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2021-12-07 11:15王紫千孟鹏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绪化言论负面

王紫千 孟鹏涛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 年2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居世界首位,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17.8%。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阅历尚浅、心智不够成熟,很容易成为舆论讨论中最积极的、情绪态度变化最敏感的人群,极容易受到负面网络舆论的影响。

一、信息化时代负面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

由于近年来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更加自由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网络舆论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讨论、表达意见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由于自身传播自由化、速度快的特点,很容易将事件本身歪曲、放大,形成负面舆论。

1.情绪化的网络舆论

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抛开现实顾虑进行自由表达,尤其是可以针对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发表具有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言论,甚至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言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人们借此发表的言论可能理性亦可能呈现情绪化,因此网络舆论也会呈现理性化与情绪化并存的特点。但是,如果将网络空间变成随意发表言论、宣泄情绪的场所,就会形成负面的情绪化的网络舆论。一方面,网民针对事件本身,发表了情绪化的言论。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网民为了抒发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而产生了极端情绪。为了抒发自己的压抑情绪,这些舆论往往与事实不符,都是根据当事者当时的心境从而爆发出来的网络舆论。如江歌案中,网民对刘鑫的批判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甚至有人在刘鑫的社交软件留言“死的人应该是你”等等过激性言论,网民将自己带入到了江歌母亲的角色,感同身受,发表了极端情绪化的网络言论,在舆论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感性大于理性。加入到话题度高的舆论讨论之中,容易发表情绪化的言论,从而形成情绪化的网络舆论。网民对于一些弱势群体会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在弱势群体遭遇欺负和不公平时,网民的情绪会很激动,网络舆论也会更加偏激。在涉及到敏感的社会话题时,网民也会受情绪化影响,发出一些偏激的网络舆论。

此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民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再加上其“匿名性”的特点,网民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加入到网络舆论的讨论中。这类人群不在意网络舆论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单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在意舆论的真实性,也不在意舆论的后果,仅仅为了发泄情绪。如有的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顺或者不公正待遇,就会在网络上做起“键盘侠”,去随意抨击他人,这种负面舆论随着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扩大,网民的情绪也被激化。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中就抓住舆论的讨论,当成一个出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2.虚假性的网络舆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媒体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网络空间越来越大、平台越来越多,舆论涉及的内容与信息更加的丰富多元,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拿起麦克风、摄像头来发表想法、传播信息,网络空间逐渐演变为一个“万花筒”,其中充斥着许多虚假性的网络舆论。首先,少数不良媒体,为了制造话题度和点击率,不惜成为“标题党”来吸引眼球,赚取“流量”。部分不良媒体故意煽动网民情绪带节奏,而大学生本身在网民中占很大的比例,他们愿意表达,因此当面对虚假性的网络舆论,他们无形之中也加入了虚假新闻的讨论中,引发了负面影响。虚假性的网络舆论多指与事实不符的网络舆论,虚假信息,肆意捏造假象。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通常是处于被动状态,是被影响的群体,介于大学生本身价值观念尚不稳定,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意识强烈,因此他们在面对庞杂的网络舆论时,很难辨别虚假性的网络舆论和真实性的网络舆论,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其次,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全民化导致真实性降低。随着自媒体平台应用的广泛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视频、文章,由于网络舆论具有“即时性”,海量的信息实时上传到网络,监管部门又没有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把关。网民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皆可将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网民群体学历、道德水平的差异性较大,对是非真假的判断力也有限,许多假新闻被当成真新闻进行大量讨论,再加上不良媒体倾向性的报道,从而形成了虚假性的网络舆论。信息披露不及时,加上媒体肆意炒作,虚假性的网络舆论就形成了。

3.暴力性的网络舆论

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网络空间发表意见多以“道德”为制约,而在一些事件中,网民的一些激烈舆论会对当事人形成强大的压力和威胁,或者发布的一些暴力性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内容也会形成暴力性网络舆论。首先,暴力性的网络舆论表现为带有教唆恐吓性质的网络舆论。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民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布暴力性言论,会煽动网民的情绪,尤其对暴力事件进行舆论分析,本身就会让人们产生心理阴影,尤其是对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恐怖暴力的画面,和参与舆论讨论时接触到的危害性信息,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

