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

2021-12-09 02:54程智宾李宏达张健
职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融通岗位育人

□程智宾 李宏达 张健

进入职业教育发展新时代,要求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适应性发展,成为呼应新时代、落实新愿景、谋求新发展的新的目标诉求,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愿景,必须有新的手段和途径予以驱动落实,岗课赛证融通综合培养模式的提出就是这样的落地手段和创新机制。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概念及价值追问

(一)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概念界定

岗课赛证的内涵是:岗是职业岗位,课是育人课程,赛是技能大赛,证是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融通强调四者的有机链接和融合贯通。模式,《现代汉语大词典》认为:“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陈理宣教授认为:“模式既指人们的认识方式,也指实践行为。从认识方式看,模式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抽象、简约化反映。它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是能体现某种规律的规范形式。从实践行为看,模式指人们解决问题或从事实践活动的程序及其行为规范。”[1]人才培养模式,是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运用,覆盖、贯穿和指导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成化的育人系统和方法范式。它是一种适切的方法设计,一种优化的程式规范,一种教学思想含容的载体,一种育人的智慧策略。“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新概念。这一“四位一体”的全新整合,形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提法,或者说一种具有推广潜质的创新模式,其获得国家层面的高端认同和政策推举,实乃情理之中、应然之归。

(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意义和效用的集成,渗透和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选择和追求,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同样是一个价值含凝、包孕和容载的概念集群。其价值体现为:人的行为只有具备了价值依托和价值负载,才是有哲学思考铺垫的有意义的行为,才是理性的、自觉的行为。而只有当人类的思考和行为实践走向价值“深处”,才是高端的追寻和发展的福音。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内在本质和核心特色,也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1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其实践效果看,依然存在着深化不够、长效难求、效度不佳、创新缺失的问题。所以深化产教融合必须要有新的抓手和落点,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引导人们关注岗位、关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关注行业标准、关注课程育人、关注技能大赛、关注书证融通,这些都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题中之义,借助这样的模式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属性才能有所保证,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得以彰显,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项。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夯基筑底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进入“强起来”发展新时代的必然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要求要“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时期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的定位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无论是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还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乃至补上民生领域的短板,都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2]。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知易行难,需要创新驱动和创新赋能,才能推进、达及和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一种创新。它将职业教育的应然要素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的模式链接和实践范式,是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诉求背景下推出的一个新的创新品种和创新选项。

三是职业教育育人的融合机制。机制主要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陈玉琨教授认为:“机制是落实制度的一些组织设计和运行安排,以保证实现预期的结果。”[3]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或增强适应性的政策、制度诉求,不是制度或体制本身能实现的,它必须靠运行机制的创新设计和躬行实践的笃行力为才能转化为现实。岗课赛证就是这样一种融合型育人机制,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四个核心要素组合,形成了结构化的“四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机制。这一机制从构成看,是职业教育应然要素的整合,必然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从衔接连贯看,由岗而课、由课而赛、由赛而证,每一环节的存在都受制服务于育人整体目标,而每一次的衔接转化都更加趋近于这个过程的完结和目标的实现,它们是功能各异的要素加合形成的逻辑链和创新链,是职业教育育人找到的一个新的育人突破点和质量增长点。

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学理依据

任何学术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依凭和学理机制,它是学术研究的根基和底蕴,也是衡量和鉴别研究成果价值品位及深浅高下的标尺。换言之,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是肤浅地研究,缺乏理论观照的研究是贫匮的研究。岗课赛证培养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除了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的目标制导外,也有着自己的理论依凭和学理支撑。

(一)跨界整合理论

跨界整合理论是职业教育的本然理论和特色理论。跨界是姜大源先生率先提出的职业教育本质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表现为:在办学制度层面,它是校企合作的,打破了封闭的企业与学校各自运作的“围城”;在人才培养层面,跨越了分割工作与学习的各自孤立的“界限”;在社会功能层面,跨越了经济与教育各自定位的“藩篱”。张健教授认为:“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之根,特色之魂,存在之本,方法之宗,学科之基、哲学之道”[4]。跨界理论重视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系结,强调不同界域或属性的事物相互作用、贯通、融合,是岗课赛证不同属性事物或要素跨越各自边界、纽结到一起融合的理论本质。整合是事物的统整、融合、浑成,而形成合目的的价值整体的创新建构过程。如果说跨界论是事物的本质认知和融合依据,那么整合论就是其方法之道和实现形式。二者共同奠定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的理论根基。

