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美育理论的审美感知力培养策略

2021-12-08 04:10温艾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感知力尝试美的

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感知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特别要注重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包括了对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等外部形象的感知,也包括了对事物所传达的情感、象征意义、价值取向等的感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美育理论展开教学,挖掘文本中的各种审美元素,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审美感知力。

一、创设情境,聚焦审美对象

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认为:“让美走在自由的前面……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创设自由的审美情境,促使学生能展开个性化审美感悟。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文字、图片、视频多元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中获得感悟,促使他们将注意力凝结并聚焦在审美对象上,这样就能更好地展开下一阶段的审美活动。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時候,教师尝试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其中展现赤壁的自然景观,并展现和赤壁之战有关的影视剧作品片段,此外还展示一些体现作者苏轼人生经历的内容。这样就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品的豪迈之气和历史沧桑感。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聚焦苏轼展开分析,说说苏轼此时眼前所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他的内心之中又想到了一些什么,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尝试表述自己脑海中想到的场景:“作者此时看到了长江浩瀚无边,惊涛骇浪汹涌而来。而此时他的内心之中也波涛汹涌,他想到了当年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周瑜当时十分年轻,而他却能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作者想到自己已经一把年纪,却空有报国的想法,难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所以他的内心中十分悲伤。”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对作品的美有了整体感悟。

在审美感悟的过程中,若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审美情境,那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急于讨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就能更接近审美对象。这样就促使美育过程变得顺其自然。

二、指导美读,读出作者情感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并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带着自己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阐释和创造而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美读,尝试唤醒他们的阅读期待,进而读出作者的情感。正如学者叶圣陶所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作品,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这首作品的韵脚,他们发现其押的是“i”韵,开口不大,在诵读时整体给人一种凄婉低沉的感觉。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情感。学生发现:“在这首作品中所用的意象都展现出了秋日的寂寥,如黄花的凋零、细雨敲打梧桐等,这些也都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了她的哀愁。”由此学生认识到这首作品的整体基调是“愁”。教师继而又尝试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那么,你知道作者此时正遭遇了什么吗?为什么她的人生会如此悲凉呢?”学生尝试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展开分析,很快就发现作者当时经历了国仇家恨,生活状态很不如意,所以她就更需要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愁”。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深入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美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从单个形象的感悟进入到对整体意境的把握。此时学生逐步提升了审美感知力,同时也提升了阅读兴趣,挖掘出了作品中的美的因素。

三、唤醒不羁的想象,深化美的感知

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拓展了人们的学习道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有助于促使他们调动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搜索一些背景资料,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形象生动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再现作品中的各种场景,这样他们的理解能力会更深入。

在学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他们看到独自赏菊的女子形象,并引导其展开想象,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继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美的感知。如有学生发现:“这首作品展现的是女子房间中的场景,从香炉、龙脑香等物品中,就能看到房间的环境十分雅致,这就让人联想到住在其中的主人公是否也是一个美貌的女子形象。”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想象:“那么,这位女子的心中为何忧愁呢?”学生结合词句展开分析:“作者在重阳节思念亲人,她感受到了寂寞,因此给丈夫写了这首作品。从这首词中,能感受到她对丈夫的爱,虽然作品也写愁,但是却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复杂的心绪。

教师要注意适当使用图片和视频,要将其作为引子,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想象力。若多媒体变成主要手段,使用频率过高,反而有可能破坏文字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进而破坏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四、课外拓展,挖掘更多美的因素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是作者根据审美法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其中包含了人类各个领域中的美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挖掘课本中的美的元素,体会语言美、结构美,然后再拓展开来,展开课外阅读,并尝试体会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其它美的因素。这样学生能了解更多美的形式,促进审美感知力发展。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尝试品读《红楼梦》全书,教师还推荐学生观看《红楼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挖掘出各种美的元素,展开对比分析,了解小说如何更好地改编成戏剧。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尝试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思考如何能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怎样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如何能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整合在一起。此外,学生还思考了小说和影视剧的差异点,学生发现:“影视剧能直接通过展示形象的方式来体现美,但是小说则不一样,需要用细节描写的方式体现出美,而且还可以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展现美的人物形象。和影视剧相比,小说体现美的方式更为含蓄一些。”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尝试了解《红楼梦》展现的历史背景,体会其中展现的社会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挖掘美育因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掌握丰富的文化遗产,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在拓展阅读中,学生的视野更宽阔,审美感知力也能得到持久发展。

五、组织社团活动,丰富各种形态的美

马克思的审美教育理论认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自由地发挥个性的能力,进而促使人自由地发挥个性的潜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尝试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展现美。这样能起到内外渗透的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雷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后社团活动,在戏剧社活动中,学生要自主阅读《雷雨》全文,并尝试展开表演。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学生要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美,首先是在人物形象上要体现出真实性,学生要尝试了解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思考他们行为的合理性,在演绎台词的过程中还要思考如何能在动作、表情上展现出人物的特点,通过调节语调、语速等方式更好地展现台词。在剧情演绎时,学生要思考如何能让在演绎原情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尝试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不仅如此,学生还尝试在道具设计、场景设计和海报设计上下功夫,尝试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融入进去,同时也展现出美。在這样的戏剧社团活动中,学生对于话剧的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认识到戏剧的特点,了解如何展现戏剧人物,学习效果自然有所提高。

教师要注意在拓展第二课堂的时候也要结合各种语文元素展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戏剧社的活动,组织辩论大会、诗词大会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感受美,而且还能全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悟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各种审美教育理论展开教学,促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种美的元素,继而更好地展开阅读活动,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建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32):45-47.

[2]吴申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感知力渗透培养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9(6):34-36.

温艾玲,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感知力尝试美的
培养孩子情绪感知力很重要
好美的雾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