其次,偏激化的网络舆论逐渐演变为暴力性的网络舆论。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第一大国,但是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逐渐产生了“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网络暴力像是一场民众的狂欢,如博客中,博客用户不但生产内容,也接受信息,博客开放包容的特征也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网络事件的交流讨论之中。博客平台上,网民可以在主页发布内容,同时发表的内容可以被其他用户看到,这种开放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热门事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这时如果有不和谐的声音,就有可能遭到网络暴力。

4.从众性的网络舆论

由于某些时候网络信息的真假本身较难分辨,网络舆论群体极易表现出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性网络舆论的出现。有的人为了能顺理成章加入某类人群中,愿意模仿和学习他人,加之网络环境本身给人们的从众心理提供了土壤,让从众心理发挥作用,此种类型多见于粉丝群体或者“饭圈”中。

此外,还有由于网络舆论主体没有主见而导致的从众性网络舆论。部分网民自身定力不强,盲目听信,人云亦云。大学生在遇到舆论话题时,首先会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看到其他人的观点时,就又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很难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因此参与到讨论之中。由于网络空间交流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更容易导致人们在看到一些事件或者观点时,不经深思熟虑就发表见解,当多数人对某一个观点或某个类型观点不断讨论时,这个观点就会被无限放大、发酵,从而形成网络舆论,这种因没有主见而效仿他人形成的从众性网络舆论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

二、负面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群体,他们一方面作为成年人可以独立地做事,另一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社会阅历尚浅,对很多问题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受到负面网络舆论的影响。

1.信息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困难

首先,网络环境十分复杂,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舆论的传播和扩散呈现出快速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尤其对大学生而言,日常使用微信、微博、豆瓣、抖音、快手等各种互动平台较为频繁,能够快速关注到各种热点事件及网络舆论。他们很容易被一些负面的、消极的、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所影响。

其次,网络信息的种类具有复杂性。无论何种职业、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讨论,这使得网络环境盘根错节,虚假信息滥竽充数,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辨别,这些言论对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较难分辨真伪。当不良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披上合理合法的外衣,发布在网上被网民进行肆意讨论,逐渐形成了负面舆论,参与话题讨论的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就会被影响,使大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

2.价值多元性困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

不良网络舆论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判断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因网络舆论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多元化的信息在负面网络舆论中能够非常快速地传播和扩散,容易干扰大学生的判断标准。

首先,价值多元性体现在网络舆论主体的多元化。由于网络空间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民可以分布在世界上任何领域,不同阶层、职业、文化背景、年龄的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不同的主体在发表言论时倾向的舆论方向有区别,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参差不齐。例如从是否使用信用卡上可以看出人们消费观念的不同,从女司机发生交通事故首先被谴责看出人们的性别歧视。这些多元性的舆论,容易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侵蚀大学生对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

其次,网络舆论传播的自发性呈现的多元化信息困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或手机,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传递,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文章、抒发感想,随时随地跟全球网民进行信息的交流。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看法也不尽相同。人们在参与舆论讨论时,这些观点可以分为积极的观点、中立的观点、消极的观点。任何一类观点都会呈现一定的导向性,让大学生有代入感。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自己的标准也受到这些不同观点的影响。

4.互动从众性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危机

首先,网络信息互动交流中的从众性容易干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相比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新闻这种单向的传播交流方式,互联网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新型的双向的交流互动模式。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即时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约束,这也为网络舆论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当某个网民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得到了其他网民的认同,当下他的言论就会受到赞同或者转发。这一现象在“饭圈”中更为广泛。当舆论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会促使网民产生跟帖的从众行为。

其次,大学生由于自身价值观尚未成型,对新鲜事物、热点问题容易效仿和追随。大学生对一些观点和新鲜事物的追随和模仿既有兴趣驱动,也有从众心理的作用。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比较注重自我意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对于价值选择却往往缺乏独立思考,习惯追捧当前普遍流行的思想行为。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时,很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且大学生长期处于群体生活之中,他们害怕被孤立,即使自己有了正确的选择,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点处于少数派时,为了迎合大众融入群体,很少有人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反而选择与大众保持一致,有时在和网友互动发表意见时也选择与大众保持一致。

