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品种“武育粳3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机插绿色栽培技术

2021-12-06 19:18黄锦敏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粳稻抗性江苏省

陈 佳 黄锦敏

(1溧阳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溧阳 213300;2溧阳市种子有限公司,溧阳 213300)

“武育粳39号”(原名“晚粳4933”)是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和溧阳市种子有限公司以“武运粳29号”为母本、“武运粳24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晚粳稻品种,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苏审稻20190014),2020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引种备案(备案号:皖引稻20200049)。经多地试验示范,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稻米品质优、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江苏省沿江、苏南和安徽省沿江、皖南单季晚稻区种植。为促进“武育粳39号”在上述稻区的进一步推广种植,现笔者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机插绿色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供适宜推广区域内的种植户参考借鉴。

1 选育过程

2011年春在海南以“武运粳29号”为母本、“武运粳2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2011年夏在江苏种植F1,2012年春在海南种植F2,种植1 000株并进行单株选择,最后,选留12个单株,然后通过连续择优选择,优系(F6)以“晚粳4933号”进入2014年品比、鉴定试验,2016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预备试验,2016—2017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生产试验。

2 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武育粳39号”属早熟晚粳稻品种,全生育期为159.1 d,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号”早1.3 d。该品种苗期叶色为中绿色,叶挺,分蘖力中等,株型较紧凑,生长清秀,后期熟相好,群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一生总叶片数达16.1张,伸长节为6个,株高为98 cm左右,每667 m2有效穗数为20万穗,每穗总粒数为140粒,结实率为92%,谷粒呈椭圆形,千粒重为28 g。

2.2 产量表现

“武育粳39号”于2016—2017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82.8 kg,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号”增产3.61%(其中,一年增产达显著水平,一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8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80.0 kg,比对照品种“武育粳23号”增产3.27%;2018年在常州市武进区示范种植5.247 hm2,经专家组测产验收,每667 m2产量达741.08 kg。

2.3 综合抗性

“武育粳39号”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对4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浙 173”“JS-49-6”“PX097”“KS-6-6”的抗性鉴定结果为3~5级(按9级制分级);接种鉴定稻瘟病5个菌株混合液,苗瘟抗性为5级、叶瘟抗性为3级、稻瘟病综合指数为5.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为5级;条纹叶枯病抗性为5级;纹枯病发生较轻;未发生稻曲病;未出现倒伏现象,抗倒性较强。

2.4 稻米品质

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武育粳39号”的稻米糙米率为86.6%,整精米率为71.5%,垩白粒率为17%,垩白度为2.5%,透明度为1级,碱消值为7.0级,胶稠度为70 mm,直链淀粉含量为16.7%,长宽比为1.7,各项品质指标达国家优质稻谷二级标准。

3 绿色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武育粳39号”的品种特性,在机插条件下,每667 m2产量要达到700~750 kg,其对应的穗粒结构为每667 m2有效穗数19.5万~21.0万穗、每穗粒数135~145粒、结实率91%~95%、千粒重27.5~28.5 g。而要达到上述穗粒结构,应采取“施足基肥,合理种植密度,确保基本苗数,前期促早发、中期保稳长、后期攻大穗”的栽培策略。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武育粳39号”宜在5月20日左右播种,播种前需晒种2 d,并进行种子处理,即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浸种48 h,以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

采用硬盘、基质流水线育秧技术,每盘播干种135 g,播后叠盘暗化处理2~3 d,齐苗后秧床摆盘,并用无纺布覆盖。苗期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4~5 d揭除无纺布炼苗,并看苗施好送嫁肥以及用药剂防治二化螟、灰飞虱,做到带肥、带药移栽。

3.2 大田准备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施足基肥,并及时进行土地耕翻整平,要求达到田平泥熟、无残渣、田面高低相差不超过2~3 cm。值得注意的是,大田在秧苗移栽前需进行泥浆沉淀(壤土需沉实2 d左右、黏土需沉实2~3 d)。

3.3 适龄移栽,合理种植密度

“武育粳39号”宜在6月5日—15日移栽(秧龄18 d左右),机插株距为13 cm、行距为30 cm,每667 m2栽插1.7万~1.8万穴,每穴栽插3~5苗,每667 m2基本苗数7万~8万苗。机插时要求秧苗不漂不倒,栽插深度为1.5~2.0 cm,且栽后应及时查漏补苗。

3.4 水浆管理

机插结束后应薄水灌溉,水层保持在0.8~1.2 cm,并在活棵后脱水露田2~3 d。此后浅水勤灌促早发,待每667 m2在田总苗数达18万苗时开始分次轻搁田。搁田复水后,保持田间干湿交替。在孕穗期和开花期田间保持水层灌溉,水层保持在2.0~3.0 cm。齐穗后保持田间干湿交替,收割前7 d灌1次“跑马水”。

3.5 肥料管理

“武育粳39号”在大田栽培中一生每667 m2需施纯氮18~20 kg,可根据土壤肥力酌情增减施氮量,且保证基蘖肥氮肥用量∶穗肥氮肥用量为7∶3。具体施肥方法:基肥采用全层施肥法,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于耕翻前每667 m2撒施复合肥25 kg加农家肥;分蘖肥一般分2次施用,第1次在栽后1周左右结合杂草化除每667 m2施尿素10~12 kg,第2次在栽后2周左右每667 m2施尿素8~10 kg(若在田茎蘖数多、叶色浓,可适当减少分蘖肥的施氮量;若茎蘖发生慢、叶色偏黄,可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施氮量);在叶龄余数为4.0叶时,每667 m2施尿素8 kg、复合肥15 kg作穗肥。

3.6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植保部门病虫预测情报,及时综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其中,病害主要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虫害主要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主要防治药剂为吡蚜酮、三环唑、噻呋酰胺、乙蒜素、甲维盐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7 收 获

当95%以上籽粒黄熟时即可用收割机进行收获。收获后稻谷需及时烘干或晒干,以达到稻谷贮藏的国家标准。

猜你喜欢
粳稻抗性江苏省
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与发展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锥栗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研究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