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021-12-06 14:51狄丽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部赤霉病白粉病

狄丽霞

(平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1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1.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麦苗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害,染病的小麦植株,茎秆、麦穗部位均会发生腐烂,进而导致小麦减产。小麦赤霉病的高发季节为每年的夏季,因为夏季的降雨量较大,连续的阴雨天气会为小麦赤霉病病菌创造良好的滋生环境。小麦赤霉病病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 ℃~30 ℃,湿度为70%左右。感染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植株,基部以及小麦颖壳会出现变色,茎秆部位会逐渐变黄或变为棕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颜色逐渐加深。当小麦赤霉病发展到后期阶段,病害在植株上的表现会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基部与颖壳上会出现粉红色霉层和暗色膜。

1.2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多发生在小麦返青期,染病的小麦植株,在其基部叶鞘位置会出现菱形或椭圆形的浅褐色病斑,病斑的中心部位颜色更深,有个别的小麦植株病斑还会出现纵向的裂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小麦植株枯萎死亡。小麦感染小麦纹枯病后,小麦叶鞘会出现茎壁组织的坏死,同时以患病位置为基点,以纵向的方向裂开,从而让小麦植株内部的水分过度流失,进而引起小麦植株的病死。小麦纹枯病的初期病变是从小麦基部开始的,如果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及时发现,就会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1.3 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病株的叶面会出现比较微小的白色霉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霉点会逐渐增大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霉斑。小麦白粉病感染后期,病变部位的霉层会从灰白色变化为浅褐色,同时病斑上还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小麦白粉病初期先感染小麦植株的下部叶片,之后霉菌会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转移,进而直接影响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引起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肥管理工作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等。

1.4 小麦蚜虫。蚜虫在春季、夏季、秋季都有发生。蚜虫的若虫、成虫都会危害小麦健康,蚜虫本身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小麦种植区域中发生蚜虫,会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在小麦植株上,蚜虫虫群密集的位置会出现枯斑,进而导致叶片的光合作用明显下降;蚜虫在小麦抽穗期发生,蚜虫吸食小麦植物汁液后,产生的分泌物会影响小麦的授粉活动,进而导致小麦减产。

2 防治措施

2.1 小麦赤霉病。①在小麦种植地实行开沟排水,控制田间灌溉量及环境湿度,保证小麦种植地排水良好。②药剂防治:对赤霉病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小麦抽穗扬花期。使用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有效防治,连续用药2~3 次。

2.2 小麦纹枯病。①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目前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有鲁麦14 号、豫麦10 号、豫麦13 号等品种。②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控制播种量,以达到控制种植密度的效果。③加强水肥管理工作,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力。④药剂拌种:在播种前使用2.5%适乐时15~20 ml,或2%立克秀、0.2%戊唑醇10~15 g,将药剂与700 ml 的清水混合均匀,对麦种进行拌种处理,以上用量可完成10 kg 小麦的拌种处理。⑤药剂防治:当小麦种植区发现小麦纹枯病病株时,应立刻使用烯唑醇或多菌灵兑水对小麦茎秆基部进行喷施,每次喷施间隔1 周左右,连续喷2~3 次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 小麦白粉病。除做好小麦的选种、拌种工作外,对小麦白粉病还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小麦白粉病较为有效的药剂有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三唑酮和氟硅唑等:另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醚菌酯、嘧菌酯等均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白粉病病情发展较为严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不佳时,应立即改换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进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2.4 小麦蚜虫。在防治蚜虫时,应重点对小麦底部叶片以及麦穗部位进行药物喷洒。为避免药物残留,应该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连续喷施2 次,中间间隔8~10 d。在后期治疗中,要根据上次使用的药剂,进行药剂的更换,避免蚜虫出现抗药性。

猜你喜欢
基部赤霉病白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