4.非理性表达诱发了大学生的价值行为失范

首先,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容易诱发大学生心浮气躁。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多是因为情绪化、煽动性的因素,通过“道德审判”“语言暴力”“传播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等方式呈现出来。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民言论发表自由化,一些网民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在网上发布消极负面信息。这些言论往往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影响力,而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情绪缺少客观、理性的分析,更缺少思辨的分析,从而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看法、意见和情绪,也强化大学生仇富、仇官等心理,可能会引发公共危机或公共事件的发生,它严重地损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破坏了当前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

其次,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时,极易受到这种煽动性的言论所影响,从而发表一些情绪化的言论,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同样作为网络舆论的受众主体,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情绪性,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涉世未深,看待问题容易呈现片面性,对事物的理解容易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和第一印象,他们极易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尤其是受到非理性的言论表达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情绪。当大学生的极端情绪出现以后,他们很难对事实的真相做出正确判断,往往对真相视而不见,甚至对舆论中心加入更多夸张的言辞,从而导致群体情绪更加不稳,或者自身不知不觉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帮凶。

三、应对负面网络舆论消极影响的引导策略

1.加强舆论环境治理,健全网络舆情生态

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是对网络舆论管理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网络舆论自由就是公民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中的反映,因此网络舆论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及应用速度较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出台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应用,针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制约存在漏洞。因此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及时对网络上的负面舆论进行监管和依法治理,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网络执法队伍,在论坛、贴吧、网站、直播平台均设置“网络巡警”,以便更好地进行执法。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普法,做好网络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网络公共安全意识,让公民了解到只要言行不当,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一样需要负法律责任。

2.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监督机制,增强舆论鉴别引导能力

首先,学校应推行高校网站实名制,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论。校园内部网站及校园论坛、贴吧等实行实名制,有效地避免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带来的言论发表的随意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平台的监管,各高校可以组建专门的队伍对校内网络舆论平台进行监管,师生共同加入,在学生中培训信息员,既让学生有参与感,又能在监管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网络道德自律,同时提高学生的网络舆论鉴别能力。

其次,高校宣传部门应定期了解学生使用频次较高的网络平台的舆论动向。高校宣传部门应定期对校内微博、学校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舆论平台进行监管,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舆论动向,进行把关,及时对不良舆论做出回应,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动向,并对发出不良舆论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主动权

首先,学校管理队伍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便及时引导学生。学校学生管理者要了解学生近期关注的舆论情况,尤其是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队伍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度较高的舆论,及时利用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关注的负面网络舆论及时引导,把握学生思想动向,结合具体事件和热点问题适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抵制负面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并以批评教育为辅,注意疏导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形势教育,对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容易情绪化的大学生们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引导大学生规避风险,引导大学生浏览积极正能量的网站、论坛。

其次,学校要强化校园网站和论坛的“客服功能”。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做到及时回应,针对部分大学生偏激性的言论、错误的价值取向进行疏导,有目的的渗透网络道德内容。学校要积极组织有关网络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告知大学生当下的网络舆论现状和发展走向,以避免学生出于好奇去参与负面的舆论讨论。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主动权,避免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迷失自己,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4.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通过自学、参与讲座等形式掌握鉴别网络舆论的能力。为避免负面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大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负面网络舆论,以及如何规避这种风险。及时学习网络信息知识和网络道德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以及如何在网络舆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自己有价值的舆论观点。此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才能有能力抵制不良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大学生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自觉抵制负面网络舆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尚未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自觉做到不跟风谩骂、不盲目吹捧。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努力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相比传统媒体,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更要提升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在不良网络思潮中,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面对负面网络舆论时,也能清醒地有自己的判断,不被负面消息左右自己的想法,不盲目跟风。谨言慎行,自觉抵制负面网络舆论。

猜你喜欢
情绪化言论负面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他们的言论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你情绪化指数有多高
如何避免情绪化进食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