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能提升的生长点探析
——基于生态分析理论

2021-12-09 03:15祝大勇周燕
关键词:生长点理论课要素

祝大勇, 周燕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可以借助生态学视角,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新的生长点。生长点的概念源出于自然科学,如今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分析中广泛运用。在植物学中,生长点又被称为分生区,通常是植物细胞分裂活动较为旺盛的地方。由生长点这一生态学概念的含义引申而出,生长点可以抽象地泛指与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事物发展出来的具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部分。使用生长点的概念,可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分析框架,将其视作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新陈代新实现生长点生发的有机体,不断实现效能提升。既然借助生态学的分析框架,就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宏观生态系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培养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思想的科学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这实际上是在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创新性互动,在互动中吸收新的时代因素、反映时代的需要、回应时代的问题,在成长发展中实现内部体系诸要素的科学化、系统化,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力,最终指向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更有效地培育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的使命期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孕育新生长点的宏观时代依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生态背景

“生态”这一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本意是指构成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则意味着,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内部所有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基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处于一个不断丰富变化着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中,是包括各种内部的教学要素系统以及由这些内部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要素不断进行思想、能量和物质互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生长。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获得新的生长点,首先是要分析其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即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使命期待,需敏锐地做出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推向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论断,赋予了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孵化催生提升效能新生长点的重要时代背景。

(二)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新的生长点的确定来自对新时代的判断,来自对新时代问题的回应。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出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转变、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党在历史交汇期做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国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2]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全面把握新的发展阶段、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新的奋斗目标以及把握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及时与时代环境进行思想能量互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统整体具有时代感,就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培育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不断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通过自身生发新的生长点,不断实现自我成长,回应时代的呼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3],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中提升实效性的理论指南,也是课程能够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生长点。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生长点发生的宏观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效能的重要生长点就是在回应新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中获得发生的外在依据。新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生长点的发生和突破应当回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必然具有新目标、新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要进行深入剖析,主动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效能提升需要我们培育好这个生长点,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进行课程教学和理论研究,深刻把握新时代所呈现的各领域新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们讲清、讲透为何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体现在哪里、“新”要求和“新”任务的提出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是什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晰新时代的到来是立足于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所做出的判断;新时代是在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国内所面临的新挑战下提出来的;是从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下做出的重要论断。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课程有机体的精髓和灵魂,在日常课程中潜移默化进入学生们的头脑,从而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使命意识,自觉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任。

二、优化课程所处微观生态系统是培育课程建设新生长点的驱动力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微观生态系统

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层次结构、动态平衡和时间顺序等都对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与科技的发达程度和交往的密切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用系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同样需要从系统化的视角来看待,这也是遵从教育生态学一般规律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微观生态系统,同时也需要在大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宏观系统其他要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优化问题。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观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以培育生长点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作一个相对对立完整的微观生态系统,需要细细考察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个主要构成要素,并注重每个构成要素分别处于何种地位、要素之间如何相互关联、要素实现组合最优化的时序性和平衡点以及要素的开放性等问题。要素是生态系统中的要素,生态系统是要诸要素构成的系统,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效能提升寻找新的生长点时,应该如何界定和审视系统中的要素呢?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系统中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对于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进行顶层设计,教育部确定2017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提出了“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的总要求,实质上不仅仅在强调思路,师资、教材、教法和机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这五个要素作为整体需要加以关注。五大要素构成的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系统中,观念指导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能量互动,教师就如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将思想和价值传递、消化以促进吸收,教材和教法是思想信息能量传递的根据和载体,机制是将实现优化状态的要素组合实现相对稳定的时序结构和平衡状态,从而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这种顶层设计实际上是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摸索,针对性地回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而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部生态系统优化仍有一定差距,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体现系统化思维并不明显,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孤立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抓系统要素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不能在整体上优化教育效果。例如部分高校由于没有贯彻这种系统化观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或者多要素简单堆积的问题。所谓简单化倾向,就是过分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个要素,不注重整体系统的优化,不注重建立课程健康良好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过分突出教学技术的作用,过分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内部要素的简单堆积,忽视了体系内部要素的优化,讲求要素大而全或小而全的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没有注意要素之间的时序关系和平衡状态,课程效能的提升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观生态系统与宏观生态系统的互动协同以催生生长点

基于生态视角下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应该注意到其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生态系统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这十大育人体系共同构成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宏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知识、思想和价值观传递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他体系育人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能量输入而言,科研育人的成就感、实践育人的参与感、心理育人的满足感等,都不是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有效取得的,应当充分建立生态学的学理观念,使目标共同指向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相互之间思想、观念及能量的传递、借鉴和互动。如果不注重这些中观系统中目标一致的能量传递互动,学生则很可能在课程内感受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这也使学生极易在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量传输并没有建立起连接,这也是思政课教学效能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学生理解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是提升课程效能的崭新生长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分析中的技术媒介