(二)结构嵌入理论

嵌入概念,是由卡尔·波兰尼提出的,他强调经济主体的社会嵌入性,认为经济并非独立,反而是“嵌入”在政治、文化中:“原则上,人类的经济是浸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格兰诺维特关于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的分类是一个更为精致的分析框架。结构嵌入既强调社会网络的整体功能和结构,也关注经济单元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而关系嵌入主要指双方基于互惠关系而形成的互动关系[5]。这里我们可否认为,结构嵌入是物的要素的结构化嵌入,关系嵌入是人的相互关系的嵌入。岗课赛证融通偏向于物的结构化嵌入,但不排斥物的背后主体人的关系嵌入。如岗课融通是一种物的、要素的相互嵌入,岗引导定位课,课呼应嵌入岗,它是一种双向嵌入的融合过程,而其背后则是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关系嵌入。嵌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教育与经济、与职业岗位是相互嵌入的,如果脱嵌,就会出现适应性困境,就会背离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丧失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

(三)系统协同理论

系统泛指相同或相似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论是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他认为解释事物现象,要把它们看成有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即看成具有特殊的整体水平的功能和属性的整体[6]。系统论深化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也揭示了事物系统化的存在方式。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协同机理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协同论强调系统结构和要素的相互作用,谋求事物结构功能由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的协同性和有序性,以达及自组织系统的实现。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可视为一个新的组态和自足的系统。其系统的结构要素是有内在逻辑、有序协同的。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发挥其各自要素的功能,并构成一个有机适变的、协同创新的体系。

总之,跨界整合理论、结构嵌入理论、系统协同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资源构成岗课赛证模式背后的学术机理和逻辑支撑。从不同角度支持和成就其存在合理性、必然性,这些理论不仅是我们深入认知这一创新模式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也必将为这一模式研究拓展理论视野,夯实理论根基,找准理论定位,提升理论品位。

三、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逻辑关系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对关系的解释有三个义项:一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二是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三是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7]。关系是表征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它是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等之间内在关联和逻辑系结,岗课赛证作为四个独立的要素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是怎样实现内在自洽、协同和整体功能的?这是我们的研究必须认真思考并予以回应的。

(一)内在融合贯通的逻辑关系

岗课赛证四个要素表面看似乎关系不大,但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培养过程看,岗课赛证以育人为本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岗是职业教育育人的逻辑起点。就是说,职业教育是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倒推,获致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点,然后通过课程施以培养的。课是职业教育育人核心。它由岗而来,将岗位分析获致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点,设置成课程,培养高技能人才够用的知识、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赛是技能培养的强化和升华。本质上说,赛是课程能力培养的一种独特手段。职业教育是赋能教育,需要突出和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而国、省、校三级技能比赛,就是除了常规的实习实训外,找到的强化训练的最好的载体和手段。证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收官。学生经过三年的岗课赛的学习和实训后,最终以获取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美收官、画上句号。

(二)课程为核心的本质关系

哲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科学。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它是事物深层和背后蕴含的内在联系。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培养范式,其背后和深层的本质关联是课程。它是为课程而设的方法,由课程而实施的过程,凭课程而实现的目标。课程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核心。岗课赛证都是围绕课程而类聚生成的育人模式。四者之间表现为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导课、以证验课的逻辑关系。

