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探微

2021-12-09 03:15李勇图
关键词:革命育人精神

李勇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育人,对于发挥文化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有着非常多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对于用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为何育人、如何育人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充分论述,并提出一系列文化育人的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78,要“育新人、兴文化”,其中,“更加”二字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2]。“文化育人”也先后被纳入中央31号文件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作为“七育人”“十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文化在弘扬风尚、凝聚人心、塑造德行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3],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64,这些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新表达与新境界。其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红色革命文化育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批判借鉴外来优秀文化育人,以及积极发挥文艺作品、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育人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文化育人思想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根本依循,当前,系统梳理和考察党的文化育人思想,对于提振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创造是每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去面对的一个永恒问题。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起,便对这个问题有着自觉的把握,对于如何处置旧的文化与新的文化的关系,有着丰富的认识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和精神密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和沃土。在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毛泽东曾向全党提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534邓小平指出:“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6]5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1]13,强调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1]238,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1]207,“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13。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产生了非常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之繁荣,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几千年漫漫长河中,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广纳“儒、释、道、农、杂、兵、名、法、墨、阴阳”等百家学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灿若星辰的文化大师,创造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音乐歌舞、书法、绘画、建筑等辉煌灿烂的文化精品。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价值层面看,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孝悌忠信、忠恕思想、俭约意识、诚信伦理、仁爱精神、报国情怀、天人合一、崇文兴化、礼义廉耻等文化精神包含了很多辩证的智慧,也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讲仁爱、求大同、重民本、尚和合这些在千年传承中所熔铸的思想在跨越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指导力,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必须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1]340。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育人思想就是要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历史个性,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范式、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形塑人们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思想观念。比如“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法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协和万邦”的国际交往准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展现的以民为本的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画中的“气韵生动”、诗词中的“意境深远”等,这些积淀深厚和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站立的坚实根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人们思想共识、增进文化认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生硬的粗暴植入,也不是用古人的审美置换现代人的审美,而是要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让其穿上得体的“时装”,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既要思入文本深处,也要思入时代深处,使其在时代条件下也不失去本真的“味道”。

二、用红色革命文化育人

红色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作为“补钙壮骨”的精神良方,红色革命文化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的,包含了革命理论、革命作风、革命精神等一系列内容,其中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红色革命文化萌生于五四运动前后,发展完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扬光大,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展现中国风格、凝聚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的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形态。红色革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中,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中形成的,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丰厚的历史性内涵和特殊的时代价值。

红色革命文化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5]708正是在百折不挠的革命文化的引领下,中华民族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取得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在谈及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时,提出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要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6]368。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深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价值观念上却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党员干部腐败盛行、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4]217,“传承红色基因”[7]525,并在多个场合反复告诫全党,“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8]。革命文化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等一系列优良革命传统。

红色革命文化育人就是要学习并弘扬井冈山革命文化、长征革命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柏坡革命文化等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比如,井冈山革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革命首创精神,是敢于闯路、勇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实际,务实创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用井冈山革命文化育人,最重要的就是引导人们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长征革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峡谷激流、雪山草地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嚼草根、吃树皮,但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在强大的敌人和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表现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长征革命文化育人,就是“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1]57。用延安革命文化育人就是要弘扬自力更生、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创业精神。西柏坡革命文化告诫人们,民主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将更艰难、更漫长,用西柏坡革命文化育人就是要告诫人们要善于除旧布新,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除此之外,红色革命文化中还内置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船革命文化、苏区革命文化、抗战革命文化等,这些优秀的革命文化不仅仅是革命时期革命者的精神支柱,更是和平时期文化育人的鲜活素材。

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营养,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具有的思想凝聚作用在和平年代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新时代,用革命文化育人,不仅是要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吸引人,更是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群众、人民军队国而忘家、大公无私、精忠为国的道德感染人,用极端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可贵的革命情操打动人。高扬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是在传承红色基因,在继承英雄精神的过程中告诉人们革命先烈未竟的事业需要继续完成,更是重视发挥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的体现,是新时代凝聚人心、开拓前进中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

