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市场精神的迭变及时代发展研究*

2021-12-07 11:5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徽商经商徽州

赵 静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31)

一、引言

徽商,即徽州商帮,是兴起于明清时期的商人集团的总称,也被称之为“新安商人”。明朝中叶,各地商业繁荣,先后出现了一批商会、商帮等以乡族宗族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商人群体,如晋商、闽商等,徽商即其中一种,徽商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如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开始萌发了抱团取暖赢得更多商业机会的思想及商人中出现了手握巨资者,具备组织领导的威望与能力。徽商的出现便顺应了这样的时代特征[1]。首先,商业资本的积累必然是伴随着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而进行的,恩格斯曾说过,商人资本的大量聚集,利润的大量产生总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中形成,在本国商品的外国购买者或外国商品的本国购买者手中形成巨额利润。明清之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发展缓慢,不同地区间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具有长途贩运特征的商品交易;明朝中叶,商品贸易经济在赋役制度的改革,赋税折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大规模打破地域限制。长途贸易发展起来,同时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形成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商帮抗衡的竞争性,徽州商人开始集合起来,抱团取暖,而在此过程中,一些商人资本不断膨胀,成为巨富,有了振臂一呼、号令天下的声望与财力,成为集团的领导者,促进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徽商逐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强盛的商帮,全国金融几可操纵,已然是江南“富室之雄者”[2]。

二、徽商文化市场精神的精华

(一)以儒术饬贾事: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

徽商在中国历史上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佐证了徽州商人们在经商技巧、营销策略等能力与才华方面的优势,更是彰显了其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特有的徽商文化的价值。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儒家大师朱熹的家乡便在徽州,因此,徽商也一直以此为傲,以儒学为本,他们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与崇信是其它商帮所不具备的,由此也为自己贴上了“贾而好儒”的文化标签,并进而形成徽商的基本特色。在儒学体系中,对徽商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朱熹的儒学理论及王守仁的学说,朱熹主张循序渐进,为徽商的贸易经营提供了方法层面的支持,而王守仁认为“仁”是儒学的根本,而“格物致良知”,无论是村夫、商人、市民只要能摆脱私欲,显现良知,便可成为圣人。“四民异业而同道”,因此,“荣宦游而耻工贾”的价值观是偏颇的,王守仁的观点使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保障,鞭策了更多优秀人才敢于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从而“学而优则商”。儒家的诚信、仁义的精神也逐渐被引入商界,提升了徽州商人的整体素养,也助推了商业的繁荣。“贾而好儒”的特点在徽商文化中的生动体现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则先儒后贾,很多徽商本是书生出身,参加科举考业却再三碰壁,无奈之下退而求次选择经商之路,但其骨子里的“儒”是难以磨灭的;再则先贾后儒,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延师课子、老而归儒,将儒作为其志趣追求[3]。

(二)基于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徽骆驼”精神

儒家强调勤奋踏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精神品质,即“绩溪牛”的精神,胡适认为在徽州商人身上即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所谓“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正是对徽商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品质的生动写照,胡适将徽商的这种文化精神称之为“徽骆驼精神”。骆驼,可适应沙漠这样极端的恶劣环境,耐苦、耐磨、能涉远,恰如徽州商人的特质[4]。徽州人做生意,一旦经深思熟虑,设定好了目标,便会抱定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他们外出经商,据说会带三样东西:网兜、绳子、米粉,其中绳子的作用一说是用来补网兜,还有一说则是在失败后用来结束生命,固然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豹,显示了徽商的文化精神品质。此外,徽商受儒学思想影响深远,他们将和为贵践行到了所有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商帮文化风貌,于是不同的徽州商人以地缘、业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了徽州商帮,抱成一团,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徽商的踏实肯干、不折不挠、团结协作的徽骆驼精神是其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无徽不成商”的商业态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重诺守信的商业品行

