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方法调理糖尿病

2021-12-08 21:44杨士永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

杨士永

摘要:作者通过对现代解剖学与传统中医经络学的深度理解与融合,重点阐述人体脊柱骨骼神经紊乱对人体消化腺组织产生的影响进而导致糖尿病。解析论述糖尿病成因并详细附录中医外治方法。本文知识点涉及人体生物解剖学、筋膜学、中医经络学,系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感悟原创。

关键词:中医 外治调理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2

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少数表现为低血糖。糖尿病长期存在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糖尿病的成因有遗传因素、环境(体外因素)如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等、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有效治愈糖尿病的疗法。本文将带领读者以一个不同的视角解读糖尿病的成因。

原理:

作者长期的临床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内科病患者如胃病、胸痹症、男科妇科、糖尿病等都存在着骨骼脊柱神经紊乱问题,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存在长短腿和阴阳脚的情况,即患者两条腿上下不齐,左腿短右腿长;两只脚大趾距离中心线距离不等,即一只脚内收另一只脚外翻。这说明患者的骶髂关节是错位紊乱的,存在单侧前倾后移及左右侧向旋转移位的情况。这种不良的紊乱直接导致整条脊柱的偏歪紊乱,具体受影响最大的部位在腰椎2、3节,胸椎7、8节(如果是左腿长右腿短,该处紊乱会上移至胸椎5、6节,会出现肝胆疾病、胃病及胸痹症),颈椎1、2节。脊柱骨骼紊乱、椎旁肌肉紧张导致神经根紊乱,以致于该处的神经根管辖的内脏消化腺功能失常与糖尿病的形成关系重大。以下将重点论述骨骼脊柱与人体消化腺的关系。

1.人体消化腺组织结构

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本文只论及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1.1人体消化腺之肝脏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重约1.5千克,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肝脏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内。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升。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1.2人体消化腺之胰腺

胰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后壁1~2腰椎体平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胰可分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胰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其次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肠血管活性肽、胃泌素等。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主要由4种细胞组成: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的方式抑制A、B细胞的分泌;

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胰岛素的功能为:

(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而完成。

(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4)抑制糖异生。如胰岛素缺乏时,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肝糖原的分解与异生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表现为糖尿病,胰腺炎。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其行走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有时可见一小管,行于胰管上方,称为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1.3人体消化腺之唾液腺

人体的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三个腺体共同组成唾液腺,唾液腺具有分泌唾液的功能,唾液中含有淀粉酶、黏蛋白和无机物,唾液具有湿润口腔、促进食物中淀粉分解的作用,有利于吞咽食物,还有杀菌、中和胃酸的生理功能.

腮腺患病后,腮腺及其周圍组织充血、水肿,腺管周围及间质中结缔组织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使浆液渗出,导致细胞脱落坏死将腮腺导管堵塞,使唾液不易排出,造成唾液中坏死的淀粉酶排泄障碍而返流入血,引发血、尿中淀粉酶增高,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在诊断腮腺炎时会让患者化验血和尿淀粉酶的理由.病毒还可能侵犯脑、胰腺、性腺等组织,引起受累组织非化脓性炎症.

下颌下腺是人体三大唾液腺之一,其分泌液占静止性全唾液的60%~65%。对于唾液分泌而言,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止期。因此,下颌下腺对于人体维持吞咽、消化、味觉、语言、口腔黏膜保护以及龋齿预防等口腔器官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同样会导致导管堵塞,使唾液不易排出而返流入血,引发血、尿中淀粉酶增高,病毒还会侵犯脑、胰腺、性腺等组织,引起受累组织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危害与腮腺是一样的,而且会导致病人非进食状态下口干口渴。

舌下腺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大管另一端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下附解刨图)

2.胸椎与糖尿病的关系

胸椎7、8节旁开1.5寸这里是胰腧穴的位置,古代此处无腧穴,解剖学证明此处脊柱的神经根是影响控制胰腺的,故现代中医增加了胰腧穴这个穴位名称。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糖尿病人第8胸椎左侧旁开大约1寸左右会有强烈的压痛点。此处胸椎关节的紊乱会导致该处神经根受挤压兴奋水肿而功能失常,胰腺及胰腺管受影响产生无菌性水肿炎症,胰腺管与胆囊管最终是合二为一共同出口于十二指肠,当胰腺及胰腺管出现无菌性水肿炎症时,胆囊及胆囊管、十二指肠也会同时受累。

如文中配图所示,当胰腺、胰腺管、胆囊、胆囊管、十二指肠、肝脏这部分组织出现病变时,无菌性炎症会造成胆囊管及胰腺管水肿,使导管出现堵塞输出不顺畅,一方面胆汁输出不畅会形成胆囊系列疾病,胰液和胰岛素等激素的输出不畅会导致部分液体滞留并腐蚀胰腺,当损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胰液及胰岛素生成不足,糖尿病的症状就出现了;另一方面胆汁与胰液胰岛素输出不足使食物不能与足量的消化液混合以致化学反应不完全,肠道受损形成长期的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并产生毒素。