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阶级的利益、为先进阶级服务的文化”[9]19,“一切先进文化,都必然是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符合客观真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9]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时代发展最本质特征的文化[10],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指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着文化育人的方向、性质和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历史必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基础,以现当代的社会发展为土壤,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合理汲取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并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最具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文化。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207,“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16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脉搏和灵魂,是引领文化政治方向的导航仪,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旨归便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化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化人育人的方向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气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核心的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和策略的理论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另一种表述。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11]。因此,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就更谈不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要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主要表现在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崭新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开放发展着的理论,在与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结合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在事关政治方向等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就是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挑战,必须积极予以回击,不能听之任之。如果放任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思想基本原则等错误的观点传播,将会造成人心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意味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盲目排除,面对外来文化,要在保持警觉的基础上自觉加以辨析,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借鉴,以此来开阔眼界、开化心智,并善于运用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化人”之目的。

其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就是要用当代中国的核心文化育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16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重点,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是全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求同存异、去伪求真后形成的共同价值,是人们行为善恶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约束行为的共识性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163;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价值观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凝聚思想共识,整合社会意识,保障社会思想秩序的深层动因。用核心文化育人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人民的作用,尤其是在价值差异、价值多元的时代,更要激励和引领人们追求高尚的社会风尚,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层次。

其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就是要用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育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47文化精神具有感召人勇毅前行、激励人发奋图强的无穷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很多伟大的中国精神。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到“爱国、进取、务实、创新、开放、和谐”的北京奥运精神,这些文化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富有生机的文化样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就是用这种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去感召人、激励人。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展示了中国文化发展和文明昌盛的宏伟愿景,呈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前景,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当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魂聚力、铸魂育人。

四、用优秀文艺作品育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伟大艺术的重要使命。文学艺术是最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一种文化,是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为了“化人”,“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能够抚慰心灵、开启智慧、扫除萎靡之风”[12]66。历史上优秀的艺术文化作品无一不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对人的精神产生着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作用”[12]65。文学艺术作品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和观念一旦与受众产生共鸣,将会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受众的精神世界。这种融入不仅仅是情感的交融,更是价值的渗透和认知的接纳,受众一旦接纳这种思想观念,就会在无声无息中沉淀为一种内在的意向,进而转化为一种容易形成实践行动的精神状态,最终达到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迪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艺术文化育人,无论是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年代,对于文学艺术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深邃的思考。毛泽东非常重视发挥文学艺术作品感召、引导、教育、激励人的作用。1936年11月,当奔赴陕北的进步作家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时,毛泽东便亲临成立现场发表重要演说,指出要发挥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调“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13]。1937年10月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又高度评价鲁迅及鲁迅的文艺作品,称其为“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14]42。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15]848,这对“人民文艺”滚滚洪流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用文艺“唤起工农千百万”[16]33,从而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15]861,激发起人民大众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敢教日月换新天”[16]20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强调“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7]。由此不难看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视,对于运用文艺作品发挥教育人民的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

邓小平也对文学艺术育人寄予了很大期望,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6]209。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要打造“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丰满的现实性之艺术品”[18]来感染人、鼓舞人。邓小平在1979年10月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致词时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6]210另外,他曾多次强调文艺是离不开政治的,强调文艺要发挥培育“四有”新人的作用,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用文艺作品“教育与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6]209。此外,邓小平还将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认为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还能具有育人功能,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人的精神。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文化人的高度,多次强调,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5。习总书记指出,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9]13。文艺创作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还指出,文艺要讴歌党和人民,文艺理论和实践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人民的价值取向为文艺创作的取向。同时还提出,要把握时代脉搏,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发扬艺术民主”[19]1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19]15,不断充实内在、精益求精,努力生产出节奏和谐、形象生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实现文艺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艺作品的价值性与文化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抽象性和形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性精神需求,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在启迪思想、鼓舞人心方面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以及文艺作品在“凝聚人心、团结民族”方面的最大作用,引导人们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提高文化育人的德育实效。

