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武”含义考

2021-12-08 06:00周德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秦师武德威武

周德富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课文,仍保留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这套教材已经使用十多年,课文注释中的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经多次修改现已较少见了,但其对《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一句的注释仍值得商榷。

教材释“以乱易整,不武”一句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合武德”。

“以乱易整”好理解,教材这样注释基本是对的。“以乱易整”是军事决策上的一种错误做法。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看,接下来的“不武”应该是对这一错误做法的评价,要么理解为不合兵法、不合军事韬略之类;要么理解为不威武、不具有战斗力之类,而不应理解为“不合武德”,因为军事上的决策对错与否应该都和道德无关。

笔者查阅了一下文献,最早对这个句子作解释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在其《春秋经传集解》中对此句的疏解为:“秦晋和整,而还相攻,更为乱也。”杜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秦晋结盟,团结有序,现在在由郑返回的途中互相攻打,就会变得大乱。这里杜预没有正面解释“不武”的含义,但他讲了导致“不武”的原因是相互攻击从而形成的“乱”,也就是说乱了就会“不武”。这对我们理解“不武”的含义有帮助。

其实,《左传》中还有一个与晋侯有关的句子直接解说了“武”的内涵——“师众以顺为武”,正好拿来反推“不武”的含义。这个句子孤立看指向也不甚明了,但它有上下文,联系语境看还是较为确定的。该句出自《左传·僖公三年》,相关语境如下: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魴、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

非常庆幸的是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对这句话有疏:“臣闻师旅兵众,顺从上命,莫敢违逆,是为威武。”这里孔穎达对“武”的解说更为清楚明白,“武”即“威武”。

用“威武”来解说“以乱易整,不武”之的“武”字很合情理:“整”是团结结盟、步调一致,“乱”是不服从联盟的统一指挥,不协调作战,一片混乱。以分裂混乱代替团结协调就会不威武,用今天的话说就必然失去战斗力。

猜你喜欢
秦师武德威武
“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研究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我要超越所有人!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威武大角羊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威武的甲虫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