技术革新在生态系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生态系统,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为了维系系统自身的稳定并实现优化,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注入能量,以防止系统效能衰减甚至产生崩溃的危险。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新的生长点出现尤其需要获得新的营养,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新生态系统内能量传递的交互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协同机制,使能量传递更为精准更有效率。对于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体,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增进营养流动循环,带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与健康和谐的系统共生,实现自我演进,又能够共同促进生态平衡。处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生态系统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不断采用新技术来更新和丰富与周围系统的能量互动,不断运用新技术实现新的生长点的出现,最大程度吸纳外界的信息能量传递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更加精准有效的方式提升课程效能。

(二)新媒体技术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生长点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技术革新和应用就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四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1.6%[4]。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高校学生的比例非常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信息容量,改变着信息的呈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为人的活动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于课堂中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课堂组织形式(如翻转课堂)和课程建设机制都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新媒体新技术在催生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空间、模式的全面变革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了新的生长点,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具有鲜活的特点。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体新的生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媒介传播形态[5],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增加交互性,不断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体地位。之前有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关注度和参与度低,部分原因是课堂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逐步应用,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讲授,而是把教师的单向传递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课程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发布和感知都获得了全新的改变,课堂不断焕发出与新时代相符的活力,课程效能也不断得到提升。第二,互联网延伸了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领域,互联网充沛的信息量和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使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内容更加立体、手段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形象的课程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学生通过课程进一步观察到平时有限时间、有限课堂内无法观察到的事物,通过互联网仿真技术对历史事件进行虚拟重现,开拓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的全新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拓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直接启发意义。第三,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外部生态系统的能量信息传递,与时代同步,及时回应时代问题。在一个信息传递相对扁平化的网络世界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感受外部能量信息的变化,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保持课程的开放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方式和评价,解决现实中的困惑,与外部系统实现共同发展。

(三)直面新媒体技术对课程生长点培育带来的问题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的生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应当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就像为树木剪除杂乱的枝杈一样,保证主茎主干的生长方向和能量。这些干扰新生长点培育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首先,网络信息量的剧增带来的信息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毕竟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还需要上升为思想,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需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其次,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得以快速传播,给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产生消极影响和冲击,应当进行及时有效的评析和引导。再次,系统化实体教学与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矛盾、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矛盾、教师技术能力水平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等,都需要认真着力解决,为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能生长点的培育扫除障碍。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效能提升的生长点提供学理养分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丰富的学科生态圈层系统

复杂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周围环境,需要能够从无机环境中吸收各种各样的丰富养分,一方面促进有机体的丰茂,另一方面获得不断向上的发展方向和力量,实现系统的向上向好优化。对于处在丰富生态圈层系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要像有能力有机制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机体一样,向各种学科吸收养分,使其变成自身组织的内部机理支撑自身的身体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干,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指导和借鉴多学科的视角、内容和方法。多学科视角、内容和方法的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观念创新的重要体现,为新生长点发育提供丰富养分。当代世界各要素的激荡碰撞,国内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目标交汇期,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日趋复杂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课程有机体发展中既要从多学科交叉中获得启示,同时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话语权,将学科性和价值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二)多学科交叉催生新的生长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科建设上来看,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范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但却面临范式危机,“我们在持用既有范式来解答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时,客观地感受到理论回应现实的钝性和乏力”[6]。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的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然而目前面临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和细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现代西方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知识和方法论实现自身发展的新突破点。借鉴多学科的视角、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启示学生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拓展,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从理性思辨到现实实证、从横向比较到纵向比较等方法论的丰富,同时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素材和话语形式,促进大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理论成果,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并提供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引导多学科交叉生长点的正确成长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和汲取多学科的视角、内容和方法,促进自身理论养分的丰富和充实,但始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导性,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学科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注意防止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简单拒斥其他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对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视而不见,固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导致思想政治理论严重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如同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丧失勃勃生机;另一种是以其他理论学科知识传授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的传递,丧失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导致阵地失守,如同生态系统中虽看似草木旺盛却杂乱无章缺乏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借鉴其他学科理论知识过程中注意有效性与有限性的统一[7],在教学与研究中既要比较阐释清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特殊性,用好看家本领,保持理论自觉,以理论学科建设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发展方向,也要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探索性、创造性,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丰富的学科背景夯实基础,获得蓬勃的生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应当向马克思本人学习,马克思不仅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充实自己,在创立理论的过程还越过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本人就是光辉的典范,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8]。

身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做到倾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努力在时代背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中找到理论课程生命体新的生长点,不断将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增强其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猜你喜欢
生长点理论课要素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长点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