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诊断

2021-12-08 18:14谷霄龙时高峰杨丽李扬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3期

谷霄龙 时高峰 杨丽 李扬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学证实腹膜后DDLS的CT资料。 结果 15例中单发肿块6例,多发肿块9例。6例单发肿块中脂肪成分为主伴非脂肪成分1例;软组织成分为主,可见或不可见脂肪密度成分5例。9例多发肿块均软组织成分为主,其内可见或不可见脂肪成分。增强不均匀中度持续强化。15例中4例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及组织。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肿大及腹部脏器转移。 结论 腹膜后DDLS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块,部分肿块CT未见脂肪成分,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去分化脂肪肉瘤;腹膜后;计算机体层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1

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脂肪肉瘤,腹膜后DDLS研究少见[1] [2],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学证实腹膜后DDLS的CT资料,旨在提高对腹膜后DDLS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腹膜后DDLS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纳入标准:①病理诊断为去分化脂肪肉瘤;② CT诊断及手术探查肿瘤位于腹膜后;③ CT检查前未接受过放疗、化疗或是生物治疗。排除标准:①临床或CT资料不完整;②CT图像质量不能满足研究。所有病例均由手术后病理证实。CT检查与手术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

1.1 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56岁。15例中原发DDLS 6例,高分化脂肪肉瘤术后复发DDLS 3例,DDLS术后复发6例次。原发病例中主诉为体检发现腹部包块4例,主诉为尿频尿急1例,主诉为间断发热1例。复发病例中主诉为腹胀1例,主诉为间断发热1例,余7例为术后常规随访复查时发现肿块。

1.2 检查方法

15例DDLS中,全部行CT平掃及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GE Revolution 128排CT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机和Philips ICT 256排CT机。常规层厚5mm,120 kV,250~350 mAs,全腹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含量300 mg/ml),注射流率3.0 ml/s,对比剂总量100 ml。于注药后25s扫描动脉期,70s扫描静脉期。

两位具有8年和23年腹部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评估图像,当二人意见不一致时,由一位具有25年腹部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加入组成小组讨论达成一致。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多期扫描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周围组织侵犯、远处转移等。

1.3 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病变部位均经手术切除,标本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由两名对软组织肿瘤具有丰富经验的病理科医师进行双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由上级医师进行复诊,最终确定判读结果。

2 结果

2.1 肿瘤形态

15例腹膜后DDLS长径在55.1~420.0mm,平均长径151.4mm。单发肿块6例,多发肿块9例,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肿块不伴分叶5例,伴有分叶10例。

2.2 肿瘤密度及强化特点

单发脂肪成分为主肿块,伴非脂肪密度成分1例;单发软组织成分为主肿块,内可见或不可见脂肪密度成分5例;多个软组织成分肿块,其内可见或不可见脂肪密度成分9例。

6例单发肿块中,1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伴囊变/坏死,1例表现为实性肿块伴囊变/坏死并伴有多发钙化,1例表现为脂肪、软组织、液体混杂成分肿块。

9例多发肿块中,3例表现为多发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多发软组织肿块及囊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多发脂肪、软组织、液体、钙化混杂成分肿块(图1),1例表现为脂肪、软组织、钙化混杂成分肿块伴多发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伴多发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多发囊性肿块(图2)。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块脂肪成分均未见强化,液体成分均未见强化。避开坏死区域测量CT值,肿块软组织密度成分其平扫CT值25~46Hu,平均CT值36Hu;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至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动脉期CT值29~95Hu,静脉期CT值46~121Hu;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57Hu、72Hu。本组病例中除1例是囊性病变无明显强化外,其余14例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

2.3 肿瘤侵犯及转移

肿瘤侵犯实质脏器及周围组织情况:1例相邻肾脏、肾上腺受侵犯,2例肿瘤侵犯右半结肠,1例腹壁皮下软组织受侵。全部15例病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腹部其它脏器转移。

3 讨论

CT是腹膜后DDLS重要的检查手段。本研究发病年龄主要为中老年,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就诊时可为原发病变,也可继发于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术后。通过术后复查可发现复发型DDLS。临床症状则取决于其占位效应。患者CT检查显示瘤体均大于50mm,可能与肿瘤生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有关。多发肿块通常表现为主瘤灶伴多发相对较小瘤灶出现。

根据肿块数量和组织成分区别,Hong[3]等将DDLS分为以下4型:Ⅰ型:单发脂肪成分为主肿块,伴非脂肪密度成分;Ⅱ型:单发软组织成分为主肿块,内可见或不可见脂肪密度成分;Ⅲ型:多个软组织成分肿块与脂肪密度肿块;Ⅳ型:多个软组织成分肿块,其内可见或不可见脂肪密度成分。近年来研究[4] [5]多采用Hong等的分型方法。本研究根据其分型分为Ⅰ型1例(1/15,占6.7%),Ⅱ型5例(5/15,占33.3%),Ⅲ型0例(0/15,占0.0%),Ⅳ型9例(9/15,占60.0%),Ⅰ型和Ⅲ型占比例较低,即无论单发或多发肿块,去分化脂肪肉瘤肿块CT表现多不含脂肪成分,因此依据CT是否显示肿块具有脂肪成分鉴别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不可靠的。

15例中11例(11/15,占73.3%)肿块含有黏液成分,反映DDLS易囊变、坏死这一特点,其中1例肿块几乎全部为黏液成分。TirumaniS[6]等研究表明,含有黏液成分的DDLS生长速度较快且可转变为软组织成分。此类DDLS应警惕其生长速率较高,且如果通过复查发现黏液成分转变为软组织成分,则考虑诊断DDLS的可能性。

15例中3例DDLS伴有钙化或骨化成分(3/15,占20.0%)。TateishiU[7]等研究表明这与肿瘤内进一步骨-软骨肉瘤样分化或骨化生相关,如果脂肪肉瘤中出现此征象则提示为去分化的有意义征象。

研究显示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软组织成分均呈中度至明显持续性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未见减退,反映DDLS富血供特点,因而肿块生长活跃且恶性度高。黏液成分、脂肪成分均未见强化。这与其它研究[4] [5] 在强化程度、强化方式相似。

15例中4例肿块侵犯(4/15,占26.7%)相邻脏器。15例(15/15,占100.0%)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及腹部其它脏器转移征象,本研究DDLS未发现经血行或是淋巴途径转移,这与其它研究[4] [5]一致。

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1、因本病罕见纳入研究病例数较少。2、CT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腹膜后DDLS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块,肿块成分多混杂,部分肿块CT未见脂肪成分,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红东,张志艳,马伟琼,周玉祥,腹部原发去分化脂肪肉瘤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02):226.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8.02.016.

[2]方圆,李明,刘刚,徐启明,唐军,李天然.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S1):62-65.DOI:10.13929/j.1003-3289.2017019.

[3]HONGSH,KIMKA,WOOOH,et al.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of retroperitoneum:spectrum of imaging findings in 15 patients[J].Clin Imaging,2010,34(3):203-210.DOI:10.1016/j.clinimag.2009.12.025.

[4]张杰颖;余小多;宋艳;张宏图;陈雁;欧阳汉;赵心明.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3):223-228.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9.03.013

[5]周晓明,于澜,谷海燕,王刚,高远翔.原发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分型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11).DOI:10.13437/j.cnki.jcr.2015.11.024

[6]TIRUMANISH,WAGNERAJ,TIRUMANIH,et al.Is the nonlipomatous component of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lways soft tissue on CT? Analysis of CT densiti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ate of growth in 60 patients[J].Abdom Imaging,2015,40(5):1248-1254.DOI:10.1007/s00261-014-026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