3.颈椎与糖尿病的关系

解剖学证实头面部出现的问题都与颈椎病有直接关系。糖尿病人骶髂关节的紊乱对脊柱影响最大的就是颈椎上半段,表症会出现头疼头晕等症状,深入研究 发现影响远不止于脑供血不足及颈部不适。颈椎关节的紊乱导致颈部肌肉出现无菌性炎症,主要是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咬肌、二腹肌及枕下肌群。其中胸锁乳突肌、咬肌、二腹肌直接影响到人体口腔唾液腺,也就是本文论及的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糖尿病人的口干渴与口腔三大唾液腺功能受损关系重大。

4.腰椎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人骶髂关节紊乱导致的腰椎紊乱会出现在腰椎2、3节,腰椎2、3节是人体命门位置,旁开1.5寸是肾俞穴,此处侧弯紊乱会导致腰痛无力,肾脏功能衰退。所以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诱发,而且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的转化为尿毒症。男性糖尿病人后期会出现阳痿症状。肾上腺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位于两侧肾上方,左右各一,具有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以及性激素的作用,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的糖代谢以及脂肪代谢的作用,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尿病人肾功能的衰退导致肾上腺功能受损,自身免疫力严重下降,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心脏、呼吸系统。所以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会有心血脑管病并发症的出现。

5.总结

由此可见,糖尿病绝不是人体某一组织某一脏器单独出了问题,而是整体都有了问题,涉及骨骼、神经、血管、肌肉,尤其是消化腺。身体结构失去了平衡,脊柱骨骼肌肉神经的错位紊乱导致人体五大消化腺水肿炎症,以致功能受损、导管阻塞而导致其产生的液体不能正常排泄,滞留于组织,造成对自身组织的腐蚀损伤,组织生理功能进一步恶化,组织液生成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通过临床实践理解为是以上原因导致的,是组织产生的组织液由于导管阻塞排出不畅反流而损伤到组织自己。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是控制手段而不适合作为长期治疗手段,矫正骨骼松解肌肉,恢复脊柱神经根正常状态,消除内脏相关组织水肿炎症疏通消化腺导管恢复功能才是根本。符合中医整体理论。分科治疗某一脏器是不科学的,必定无功。

治疗方法:

1.全身骨骼矫正。从骶髂关节做起,向上至腰椎、胸椎、颈椎;向下至膝关节(膝关节健康与否对心脏与胆至关重要)。

2.松解肌肉,重点部位是:骶髂关节(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髂腰肌);胸腰结合部;胸椎6、7、8节部位、颈肩部(冈上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咬肌、二腹肌、枕下肌群)、腹部(两肋下轻揉提拉、揉腹)。

3.毫纫针浅筋膜松解:腰椎第2、3節两侧华佗夹脊穴;胸椎第9、10、11、12节两侧华佗夹脊穴;胸椎第8节左侧1寸左右筋节压痛点;腹部鸠尾穴,胰头、胰尾、胆总管体表投影部位;小腿脾经地机穴至漏谷穴一带筋节压痛点。3至5天一次。

4.针灸:双侧间谷穴、降糖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正中点)、太冲透涌泉、胆穴(阳陵泉下1寸)透膀胱经、复溜穴、廉泉穴旁开1寸(双侧)、下颌角、下关穴、翳风穴。

以上手法及针灸治疗(浅筋膜毫纫针松解术除外)2天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结束语:

据有关部门权威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1.3亿,而且还有大概5000万的潜在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作者的这套中医外治方法依据的是平衡理论,身体不正百病生,身体平衡百病消。这个被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忽视的医学领域却恰恰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作者尽最大努力从客观上解析糖尿病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调理,无需药物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无副作用。临床证实对高血糖和低血糖都有效,尤其是低血糖效果更佳更快。往往患者调理过程中不但糖尿病症状解除,其他诸如颈肩腰腿痛、胸痹、胃病等症状同步消失。作者深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直秉承临床至上原则。由于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同行业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季常新,丁玉琴,胡小和,人体解剖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2018 -1

[2]沈学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3]Thomas W.Myers(美),主译:关玲,周维金,翁长水,解剖列车第三版,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9第4版

[4]Lugui Stecco Carls Stecco,主译:关玲,宋淳,周科华,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

[5]叶颖华,肌筋膜松解术 ,北京泽源堂中医研究院,2019-171

猜你喜欢
中医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跟踪导练(一)(5)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Ending teen smoking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