(三)作用互补的功能关系

岗育人的功能关系是制导。职业岗位有两重功能属性,一是人才就业的本质空间;二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前者是学生安身立命、谋得生活资料的职业归属,是人才培养的终端实现。同时岗又是人才培养循环相生的制导起点,是制定课程的目标和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派生建构的,而是根据岗位需要分析建构起来的。岗位是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是对应岗位的设置,岗位是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是服务岗位的支撑,它们是相互嵌入、互动相生的。课育人的功能关系是落实。即它通过一套课程体系的实施,通过教师的授知、赋能、立德树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落地和完成。赛育人的功能关系是升华。可视为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高端延伸和优化手段。与一般实训不同的是,它是有明确目标任务导向的实训,是向着技艺精湛、能力一流、赛果优异的目标冲击的加强版训练,是真正冲着高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和遴选去的一种实现机制。同时,技能大赛也是对课程能力培养结果的一种验收,可视为评价体系的一种独到而重要的补充,是真正的增值赋能评价。证育人的功能关系是验收。它是以书证物化的形式对人才专业能力、资质、水准的一种肯定和认同,是一系列培养过程和机制的终结性评价和符号化彰显,它是技能护照,是身份符号和达标证明。

四、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

“岗课赛证”融通不能停留在概念的创生上,必须找准“落点”,向着实施层面转化,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发挥育人的实效和功能。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国家“双高计划”A 类专业群) 找到的岗位工作任务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赛教融合一体化,证书验收达标化“四化”协同培养模式,便是“岗课赛证”融通的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

(一)岗位制导——岗位工作任务化

当我们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职场和学场进行划分,职业岗位是隶属“产企工行”职场一块的范畴,“教校学知”属于“学场”一块。怎样把“职场”与“学场”纽结到一起,使职业岗位与学校育人融合贯通,关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层面的践行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层面的落实。做到这一点,实现岗课一体,需要以岗位制导为引领,使岗位工作向任务化转化。

1.岗位制导功能。职业岗位与人才需求直接相关,决定所需人才的性质、类别、专业和能力的要求,它是以职业形式实施育人过程的逻辑起点,具有多元制导功能。一是需求制导。即岗位需求决定专业的设置定位和方向,有利于构建映射产业链的专业群。如果开设的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不耦合、不适应,就会造成人才培养错位和供需失衡。二是人才规格制导。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有不同的要求,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特质和素养标准。对培养胜任职业岗位人才的赋能培优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三是就业制导。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与岗位契合、具备岗位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实现。

2.岗位工作任务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从实施层面看,职业岗位是人的工作平台,与人所要做的事及所应具备的能力构成逻辑链接。每一岗位都有许多具体工作,每一工作都要有具体的能力支撑。英国的能力结构体系理论认为,“某一级别的职业资格包括若干能力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若干学习产出,每个学习产出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描述。”[8]职业教育就是要建立起工作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而工作任务就是学生与行业企业岗位衔接的唯一纽带。岗位任务工作化要求通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共同梳理岗位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将其转换成可教、可学的具体教学任务、项目等,建立项目库,为实现岗课一体、课教融通奠定可行性的基础和逻辑前提。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要使具体任务与行动能力对接,做到符合行业标准、契合生产或工作过程、突出技能特色、体现先进教学模式。如学校将实际工作任务或岗位培训的内容转化为工单任务,实施“工单制”项目化教学。

(二)课程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

岗位工作向着课程转化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步骤,有利于构建映射技术链的课程体系。实现这一转化要从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结构和课程评价方式逻辑要素入手,以践行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实施机制,实现课程育人的创新。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具体做法是:

1.以岗位倒推确定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倒推确定课程内容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逻辑,它是基于能力培养目标和行动逻辑建构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保证课程“落点”在能力上的赋能型课程。它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必须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采用由果溯因之法推导和确认与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样例。

表1 部分岗位工作与对应课程分析表(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2.建构“三型递进”课程结构体系。“三型递进”,即“平台+岗位模块+行业应用”的课程结构体系(见图1)。平台课服务于全部岗位或某几个岗位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打造。岗位模块课指与X 相关书证融通的岗位群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的是学生面向相关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行业应用实践课指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地方优势产业、学校特色专业相结合的行业应用实践课程,这类课程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物联网行业应用中的特殊技能,最终培养出面向产业特色、符合区域经济需要、能力突出的物联网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此三类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再到应用实践课,构成一个逻辑递进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平台型课程——夯基培元;岗位模块课——赋能固本;行业应用课程——提升发展。对培养学生职业共同的基础能力、工作任务胜任力和核心素养,具有落地支撑、质量保障的硬核效用。