儒家对诚信精神极为推崇,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新安理学也将诚实守信作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非常重视“诚笃”、“存诚”、“立信”等为学之道,“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是其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原则。“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儒家关于诚信理念的重视使徽商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将诚信经营视作安身立命之本,而崇尚信义、诚信服人也成为徽商精神中最核心的特点。在徽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是诚信经商的精神品质使其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对产品质量及品牌名誉的重视对今天的企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在经营理念中践行仁义、诚信的商德信条,打造健康向上的商业伦理规范也非常值得今天的企业学习,徽商认为商业信誉贵过珍宝,维护商业信誉就是在维护商业活动本身,“以义取利”,则可“不言利而利自绕”,正确的义利观必然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5]。

(四)文商交融:重视文化教育

徽州商人具备扎实的儒学文化功底,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伴随着对儒文化的学习和崇信而进行的,贾儒交融,在商业经营中融入文化元素是徽商的基本特点,他们虽然追逐利润,却以义取利,在逐利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保持高雅的生活情趣。“凡金石古文,手摹指画,无所不习”,徽商的骨子里透露的是儒家精神,因此,他们是商人,更是儒商。徽州当地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明清时期,私塾林立,“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儿童接受着良好的儒学教育,为以后的入仕及第打下基础。历史上徽州籍的状元、进士、举人颇多,“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一度造就了科举的繁荣,而在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商人又极力支持和倡导新安画派、新安文学、徽戏、徽菜等特色文化的发展,使徽州文化在全国范围享负盛名。在徽州商人的认知中,教育和商业相辅相成,互为助长,这从当地一所民居中的楹联即可洞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徽商从未因商而废书,他们在经商同时不断学习,修身养性,将个人修养的淬炼视作与商贸同等重要的事情;同时,对于后代子孙,他们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书院就已达到将近60所,清朝中期新式学堂盛行,商人子弟中开始有更多的人接受近代教育[6]。

三、徽商文化的弊端

(一)商官一体,依官傍权

封建社会中的商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们追逐资本,看重利润,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特点;但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当中,且耳濡目染各种封建教条,比如对儒家文化中强调皇权至上、渲染官文化的思想理念,发自内心的推崇,不敢逾矩,也并未产生逾矩的意识。虽然他们是商人,却深深地崇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入仕而取得官位,跻身官僚阶层在他们心中是“正宗”,是“正道”,同时执迷于对土地的依赖。重农耕而轻资本,即便通过商业贸易而赚取了高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但资本并未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是流入农业等非经营性领域[7]。因此,徽商并非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人,而是同时具备商人、官僚、地主的特征,且不同的角色定位互相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对官文化的推崇,使他们向往官位、依附官位,也崇拜官位,希望以官位来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来光耀门楣,有时甚至不惜重金买官鬻爵,这些都显示着官文化凌驾于商文化之上的状态。很多徽商走上贸易经商之路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科举受挫,难以登科,无法在官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为谋生而被迫经商,即便在以后的经商之路上获得成功,赚得盆满钵满,但内心深处对未能登科及第的缺憾感却是永远存在,金钱万贯也难以弥补,对读书仕进的所谓“正途”念念不忘,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执拗地崇信着“官本位”的封建信条[8]。

