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扶脾法(肝气乘脾证)治疗D -IBS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2-08 19:23王昌友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王昌友

摘要:目的:研究抑肝扶脾法治疗D-IBS(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抑肝扶脾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抑肝扶脾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效果十分理想。

关键词:抑肝扶脾法;肝气乘脾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1

D-IBS(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社会环境、心理情绪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对于该病具体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彻底根除[1]。常规西医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症状,但是总体疗效水平一般。而运用中医理论,根据患者肝气乘脾证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能使疗效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2例,研究了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纳入男患者30例、女患者26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0.55±3.43)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2±0.75)年;观察组中纳入男患者32例、女患者24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0.57±3.40)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病程(2.18±0.72)年。两组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肝气乘脾证的辨证分型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或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合并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药物过敏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使用匹维溴铵片(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036),口服,每日3-4片,如有必要可增至每日6片。进餐时用水吞服,不要掰碎或咀嚼服用,不要在卧位或临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中医抑肝扶脾法治疗。使用自拟抑肝扶脾汤,药方为:黄连5g、半夏10g、厚朴10g、陈皮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5g、柴胡10g、枳壳10g、炙甘草5g,每日1剂,以水煎服,分2次温服。疗程为8周。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性状改善;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大便性状好转;无效:症状未减轻,大便性状未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用t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的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在于结肠紊乱,并没有病理解剖上的器质性病变。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精神因素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中枢神经调节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肠道功能失常。此外,由于肠道功能失調,对于中枢神经又会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加重,进而引起恶性循环。常规治疗中对待该病主要是采取西医口服药治疗,但总体效果一般。而中医对于该病有一定的研究,将其归入泄泻的范畴,认为该病主要的表现为腹泻腹痛,且病程较长。虽然患者表现为肠胃功能的病症,但是疾病形成的病理机制在于肝脾气机失调[2]。由于情志失调引发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遂致本病。基于这一原理,在治疗过程中,可采取中医抑肝扶脾法进行治疗,使用抑肝扶脾汤,可发挥调肝理脾的作用,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方中使用多味药材,黄连、半夏、厚朴、陈皮祛湿醒脾宽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柴胡、枳壳理气疏肝,甘草酸甘敛肝。诸药合用,利用不同功效的药材相配伍,能够祛邪而不伤正气,使气机顺畅、肝脾相和。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使用抑肝扶脾汤能够对肠胃激素过度分泌加以抑制,促使肠胃运动功能逐渐改善和恢复正常,进而消除临床症状,使患者恢复健康。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抑肝扶脾法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抑肝扶脾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效果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徐文慧,李磊.调肝运脾法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1):104-107.

[2]傅睿,陈明显,李亚平,等.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6):16-21.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