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应坚守的基本原则

2021-12-06 14:51刘佩雯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公益精神

刘佩雯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关怀他人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社会部分特殊群体和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价值理念和人格品质。当前,我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更要进一步的提高。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强国一代应当具备公益精神,不仅要做公益精神的弘扬者、传承者,更要做公益精神的实践者。这就需要当下的大学生在公益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坚守自愿自觉相统筹、利他利己相促进、知行合一相融合的三大原则。

1 自愿自觉相统筹原则

人的生命包含着内在生命本身和外在物质世界。而人的内在生命本身是具有意识的本体,它的基本属性就是有意识的保护和发展自我本体,而自觉、自愿就是它的表现之一,自觉是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去行动,能够自我感觉、自我察觉。自愿是强调主动性,没有遭到他人的强迫而作为。公益精神就是一种主观能动的体现,从本体出发、从内心出发,关心、关爱、关怀部分特殊群体。甚至当一个人的公益精神根深蒂固时,会自发生成一种义务,这就是自觉性的一种明显表征。在公益精神的影响下,人们会为了公益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更有甚者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全心全意、纯粹化、非功利化、非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自愿性的一种表征。科学的公益精神是一种高层次自觉自愿的体现。

公益精神会让我们自觉地投入到各种人际关系之中,主动地与客体发生、产生一定的服务、被服务行为,在此过程中主体用真心、真情、真作为去解决客体的困境。在公益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见证到人间的大爱,也验证了自觉与自愿相统筹的正确道路。在公益的道路上没有功利,有的是简单的温暖;没有任务,只有责任和使命;没有计较,只有无言的付出。比如,在疫情期间,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去世的90 后彭银华,还有很多的外卖小哥、警察、医护人员等等,他们自愿付出时间、精力、体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拯救了武汉人民,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我们看到的在公益道路上的最美行路者,他们的思想和意识是没有被加工过的,未被处理的,是禁得住人民和时间的考验的,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翻越藩篱,无畏风雨,他们坚信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2 利他利己相促进原则

利他主义一般指利他行为。具体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由利他主义影响下的公益行动是指一个人自觉、主动地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增进他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效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保护对象的社会福利、公共环境水平和社会稳定和谐度。因而,它是公益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行为导向。

从根本上说,利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彻底的利他主义,一个人会不惜失去自身的利益来满足别人的需求;二是互惠的利他主义,即帮助别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不能走向极端化,认为为了帮助自己而帮助别人或者为了帮助他人而失去自我等这样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公益精神包括慈善公益、人际关系公益、环境公益等多个方面,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利他的思想是主线,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带去丝丝温暖,为他人解决燃眉之急,用真情真爱打造幸福家园。在利他的过程中,我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更高层次来说我们也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自我,达到一种超我阶段,我们的眼中看到了他人、集体、国家,从而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公益精神的联结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此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双赢。

3 知行合一相融合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道德哲学和处世哲学。当代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培育要注重知行合一。

首先,要强化“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公益活动选修课,提升大学生对公益、公益活动以及公益精神的认知,系统地为学生讲授公益精神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伦理意蕴、现代价值和德育意义。也可以挖掘身边的公益明星、公益模范、公益典型,融入教学案例,增强大学生对于公益精神的认可。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会,最终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其次,要注重“行”。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在实践上,让学生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真感受、真行动,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所学、所思、所想,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紧扣时代主题来推进公益实践,比如可以针对国家精准扶贫、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时代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公益项目方案。要注重扩展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维度,除了开展一些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外,积极开拓大学生公益行动的新领域、新途径,不断拓展公益实践的维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

最后,要引导学生自觉将“知”“行”统一起来,在获得公益认知、公益精神感悟的同时,反思、修正自己的公益实践;在推进公益实践、开展公益行动之后能够及时总结,仔细感悟自己的所思所得,形成心得体会,促进自己的公益认知。另外,教师也要发挥知行合一的道德示范作用,带头参与、组织公益实践,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潮和文化所干扰,比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作为强国一代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更应该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弘扬和践行公益精神,坚守三大基本原则,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把知转化为行,提升思想境界、价值观念和“三观”,成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公益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探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
公益
公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公益
拿出精神
公益
论“斯密问题”中的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