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2021-12-09 02:54李国印
职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项群岗位职业

□李国印

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近年来由规模扩张迈入了内涵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了一大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弥补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不足。然而,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专业技能人才的各种职业病不断呈现,如何通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培育引导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正确掌握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压力带来的各种职业病,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2012年,国家出台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结合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1]由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探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对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思想发轫于工业生产,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其他领域。具体到教育领域的模块化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能力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论倡导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经由不同的教学单元组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块可以是以内容为单元也可以以时间为单元,由相关课程知识点组合的、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理论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修完相应模块的课程,应获得相应方面的能力[2]。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模块化教学理论的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需求对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即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能力划分模块,针对性地确定专项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二)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中介于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意为根据不同体育训练项目之间的异同点将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和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置在一起,探究训练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该理论将庞大繁多的体育项目划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块,体能类项群划分为快速力量型、速度型以及耐力型三个项群,技能类项群划分为表现准确型、表现难美型、隔网对抗型、格斗对抗型、同场对抗型五个项群[3]。每个类型项群对应着本质属性相近或相同的运动项目,项群理论对应高职专业大类,根据各专业大类涉及的职业岗位体能要求,指导着高职院校职业需求导向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

二、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高职体育课程不但承担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核心任务,还肩负着传授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关的体育知识、职业体能与运动技能等教学任务。体育课程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预防职业病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职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素养与能力为宗旨,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这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个维度。知识传授侧重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树立体育道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培养侧重培育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价值引领则侧重培育学生的体育道德和社会道德,培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人才。在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中,应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职体育教育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凸显职业体能教育的特色,更好地对接高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实际。

(二)职业岗位需求原则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就业面向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关键,而职业能力包含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技术能力主要指基于专业的技术能力,即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技术能力方面,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前提,非技术能力还包括与人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4]。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职业岗位一定程度上对工作者的身体素质和环境适应提出了严格要求,为此,高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凸显出来了。高职体育教学应精准把脉相应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特点,遵循“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原则,将体育教育作为切入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人才。“基础牢”指的是奠定坚实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素质高”指的是掌握有效运用体育运动与健康的知识;“能力强”主要是培养学生与生活、职业密切相关的体育实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高职体育课程设计应遵循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紧密结合职业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既全面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素质,更针对学生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岗位特点教育学生掌握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原则

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是衡量高职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作为高职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体育教学,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在高职体育课程构建中要坚持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原则,授人予鱼还要授人予渔。既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在理论教学上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能训练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方法与技巧,使其真正了解职业体能学习训练的意义,并受益终生。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模块

(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内容框架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实现多元化目标,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包括现时身体健康目标、未来职业实用身体健康目标、终身体育目标;隐性目标包括心理健康目标、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目标。显性目标是高职体育教育的主目标,隐性目标是次目标。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在于构建相应的课程内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既包括体育相关知识还包含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即认知内容和活动内容。要达成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就需要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的组织学习中设计安排发展学生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认知策略与智慧技能的课程内容(见表1)[5]。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鉴于高职专业设置众多,学生未来就业性质千差万别,为使学生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与职业环境,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应由注重运动技能的习得转向重视身体健康和职业能力需求,注重体育的实用性。

表1 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内容框架

(二)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划分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即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故而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基于专业特点认真分析,针对相应专业的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需求,增强课程内容的职业实用性。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主要包含常见体育运动、职业体能素质(职业体能和职业特色体能)、体育保健知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常见体育运动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与灵敏度;职业体能素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肌肉、躯干、四肢力量和基本活动能力(如搬运、负重、平衡、支撑等),以及职业特殊体能(如生存、发展、抗挫折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意志品质);体育保健知识包括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职业保健、运动健身等(见图1)[6]。

图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内容划分

依据模块化理论,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谢辉[7]在《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构建探究》一文中依据各专业特点,将高职院校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型划分为伏案型、站立型、运动型、服务型4 种职业类型;胡振浩,童建民[8]将高职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型划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厂操作类四类。本文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将职业类型分为五类: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不同的职业大类对应不同的职业特征,设计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项目(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未来职业类型的模块划分及其对应的体育活动项目

