡村文明行为规范,设立村规民约,充分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深挖传统文化,大胆创意,不断创新,组织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活动,进一步彰显农村所具有的独特乡村风貌,使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健全,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要求,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教育、医疗卫生、运输、通讯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在根本上提升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还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