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分析

2021-12-08 19:48武毓慧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武毓慧

民族声乐自产生起就充满了争议,如:关于“土洋嗓子”的争辩、关于“唱法”划分的质疑、关于“唱法”科学性的论争等。[1]同时也产生了借鉴民歌、戏曲的民族唱法发声挤嗓子;借鉴美声唱法的民族唱法咬字不清;目前民族唱法声音千人一面等问题。民族声乐到底该立足传统借鉴本土声乐技术还是应该借鉴国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发展仍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找出真正适合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已经迫在眉睫。

一、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回顾

(一)民族声乐的产生

有证可考,人类的歌唱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信号传递、巫术、娱乐活动,以歌舞一体形式存在。到周代诗歌文明的建立后,声乐与诗歌共同存在,以吟唱方式存在于民间,如《诗经》 《离骚》。后来宫廷对民间歌曲进行采风和进一步发展,使得原本简洁短小的民间歌曲规模扩大,形成大曲形式,与乐队、舞蹈融合发展,如相和大曲、唐大曲、法曲。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说唱和戏曲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自西周时的对《诗》的演唱开始,我国就对声乐演唱不断摸索,元代有针对声乐演唱的专著《唱论》,以及之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歌唱”类著作促进了声乐演唱理论发展。在此借用了吴锡麟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定义来界定民族声乐——“以民族唱法为主体,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互衬托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演结合、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2]

(二)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

近代以来,民族唱法得到了确立:广义上民族唱法是我国所有的歌曲演唱方法,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戏曲、说唱、歌曲的演唱都属于民族唱法;狭义上民族声乐指在中国原生态唱法和山歌演唱方法中提取出来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方法。最初的郭兰英、王昆等一代歌唱家咬字朴实清晰,借鉴戏曲、民歌演唱方法,声音亲切自然,贴近百姓生活,深受百姓热爱,塑造了无数经典。之后的歌唱家为了增强声乐演唱的戏剧性,与国际接轨,让中国声乐走出国门,积极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共鸣、呼吸等发声技巧,寻找一条取长补短的声乐发展道路,从张权、应尚能的美声民族化、郭淑珍注重吸收本民族和美声唱法使各种唱法融会贯通到吴碧霞现象的产生——真正做到民美融合,无数声乐演唱家、声乐教学家对此做了大量尝试。在不断地探寻中西融合中,也有人指出我们更多是继承得不够,我们需要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多从戏曲和山歌演唱中汲取营养,如韩丽娜在《戏曲对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推动与影响——京剧〈无产者〉与歌剧〈万里春色满家园〉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京剧中有很多演唱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二者的借鉴和融合使得民族声乐更具中国特色。[3]

二、民族声乐实践探索与民族声乐乐派的提出

(一)民族声乐实践探索

张权、应尚能都是出国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他们的美声唱法水平高超,但回国之后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时,他们意识到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并不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被评价为虽然技术高超,唱得也好听,但像个外国人。“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祖国艺术宝藏的无知状态,要了解和熟悉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艺术积累,追求着富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4]于是他们积极探索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歌唱民族声乐作品的途径。那就是“要想用西方的方法唱好中国的歌曲,必须从字出发来建立唱腔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正确咬住字腹”。[5]

吴碧霞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对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学习让她开始思考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并在自己的声乐演唱中实践出一条中西合璧的演唱方法。胡眺认为吴碧霞是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很好融合的演唱家,她的演唱做到了鱼和熊掌兼得。[6]石惟正评价吴碧霞中西合璧尚不成熟,但这种借鉴毫无疑问是有益于民族声乐的演唱的。“我们要鼓励吴碧霞现象的产生。”[7]从这里我们发现,中西声乐演唱方法的交流对民族声乐是有益的,虽然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融合方法切实可行。

(二)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上提出“民族声乐不局限于地域或唱法,既要继承和理解我国优秀文化,又要积极面对其他文化。”[8]这对民族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成体系的民族声乐教学都指出了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唱法的学习和融合,从中发展出自己的演唱特色。这种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千人一面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一个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探索过程,这不仅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民族唱法该何去何从

民族声乐面向未来,学者们给民族声乐指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①一部分学者认为首先要借鉴其他唱法,民族唱法需要学科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借鉴美声唱法,发展民族唱法。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是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表现,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有着浓厚的民族以及时代精神,客观上促进了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创造,让声乐艺术步入多元化发展道路,能够更加全面和从多个层次呈现出声乐艺术之美和巨大的魅力,这对于世界声乐文化的创新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②部分学者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丢失了一些民族的东西。我们需要加强中国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和基因的训练。[9]③也有学者表明无论是“新中国民族声乐”还是“西洋声乐民族化”、无论是“移花接木”还是“溯本求源”,希望民族声乐教学在这个奇妙而复杂的化合过程中,返本开新,追求更加多元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声音。[10]

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总结起来为继承民族的、借鉴国外的以及保持一个较开放的态度支持多元化、个性化三个方向。无疑,民族声乐对国内外唱法的借鉴趋势势不可挡。有一些音乐学者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民族声乐乐派,他们在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上给予了我们一些参考:吴锡麟认为民族声乐学派是在继承和坚持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特点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优秀的声乐演唱技法,以中国声乐的演唱风格、技法和美学追求,表现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时代情感。[2]张权也饱含深情地对民族乐派的建立寄予厚望:“被世界公认的声乐学派,这不是一条现成的路,成功在这条路上永远不会是唾手可得,要付出多年的心血……”[3]

三、结语

近些年来民美、民通、美通以及戏曲与民族、通俗结合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的正常现象,民族声乐无论是与传统的结合还是与其他唱法的结合都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民族声乐乐派的确立标准应该是在声音统一、美、饱满的前提下体现民族风味的声音,应该支持演唱者进行自我实践和探索,唱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味道,主张个性化的声音和演唱方法的出现,寻求多样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多样。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