四、基于职业需求的不同职业大类对应的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一)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目标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及目标所向。职业体能是指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身体能力,不同性质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身体能力也各有差异。通过对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五大职业类型需要的一般体能进行分析发现,发展速度、耐力、下肢力量、增强关节强度、提高心肺功能和呼吸机能、调节情绪是五大职业类型共同需求的职业体能。但各职业大类对应的职业体能目标又各有差异,需要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达成。如静态坐姿类职业对工作中的体能需求相对较低,但要有较强的腰背、肩颈和腕部肌肉力量,这就可以开设篮球、乒乓球等项群课程和广播体操、健身跑等体育课程。静态站姿类职业对工作者职业体能主要是下肢力量、肩背力量和耐力,这就可以开设健身跑、篮球等体育课程。流动变姿类职业对工作者的体能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耐力,可以相应开设健身跑、足球等体育课程。工场操作类职业对工作者的体能要求主要有良好的身体耐力、力量以及灵敏度,可以开设舞蹈、广播操、健身跑等体育课程。特殊岗位职业类,如警察,对工作者的职业体能要求主要是较强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灵活应变的灵敏度,可以通过开设健身跑、足球、篮球等课程进行训练。

(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内容设置

依据各职业类型岗位特点及对体育素质的要求,以项群训练理论为指导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静态坐姿类因长期伏案,精神高度集中,身体活动范围小,因此选择安排技能主导命中类、评分类项群课程为宜。静态站姿类因劳动强度大,因此安排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课程为宜。流动变姿类因劳动强度大,因此安排体能主导类、有氧耐力类项群课程为宜。工场操作类职业岗位因精细化操作,手指灵活,因此安排命中率、得分类项群课程为宜。特殊岗位姿态类因接触人群广、对言行举止仪态仪表和突发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安排技能主导格斗类、技能主导对抗类项群课程为宜。

(三)帮助学生预防职业疾病的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大,当前职业病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体育运动预防职业病,提高工作效率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结合上述五大职业岗位类型特点,分析各职业类型岗位易出现的职业病,采用运动医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通过体育教育干预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科学锻炼、自我预防、自我康复的习惯,了解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并进行专项的体能训练。

静态坐姿类职业类型因长期伏案、低头含胸,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紧张和韧带损伤,且腰部长期处于屈曲状态,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对于静态坐姿类工作职业病的防治,首要任务是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紧张力,加强各关节组织的稳定性。可采取有氧运动、拉伸运动、力量性运动预防该类职业病的发生。

静态站姿类工作要长时间站立,容易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器官的负担加重,同时持久站立,容易导致从业者的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从而出现过度疲惫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由此,增强体质、使全身各器官参与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同时增强腰腹肌力和下肢肌力,是预防静态站姿类职业病的有效手段,可以选择具有全身性运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有氧跑步、瑜伽、游泳等。

流动变姿类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大多在室外或车间作业,腰部长期反复过度运动及过度负荷,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容易导致腰肌劳损。肩关节长期过度活动及姿势不良容易使肩部肌肉受到损伤。可选择武术长拳、太极拳等发展肩关节、腰部的灵活性和柔韧度,选择篮球发展上肢力量,选择足球发展下肢力量,选择耐力跑和仰卧起坐等改善身体机能,增进身体健康。

工场操作类职业,部分站立操作,部分伏案工作,除了易患颈椎病或者下肢静脉曲张等职业病外,由于该类职业属于精细化操作,要求注意力集中,神经能量消耗大,容易心理疲劳,所以,预防该职业类型职业病可选择舒缓的有氧体育运动项目,如瑜伽、太极拳、有氧操等。

特殊岗位姿态类职业,这类岗位不仅职业劳动强度大且需要具备较强的速度、耐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该类岗位职业对体能求高,工作场景变动性大,工作时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而视力、肌肉、韧带、关节等存在患病隐患,要预防该类职业岗位的职业病可通过选择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和身体机能的体育运动方式,如耐力跑、健美操、瑜伽等。

猜你喜欢
项群岗位职业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职业写作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