图1 “平台+岗位模块+行业应用”课程体系结构图

3.创生“五层进阶式”教学评价模型。基于岗位任务的行动化课程,需要以评价为终点形成反馈调适机制,保证其动态优化、循环改进的机理和功能。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实施模块化学习过程管理,结合学情,建立以成长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采用“五层进阶式”评价模型,通过课堂过程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课程单元评价简单工作任务完成能力、课程结果评价工作领域任务完成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评价岗位能力,最终通过企业用人满意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见图2)。

(三)能力提升——赛教融合一体化

职业技能大赛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视为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高端延伸和优化手段。代表职业教育的方向,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赋能育人的应然手段,也是整个世界普遍认同和践行的职业教育通行育人机制和逻辑必然。技能大赛的重要在于:“一是有利于职业教育观念更新,确立“能力本位”思想;二是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促进课程改革深化;三是有利于校企合作整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四是有利于展示教学成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五是有利于选拔技能拔尖人才,促进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优化职教环境氛围。”[9]技能大赛的实施要重视赛教融合一体化。做到赛教育人协同化、赛项资源普惠化和赛事训练实战化。

1.赛教育人协同化。将技能大赛与教学结合、联合企业协同育人是我们赛证融通的重要经验之一。如:我院“双高计划”A 类专业物联网专业群与赛项协办企业共同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和“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三个参与赛项的赛教融合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完善赛教融合方案、共同指导赛训,实施协同育人,全面地解决了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同时,将国、省、校三级比赛机制全面融入教学过程,教砥砺支撑赛,赛拉抬提升教,二者协同并重,取得了赛教双赢的显著成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技术赛项,我校获得五连冠的殊荣。

2.赛项资源普惠化。开放“赛教融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学生在时空上自由进出实训场所的环境,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用密码、指纹等“全天侯”进出实训室开展项目实训。这样将赛项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营造公平的学习和训练环境,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几个参赛选手,使技能大赛沦为有失公平的另类的“精英”教育、“掐尖”教育,这与赛教一体化、惠及一切学生的理念是根本背离的。只有赛项资源普惠化,让更多的学生普遍享用优质教学资源,参与到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使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得到开发和培养,才是技能大赛举办的本心和初衷。

3.赛事训练实战化。技能大赛融入育人过程必须注重实战化。实战化,一要设置真实化赛项。即选择源于行业企业、能与岗对接的真实典型项目,这样才能岗赛一致,练就岗位需要的真实技能。二要比拼高端化赛技。即技能的比拼,尽可能选择吸纳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技能,发挥大赛的标杆、导向和引领作用。三要赛程训练严格化。即赛训过程一定要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按照工匠、大师的标准去苦练严训。四要赛果评价公正化。杜绝评定过程的作弊等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信度。

(四)终端检验——证书验收达标化

这里所指的证书包含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习结果达标的一种证明,是一种检验机制。岗课赛证融通是以取证为终点的模式,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有学习,无证书,是没有达标的学习;有证书,无学习,是注水假冒的证书。就是说,证书是一票否决的终极指标,没有证书意味着学业的失败和质量的低劣,只有学业达标、获取证书,才是要素完备的模式和结局完满的过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 证书制度,“1”即毕业证书,“X”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一种促进“三教”改革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培养终端检验的内涵所在。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重视学生书证融通的双证获取和双证就业,紧跟物联网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融合行业标准和典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及其新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获得行业检验、认可的“X”证书,为他们毕业时持双证就业提供支撑,增加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砝码。二是重视课证融通的过程赋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和考证内容,梳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考核要点及有关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对应关系,研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群)课程内容的融合路径,并以具有对接产业、岗位需求、应用能力培养的“三型递进”课程结构体系实施课证融通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融通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什么是绥芬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