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干预的护理

2021-12-08 20:52袁飞晔丁东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3期

袁飞晔 丁东升

摘要:目的 探析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 将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10月-2021年05月纳入的53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n=26)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27)实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低于参照组;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参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较高,疾病复发率较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进行的护理中,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同时对于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病情复发率较低,对于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重症,其病情进展速度快并且死亡率较高。该病症主要是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冠脉血供中断或减少,进而诱发心肌坏死缺血。患者发病后,其通常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受到疼痛影响其心肌耗氧量会随之增加,病情加重。并且患者心肌缺血时间越长,其预后越差,死亡率较高,所以患者发病后需要及时展开抢救和治疗,使患者心肌血液供应获得恢复,改善其冠脉血运循环,进而实现缺血组织的尽快修复。临床常规护理中,尽管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该护理模式缺乏规范性、标准性,预后较差,会对急救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而医护一体化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护理干预,创建三位一體模型,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完善,进而实现提高抢救效果以及工作效率的目标。本次研究针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干预的护理展开探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10月-2021年05月纳入的53例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参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4-78岁,年龄均值为(59.76±1.60)岁;观察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4-79岁,年龄均值为(59.65±1.58)岁。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已经确诊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以及意识障碍。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人格分裂症患者;排除合并感染、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存在药物过敏史以及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方法

1.3.1参照组

该组实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之后由医生以及值班护士接诊,并对其实行心肌酶学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护理人员则要及时为患者创建静脉通道,并展开吸氧治疗,实行心电监护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遵照医生叮嘱实行抗凝治疗,并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3.2观察组

该组实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干预。

制定一体化模式:一体化小组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科室中可以组成若干小组,进而充分满足临床基本需求。同时对组内成员展开医护一体化培训,分工合作、权责分明、密切配合。

制定急诊急救流程:急诊科、医务处一同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急救各环节、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患者接诊、交接以及检查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创建护理流程,并制定出相应的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图。

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模式:在接诊患者之前,预诊护士要首先评估患者病情,之后由医生主诊;抢救护士则做好全程抢救护理服务;其他护理人员则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并记录等;同时做好管道管理、静脉通道管理以及用药指导工作;和医生保持沟通,并落实转运以及记录等各项工作。

护理阶段:早期阶段辅助患者绝对卧床并做好各项基础检查如心电图检查、心肌酶检查等,并实行低流量吸氧,对患者的血气及心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连接心电监护。中期创建静脉通道,遵照医生叮嘱展开口服用药以及静脉给药。后期阶段也就是抢救阶段,抢救护士要依照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检查结果进行核对,确定医嘱执行情况,辅助医生展开抢救和治疗工作,最后将患者送回到导管室。

医护一体化急救护理具体实施:①入院前抢救。在接到患者家属急救电话之后,及时出诊,同时接线员要安抚患者家属情绪,指导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而争取抢救时间。与此同时急救医护人员需要在现场对患者实行输液、吸氧等抢救。②出诊转运。在到达现场并做好各项处理之后,需要及时将患者搬运到救护车上,实行心电监护并创建出静脉通道,对患者病情进展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③接诊。急诊室护理人员要事先到医院门口等待,在较短时间里将患者推送到急诊室,并展开抢救治疗。④临床检查和监护。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对其实行常规检查并创建心电监护,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了解其发病因素,以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⑤用药指导。及时创建静脉通道,将5-10毫克硝酸甘油加入到25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中对患者实行静脉滴注,使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强化静脉侧支循环,提高心肌梗死区域血供,使其梗死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为了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可以合理应用快速高效镇静止痛剂,进而促进临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溶栓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同时还要对其治疗时使用的器具、药物等进行检查,治疗过程中观察其血压及心率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⑥吸氧护理。对患者实行早期吸氧护理,进而提高其血氧饱和度,缓解心脏压力,降低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⑦饮食干预。护理人员要依照患者机体营养情况、个人喜好及病情进展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确保机体营养均衡,在此期间严格遵循少吃多餐的基本原则,缓解其心脏以及肠胃负担。⑧心理指导。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要倾听其诉说,疏导患者负面情绪,使其能够切实体会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关爱,提高治疗信心,进而促进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家属疏导患者情绪,告知其生活中鼓励支持患者,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进而促进病情尽快恢复。⑨排便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按摩患者腹部,缓解其痛苦,进而促进排便;同时告知患者科学饮食,多食用新鲜蔬果以及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患者排便时,护理人员要对其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关注,以便发现异常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为其提供通便剂等药物,进而促进其排便。⑩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要告知其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劳累,禁烟酒,不要喝浓茶;并指导其展开有氧训练,依照自身耐受性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对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合理调整,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抗病能力。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症状发作至急诊室时间、分诊时间、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PCI时间、门球时间、再灌注时间;同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主要包括尿潴留、假性动脉瘤血肿、深静脉血栓等;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进行详细记录[2]。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抢救时间

