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嬗变与形上关怀*

2021-12-07 11:54王钿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异化马克思

王钿源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基础性的指导理论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及规律,为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提升了理论标准。时至今日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批判性的指导意义。然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所蕴含的形上关怀、思想内涵、以及深层次的意义需要重点把握与探讨,以期深度理解马克思学说对于社会现实的穿透性。

一、世界历史思想的嬗变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起点的转变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1]92也就是说,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理性的自我展开,自我把握的过程;其次是自法国大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历史。马克思则指出:“整个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540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仍然可以从两层维度理解:其一,是出于历史学的意义,用来概括整个世界的发展各阶段;其二,马克思将人和历史的生成看作是同一的。从其二者对世界历史的定义不难发现,马克思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的起点进行了转变,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再是抽象地行动,而是站在了现实的人的劳动基础上,围绕着人的生产开始的世界历史。由此可见,马克思与先哲在世界历史思想的不同之处,从起点上就有了彻底地转变。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对历史和世界历史做出了区分,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和人们之间交往发展的结果。”[2]54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将历史和世界历史截然分开: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国家或民族生产力低下,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仅限于国家或民族内部之间,这就造成了各个民族和部落之间无法进行交往,从而使得发展几乎停滞。但是,当资本主义形成并发展时,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地域的限制逐渐地减少,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世界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

(一)资产阶级国家开创世界历史的“狡计”

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且更深层次地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促使世界历史不断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按照自身的形态去开拓市场的。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国家作为“原子核”式的存在,位于世界经济的中心点,而其他国家作为附属国,则像“电子”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运动。马克思已经看到“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也就是说,马克思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虽然能够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加强文化交流,但是同样地会造成发展中的两极分化逐渐严重,最终导致先发国家完全统治后发国家的局面。这也是造成现代国家之间冲突逐渐加重的根本原因。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后,虽然生产力逐步提高,交往具有了整个世界意义上的“总体性”,但是作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会对发展中国家构成限制。这样就会造成资产阶级国家在发展中越来越快速,体量越来越大;同理,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了限制,则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阻碍。

(二)世界历史思想内涵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建立的世界市场已把世界联为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不再封闭孤立地自我发展,而是通过普遍的相互交往,进入了相互依存的状态。”[2]548不难看出,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的创立上,把人的现实生产作为了历史的前提条件,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作为了基础。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2]582也就是说,这种由于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的物质交往,是世界历史得以形成的核心。只有这样,生产劳动才能作为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由一个国家逐渐地打破交往壁垒,从而实现世界之间各个国家的普遍交往的情况出现。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是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前提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在生产力大幅度扩张的前提下,才能使得资本主义的市场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分工是世界历史成立的首要条件,当分工变的越来越彻底的时候,历史也就逐渐地转向了世界历史,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与壁垒逐渐打破,生产过程变的逐渐国际化。这种分工,虽然限制了单个人的发展,使单个人不得不共同生产,却可以让生产力快速扩张。在这种生产力快速扩张的环境下,人们在生产中所受到支配也就越来越严重,人的劳动异化状态也就愈发严重。正因为个人活动受到了外界严重支配,生产力不断扩张,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也就越来越普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经验了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壁垒,从而又看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本质。

三、世界历史思想的形上关怀

(一)从先验预设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思想的发源地,这一思想也凸显出马克思学说的历史维度。正确理解世界历史思想,务必要把握世界历史思想的历史意识,寻找到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人”的形上关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2]193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以异化的角度看待历史,将历史的最终目标与人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这里将历史看作是异化的历史,将工人的劳动看成是异化劳动。马克思是站在现实社会的角度上,对现实的人的劳动异化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第三条规定中提出“一个种的整体、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162。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做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规定。这里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马克思所规定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并没有在实际中证明。换句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先验预设的,是存在于观念中的。显而易见,这时马克思看待历史的观点虽然与黑格尔看待历史的观点产生了差异,但是这时的马克思看待历史的角度,仍然是把历史作为“形而上”的目的展开的历史。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人的现实生产劳动受到了异化,全部历史就是异化的历史,只有扬弃异化才能最终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即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观成为了同样的“形而上”的结构模式,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词句进行了替换。将理性自我展开替换成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如果历史的展开把人的本质作为最终结果,那么这种异化论的结构框架内,历史是无法合理展开的。是不能透过历史去探寻到历史的本质、动力和规律的。这样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用异化论的框架看待历史,历史的价值性和目的性就会消融在异化论的框架内,“大写的我”就会消失不见。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就失去了方向性和内在的规律。总而言之,可以这样概括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形上关怀:历史的展开不能以形上的人的本质作为目标,而是要真正穿透社会现实,在现实中找寻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动力。

(二)形上关怀的破解之途

基于上述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为了解答“历史之谜”,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内在动力,从而将“自由自觉的活动”消融在大工业生产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开篇便提出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519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针对过去对于历史观中存在的“抽象的人”,做出了对现实的人的规定。现实的个人是其生产劳动以及整个世界。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2]519。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探寻历史之谜时,将逻辑纳入到了历史里,将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首要条件,将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作为历史的开端。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黑格尔所理解的人,是“理性”,是作为意识的存在,而马克思将人放在了社会中进行了规定,是自然的存在。由此,马克思不再用意识把握自身——自我意识探寻历史,而是走向了自然主义对历史进行了探索。马克思重新恢复了人和自然的同一关系。

四、对世界历史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一)世界历史思想的历史意识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在扬弃异化史观后重新探索历史的本质时阐述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现实的人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将实践活动和感性世界看做了现实的人。逻辑地看,世界历史思想包含在马克思学说之内,也就是说,正确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利用马克思具有批判性的指导理论,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引领的作用。马克思正是从“历史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寻历史最终展开的目的。世界历史也就不再是“自我意识”的展开,而是变成了具有哲学驱动的科学。因此,世界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展的历史。广义的说,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由于生产力引起的生产关系之间辩证运动的结果;狭义的说,世界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正是由于马克思将人的生产活动作为历史的开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分工才能够让生产力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世界历史。因此,对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把握,不仅要停留在世界历史的内涵中,更要深层次的寻找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历史意识,即异化的问题。

(二)异化史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异化理论时说到:“黑格尔只看到了异化的积极方面,没看到异化的消极方面。”[2]205也就是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异化理论,并不是继承于费尔巴哈的,而是继承黑格尔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异化的规定:“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2]191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解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象中,只有对象化以后才能实现自身的复归。如果异化是绝对的否定性,诸如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所探讨的异化理论中,如果对象化的过程是完全否定性的而不能复归,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能实现否定性的上升发展。因此,马克思在探索人的本质这一命题时,为了抛弃先验预设的弊端,拒绝异化史观的研究范式,从而转向大工业环境中,把人的本质消融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中,从历史和人的共同生成角度进行了探索。虽然马克思学说最终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的解放,但是人类的解放不能是一个目标,更不能是一个先验预设的彼岸对象。

(三)世界历史思想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539也就是说,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再阐释中,应该深层把握马克思的意指,即不能以异化史观的方式看待人和历史,而是要在感性世界的基础上,现实社会的生产中,探寻人的本质,从而寻找到人类解放的所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日,和谐世界应该成为普遍理念,在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上,世界的和谐向度应该趋向正规化,从而真正地由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行了合理的扬弃后,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探寻到了历史的合理规律,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内核、历史维度、阶级立场,赋予了历史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理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指导理论。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