(二)偏重儒业,抑制资本

徽商从诞生之初便被烙上了封建社会与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终其一生,难以磨灭”,成也文化,败也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催生了徽商文化的灵魂,但也将其牢牢地禁锢在儒文化之中。对儒家理念的过度尊崇,对儒业的过于偏重,最终导致徽商难以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任。从明朝中叶发迹到清朝道光年间便日渐式微,逐步衰落,在浓郁的封建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徽商对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缺乏足够的意识,“以农为本,以仕为尊”的思想根深蒂固。诚然,这与封建时代对商业贸易的轻视、对商人地位的贬低不无关系,即便在经商领域取得莫大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赚取了巨额财富,但由于商人的身份而依旧无法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文人雅士、达官显贵者们的眼中,商人被贴上刻板化的标签,“崇文重仕轻商”的传统观念使商人自身都不屑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重回入仕正途的机会和方法,他们仰慕儒业,强烈向往着登科及第的荣耀,对科场功名至始至终难以放下。所谓“大吾门,亢吾宗”者唯入仕尔,贾则难以企及,很多人入贾无非是权宜之计,是无奈之举,因此,随着财富的积累,愈来愈多的商人弃贾从儒,甚尔以非正常渠道获取入仕之资本,他们后代子孙的教育也以“儒而不贾”为主,过度偏重儒业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便是徽商整体素质难以提升、人数下降,对资本扩大再生产缺乏欲望和动机,剩余资本流入农业等非经营性领域,大量资本用以购置田地、建祠堂、续宗谱,而与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本真属性相去甚远[9]。

(三)迂腐执拗,观念闭塞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始终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即便在商业经济变得繁荣昌盛的时期,这种经济形式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也决定了商人对宗教观念、宗法制度以及各种封建教条的执迷与崇信。在他们的财富、名利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也改变不了他们作为自然经济中个体的角色定位,这也是徽商重血缘、讲地缘、在经商过程中始终强调宗族关系的重要原因所在,徽商的贸易经营活动常以父带子、兄带弟、舅带甥等宗族形式而进行,类似于今天的家庭企业,他们对这种观念和做法深信不疑,执拗而偏执地认为这是最好的经营模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被牢牢禁锢在封建宗族文化的条框之中,影响了其眼界与思路的开阔和全面发展,局限了其开拓创新欲。他们狭隘的宗族式经营方式将经营和投资能力限制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之中,资本积累的速度和程度都非常有限,如史料记载,徽州商人汪正科在离世前处分自己一生打拼下来的资产的方式竟然是以抓阄的办法分给子女,这种化整为零的商业资本处理方式必然会导致徽商的衰落。

四、徽商文化市场精神的传播迭变

(一)师徒帮带:言传身教的代际传递

徽商文化的价值观与市场精神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纵向的历史传承是与其独特而符合徽商发展要求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的,徽州商人外出经商常以结伴的方式进行,这种结伴是建立在宗族制度基础上的,即父带子、兄带弟等,这种帮大哥式样的代际传承具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它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使学徒或伙计能以最快的速度且全面地熟悉掌握业务,为其日后的单飞打下基础。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帮带过程中,不仅商业经验被传承下来,老一辈人的诚信经营、勤俭经商的理念与文化也被一代代传递着。其次,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帮带有利于师徒的沟通以及一些商业机密被很好地保存,如一些老字号的独家秘方等便常以这种形式得以保存。

(二)以书为媒:著书立说的文字传递

徽商是在儒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很多徽州商人在从商之前都有过参加科举的经历,只是未能及第而选择从商,他们有着扎实的文化功底,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在徽商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希望将经验所得传授给后代子孙时,这些有着深厚儒家文化背景的“儒商”们便开始以书为媒,著书立说,以文字的形式向后人介绍自己的从商经验、分享心得感悟,传递路线交通、风土人情、商情状况等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使后人可以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业绩。比如《便蒙习论》便论述了学徒的道德操守,告诫学徒不可贪私,不取不义之财,要以一生之名目为上,俯拾遗,存廉名,为智者,成后业。