观察组各流程抢救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观察两组的临床并发症情况

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观察组为7.41%,对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2.3两组抢救成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

对比参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较高,复发率相对较低(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造成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中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危急重症,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患者疾病产生后常表现为休克、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力衰竭等,且心肌缺血时间的增加,患者预后则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死亡风险较高[3]。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血管急症,患者发病时间的增加,其心肌坏死程度也会随之加重,并且死亡率也会越来越高。冠状动脉堵塞、病变等都是诱发心肌坏死缺血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及时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灌注,使其心肌可以正常供氧供血,缓解其心肌坏死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进行的抢救和治疗中,需要医护人员之间的紧密配合,降低救治时间,进而实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标[4]。最近几年,临床急救措施的发展和完善,临床逐渐对资源整合、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优化抢救流程等进行了重视,因此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干预就显得极为必要。

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主要是通过创建三位一体化模式对疾病的急诊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患者入院后接诊、分诊、检查、治疗以及交接等各环节可以有效衔接,缩短滞留时间,使患者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接受治疗[5]。有研究表示,患者就诊直到球囊扩张时间不应超出90分钟,最大程度地使患者获得再灌注。在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中,需要创建相应的急救小组,明确各护理人员职责,做好患者入院、手术、用药、认知教育、病情观察、出院以及随访等各项工作,减少责任不明确、护理中断、交接不清楚以及护理缝隙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6]。通过实行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滞留时间和救治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心肌供血的尽快恢复,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通过流程再造创建出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强化医护之间的配合程度,能够对急诊急救中延迟治疗的相关因素进行避免,不仅可以提高抢救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优化急诊急救流程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常规护理其应用相对广泛,但是并没有预见性处理抢救流程,使抢救流程处于被动状态,灵活性不强,影响抢救效果[7]。而在抢救环节时间分配层面,依照操作流程展开工作会提高抢救流程的复杂性,很容易引起医护重复工作现象,无法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不但会延长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监测时间,同时还会对分诊评估时间产生影响,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需要创建出相应的急诊急救小组,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通过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促进其抢救技能的互补。在抢救培训过程中,需要强化医务人员自身思维判断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抢救期间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抢救。有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其通常以ST段上抬为主要表现,需要及时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重建血运,并且再灌注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方式。尽早再通冠状动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所以需要在有效时间窗内评估并判断患者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8]。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其主要作用机制就是通过制定并完善护理流程使医务人员可以依照相关操作流程和步骤展开针对性、个体化抢救和治疗,突出抢救流程的重点内容,以便在较短时间里判断患者病情并展开抢救和治疗,确保医护人员可以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降低梗死复发率。急救抢救流程所创建的责任护士制度需要对患者进行全程把控,执行医嘱并配合醫生工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此外,还要强化新业务、新理念以及新技术培训,进而确保急诊抢救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给予患者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同时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改善其预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时间低于参照组;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参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较高,疾病复发率较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就说明在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进行的护理中,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同时对于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病情复发率较低,对于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的实行,其应用效果较常规护理更为明显,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抢救和治疗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存在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可以有效弥补常规护理干预中存在的不足,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小红,叶秋梅,潘开菊.医护一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综合版),2020,27(1):120-122.

[2]张羽.医护一体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20,No.519(10):230-231.

[3]张同,刘春花,李婷,等.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v.34(21):76-79.

[4]陈智玲,李瑶,周闵.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34):154-155.

[5]陈文杰.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0,v.41(4):206-207.

[6]冯志娟.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开展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v.26;No.490(7):175-175.

[7]王亚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11-212.

[8]王丽芳.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20,v.58(30):163-165+169.

[9]卓小华,廖秀芳,邝爱玲.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6):230-232+236.

[10]郑翠兴.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在急诊送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1):353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