五、批判借鉴外来文化育人

正确对待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前提条件,批判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育人的基本要求。就像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借鉴了黑格尔、康德的德国古典哲学,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亚当·斯密的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批判吸收借鉴各种不同文化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也很早就认识到,文化的进步是需要在相互的交流和促进中共同完成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而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籍和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种外来文化”[20],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实践中,形成了“洋为中用”的对外文化方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排外主义方针是错误的”,“盲目搬用的方针是错误的”[15]1083,提出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强调要将外来文化“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5]707,吸收其精华来为我所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强调了应该批判吸收外来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5]706-70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明确提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发展,都不可能“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21]。他指出,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倡导建构文化自信的同时更是系统地阐发了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提出要以“心存警惕”的立场、“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取长补短”的方法对待外来文化,树立科学的外来文化观,强调要“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7]470,对于带有错误观点的外来文化要能“立场坚定批驳谬误”[7]317。

从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是批判、吸收和借鉴。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不能简单地将中外文化对立起来,要处理好辩证吸收和盲目拒斥的关系、文化开放与文化限制的关系,坚持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吐故纳新,善于学习,在选择性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广收博取、为我所用。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在现代性语境下梳理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话题。“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一项文件中,而后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两个文化发展领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4]155。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是文化的现代产业形态,其以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文化,提供市场化运作但又具有一定文化蕴含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是“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比更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竞争性的特点”[23]。文化事业则是在传统体制样式下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建立起来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以事业体制为主要特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性事业,比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提供的是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事业则主要依托其公益性属性,凭借国家财政投入和政府的政策主导,向社会公众提供市场力量无法充足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功能,在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借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党和政府可以将其抽象的文化价值观念变为具体可感的文化服务或文化产品,将价值观念的输出变为一种遵循交换原则的商品输出,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教育人、发展人、提高人等方面有着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思想导向、行为规范、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等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教化作用。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相比较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而言,其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较少,但是却更加具有情感化、人性化、娱乐化的色彩,在社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样式中,为适应市场化生存,其所输出的文化产品一般都更具有科技含量,也更加注重打造被全体社会成员所认同或信守的文化氛围,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艺,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人们对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是有偿的、自愿的,所以公众更容易接受自己选择的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影响,毕竟只有建立在人们乐于接受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的育人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文化供给重点不同,文化事业更像是一种文化民生工程,而也正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这种功能性分割,实现了对人民群众区别化的社会文化供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业态,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这些都能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党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探索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

七、积极培育“时代新人”

“新人”是时代变迁中赋予特定人群的时代标识,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新历史时期的开拓者,培育“新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新人”的培养,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实践中紧紧围绕培育“新人”这一文化育人的目标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给当代的文化育人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思想指导。

中国共产党培育塑造“新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当时《新青年》的创刊及其对新一代青年人精神的启蒙,培育了一批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以及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一定基础,也奠定了党“革命新人”培养思想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群众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且他们长期处于被剥削的社会现实中,大部分人对政治表现得较为冷漠,同时在自我认同上严重缺失,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建设不太关心,对于争取民族独立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荣誉感也严重缺乏。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便开始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法规、必要的收容强制等方式等来促进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在增进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塑造“党政新人”。同时,将抗战与群众的点滴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自身利益与民族解放的共同体关系,着重塑造具有家国共同体意识的“革命新人”。对于一些“二流子”群体进行“劳动光荣”教育,帮助他们革新旧的观念,重塑“劳动新人”的身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解放军报率先提出了“做共产主义新人”的口号,毛泽东也提出,为防止旧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统治特点在基层的复活,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来建设新的社会,建设新型的人。毛泽东所强调的“新人”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14]660,即在又红又专的基础上,应有“大我”“无私”“利民”等精神特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理念,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邓小平认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6]220,党的文化育人理念至此有了新的理论突破,“四有新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文化育人的探索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注重“新人”的培养,鼓励青年人要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时还对教师队伍提出要求,希望教师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时代新人”的概念,指出时代新人要走在时代前列,要以担当、自信、坚定、奋进的精神状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求时代新人“应当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敏锐的创新精神等基本素养”[24]。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育人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表述和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革命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