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8 08:02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环境保护评估

杨 杉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种自然因素组成,在生态环境中,人类行为起着主导作用,会长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是生态环境组成的系统整体。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生态危机频发,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势在必行,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与标准。

1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让生态环保服务能够精准实施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政府是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需要长时间才能取得效益,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决策的精准性,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来分配人才、技术、资金等,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服务。

1.2 助力生态环保绩效评估的开展

目前,绩效考核理论得到了广泛使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让环保工作可以量化处理,绩效评估也更加科学、系统,可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相关人员能够主动规范行为,提升绩效评估工作的质量,有效防止标准不一带来的各种纠纷,提升了绩效评估工作的质量。

1.3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能够细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明确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让绩效考评结果更加细化、直观,公众也能够对绩效考核结果做出全程监督。同时,还能明确各个部门责任边界,在后续的追责环节,可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对奖惩制度、评分细则、具体指标做出量化处理。

1.4 有效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各有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微观层面评估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推进监管的顺利开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2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包括3个。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方向引导,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不多,缺乏统一、规范的体系;评判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利用指标体系评估近期环保工作的情况,既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是对政府工作的阶段性评估,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几个原则。政策相关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是为了明确相关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指标的选择需要与公共政策挂钩,为了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各个地区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划。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需要与国家、省市的法律、规划、计划相关[1]。可操作性原则。要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指标的选择必须要具备可操作性,具体可通过调查、查阅、检测、遥感影像、统计年鉴获取数据指标,保证评价的准确、客观,避免指标体系变得理论、笼统。可量化原则。定性指标无法直接采用计量模型来分析,虽然定性指标可以转化为定量指标,但是在转化过程中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测算结果的客观、准确,需要尽可能选择定量指标。动态变化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需要具有弹性,根据国家、省市政策来调整,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人为本原则。在生态环境中,人是被承载对象,要保证人、环境发展的一致性,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上,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致力于为人们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指标体系建设完毕后,需要明确指标项的参考值与标准值。

3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能够科学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反映出生态环境受影响的程度与范围,将其量化,使之具备可操作性,标准的来源包括国家与行业的标准;已经得到验证的生态效应;类比价标准。其指标体系涵盖自然环境指标体系、社会环境指标体系以及经济环境指标体系。在生态系统中,各个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制约,需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的需求。

3.1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指标能够反映出环境支持程度与自然资源条件,是评估人居发展质量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必备条件。在被评估对象中,是以建筑群为主,其中的绿化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可选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道路绿化普及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空气污染指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以城市为例,具体指标体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饮用水水质代表率,参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来计算;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数据来源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环保部门,根据达标外排工业废水量与外排废水总量比例计算得出;生活污水处理率,数据源自于环保部门、城建部门,按照一级污水处理厂、二级污水处理厂、氧化沟、氧化塘等与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比值得出;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数据源自于环保部门与城建部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数据来源于城建、环保、卫生部门,根据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分析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比值,能够反馈出城市固体污染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据来源于城建部门、统计部门,根据天然绿地、公共人工绿地、企事业单位绿地、机关绿地面积来进行计算[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通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比值进行计算。

3.2 经济环境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的生态系统中,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环境状况指标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方面来评估,从多元化角度来评估城市经济环境结构、效益与规模。综合各类要求,在经济环境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可选择如下几个指标内容。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根据统计部门数据,计算出居民家庭每年除去财产税、个人所得税、其它支出后的实际收入,直接代表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城市统计年鉴》,计算出GDP总量、总人口的比值;环保投资占GDP比值,即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建设投资占GDP的比值,代表环保事业的发展情况;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组成,是评估工业经济效益的特殊相对数;工业增加值,在报告期内,工业企业以货币形式表现出的工业生产活动,根据工业总产值、本期应交增值税、工业中间投入来计算。

3.3 社会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有大量学者针对社会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度研究,鉴于国家对医疗保险、养老等问题的要求,在社会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设上,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指标体系的选择可划分为几个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个自然年中人口的净增加数,数据源自于统计部门与计划生育部门;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与总人口比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根据居住人口计算出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公厕卫生合格率,每百户居民,应当设置一座公共厕所,由专人负责,确保厕内无尿碱、积粪,基本无臭[3];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这一数据指标代表一个城市的医疗发展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自来水常住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比值;养老医疗保险费用,根据这一指标来评估城市社会保险水平;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根据已破刑事案件数量、立案刑事案件数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

4 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议

关注生态系统中水资源承载力,重视水资源监管,对水库、河流、人工水域等加强治理,保证公共水环境的清洁,控制好水源水质,对于印染、纺织、造纸等行业,加强监督和管理,避免污水排泄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酸化,大力强化对城市水环境的治理。目前,我国使用的水污染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需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环保基础设施、治理任务来选择处理方式,并培育城市水污染治理专家团队,定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促进当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联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创新研究,促进知识成果的共享。

重视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控制好人畜粪便、医疗用品废弃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废弃物进行科学排查和监管。各地要设置专项环保资料档案,推行“一企一档”、“一事一档”管理模式,确保各类环保事件能够数据准确、记录详实,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环境污染苗头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继续巩固固体废弃物治理成果,发挥“鲶鱼效应”,在各城市之间相互比较、交流,定期开展治理工作大会。

控制大气污染,加强粉尘、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固体颗粒物的治理,对水泥行业、餐饮服务业、电力行业进行全面监管,将污染较大的车辆淘汰,推广清洁能源,预防酸雨的产生。继续强化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现代化设备,培育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打造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收集空气污染信息数据,对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了解大气污染成因,根据原因制定解决对策,让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另外,加强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监测技术来保证监测系统的准确率,对大气环境进行立体化监测,与大数据平台联网,将各类监测数据汇总至大数据平台,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广节能技术、节水技术与新型工艺技术,提升三废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共赢[4]。培育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引入新型环保设备与污染物控制设备,加快广告业、通讯业、保险业、金融业、物流业、文旅产业的发展。

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合理制定环境目标,严格控制烟尘、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制定完善的环境考核制度,推行目标责任制。政府要负责环保产业项目的落地,明确环保治理的总体战略框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完善环保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提升准入门槛,分阶段设置环保产业目标和任务,促进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增加生态保护的投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融资渠道,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发挥出政府在生态保护财政补贴政策的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环保事业。

5 结语

生态环境会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估活动变得准确、真实,能够为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因素,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际要求不断修正指标体系,以此提升指标的适应性。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环境保护评估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