(三)独辟蹊径:趣味盎然的文化传递

徽商以商业为中心,打造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体系,藉此来实现对徽商价值理念、经商之道、伦理文化等的传递传播,文化的传递方式因其特色突出、鲜明生动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徽商们大力支助本地剧种徽剧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援助,一些商人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为剧目编写剧本、谱曲,为徽剧艺人提供演出服饰以及教育服务,邀请行业专家针对性地指导艺人们的剧本解读与舞台表演,更有富商们直接组建徽剧家班,并带领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在此过程中,徽商文化的价值观在各地得到传扬。其次,徽州商人不仅具有聪明的经商头脑,且他们大多有参加科考的背景,文化基础扎实,人文造诣很高,诗词歌赋、绘画音乐都有所涉猎,在绘画领域,当地的山水画派——新安画派已小有名气,徽商们便拿出大量的资本支助新安画派的发展,为画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给予他们物质援助;同时极力宣传其作品,不惜花重金购买收藏,在徽商们的大力弘扬下,新安画派逐步兴盛起来,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徽商文化也伴随着新安画派的名声大噪而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五、徽商文化市场精神的时代发展

(一)诚笃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徽商的产生、发展与不断壮大固然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到了徽商文化整体的价值理念所影响,如徽商从发端伊始就将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作为自己从事商业活动的最高信条。诚信是徽商的经营之本、立业之基,这种对诚信的推崇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徽商们继承并发扬了这种诚信精神,把它体现在经营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正所谓徽商四德,货真、价实、热城、守信,徽商们自觉地践行着诚笃的精神,舍小利而树品牌,以义为利。注重产品质量,将商业信誉视作商品价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通过强化商品质量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来赢得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徽商的这种诚信经营的文化价值观对当今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市场主体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也愈来愈凸显,重义重利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人们开始“一切向钱看”,伴随而来得便是大量的市场丑恶现象,社会整体“义利观”的变化使人们深感焦虑。此时重温徽商的诚信为本市场文化精神,对经济领域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引意义,经济愈发展、诚信愈可贵,质量、品牌、信誉是企业取信于消费者,取信于市场的根本,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体现。

(二)勤俭肯干是生存发展之道

儒家文化对勤俭节约、踏实肯干、艰苦奋斗的精神非常推崇,其理念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主导了贸易经商之道的建立与发展。徽商对儒家文化的崇信使他们在个人修为、商业经营、处世为人等多个层面都发扬了勤俭节约、勤劳肯干的精神,“贸易之道,勤俭为先”,“不勤不得,不俭不丰”,徽州商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样的思想理念。胡适称徽商的文化精髓便是徽骆驼精神,骆驼,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忍饥挨饿而始终负重前行,任劳任怨、坚韧踏实,使他们终能走过绝境、走向绿洲,徽商们身上便有着这样一种坚韧执着的拼搏精神。他们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在勤劳肯干、不怕吃苦、积极进取的理念指引下发展商业、积聚财富,而在“家业隆起”之后仍能“薄饮食,忍奢欲”。今天的创业经商之人,亦应以徽商为楷模,踏实经商、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无论在创业之初还是企业做大做强之后都应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作风,使企业始终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促进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三)“汲汲济人”,回报社会

许多徽商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仁爱精神,他们对家乡、对社会始终充满着深厚的感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徽商们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他们在家业隆起后便积极投身公益、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据相关文献记载,清宣统年间,绅商孙理和组织当地富商富农“积谷建仓”,储量备荒,此举得到众乡绅的鼎力支持,在短短一年内便重建起黔县常平仓,而该想法事实上早在光绪初年便已由知县向上级提出呈议,但官僚之风使该事多年悬而未决,孙理和的举动则使其从文案中走出来,落实为实际行动,其“惠及乡闾”的义举得到了百姓的赞誉,也为其扩大商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的很多成功商人们也继承了徽商的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他们积极地兴办教育,筑路修桥,资助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捐物,在回报社会中升华自身的价值,他们是真正有担当精神的企业家。

六、结语

徽商是明清时期活跃于徽州一带的商帮群体,他们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广,规模也最为庞大的商帮,在其漫长的300年发展过程中,徽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他们将儒家文化与商业贸易融合在一起,吸收了儒家文化中重教、诚信等思想精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繁荣了经济,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回溯研究徽商文化市场精神,既是对其丰富内涵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立足于新的时代环境探讨其运用和借鉴价值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徽商经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徽州春雪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州绿荫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