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思考

2021-12-09 21:19王璠
新西部 2021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线农村

王璠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仍然存在脱贫人口的生活水平较低,脱贫攻坚的成果不牢固,贫困线边缘人口重新致贫的风险大等阶段性特征。需要建立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需要持续加强对脱贫地区致富产业的扶持;需要持续加强对脱贫户致富内生动力的培育;需要持续加强对致富能力的培育;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由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导致甘肃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甘肃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脱贫愿望。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现象,但贫困这一社会现象并不会消失。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将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但由于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个体与个体之间,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人能力仍然存在差异,特别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决定了贫困现象仍然会存在,可持续的长期减贫会面临新的挑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甘肃省解决绝对贫困以后贫困现象

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一)脱贫人口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贫困线是衡量贫困的重要指标,国际贫困线标准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等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2008年世界银行将贫困线由每天每人1美元提高到1.25美元,2015年上调到每人每天1.9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换算我国现行贫困标准约为每人每天2.3美元,是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的1.21倍。”[1]因此,中国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世界银行确定的国家贫困线标准的基础是全球最穷15个国家的贫困线。我国贫困线随着不断调整高于世界银行的极端贫困线,但仅为世界银行新制定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贫困线(每人每天3.2美元)的72%,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贫困线(每人每天5.5美元)的42%;巴西和南非的贫困线分别是我国贫困线的5倍和2.4倍。”[2]欧盟2015年的贫困线折算人民币为29796元。由此可见,我国现行贫困线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之,我国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但我国一些脱贫人口的收入仍然很低,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国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固然是历史性成就,但减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脱贫攻坚的成果仍然不牢固

甘肃省自然环境严酷、经济总量少、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备,叠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2020年以后已经脱贫的一些地区、由于自然、健康、市场等原因,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群体,已经脱贫的贫困户,重新返贫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返贫易。具体表现为一是致富产业不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足;二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但外出务工受市场变化的影响明显;三是一些易地搬迁项目后续产业培育脱节,群众搬出来后能致富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因素决定了脱贫地区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脱贫攻坚的成果仍然不牢固。

(三)贫困线边缘人口重新致贫的风险大

“国家统计局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低20%的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7869元,平均每月人均收入为655元。”[3]这些群众虽然不是贫困户,但家庭收入较低,一旦发生病、灾等特殊情况,致贫的风险很高。

(四)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

甘肃省2021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农村与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202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2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3元”,[4]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3.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14.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22.9元,”[4]城鄉居民消费水平是2.4∶1。大多数农村村民居住的房屋仍然以土坯房为主。大多数农村村内道路以土路为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条件大为改善,农村中大多数学校建筑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由于农民追求高质量教育愿望导致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的加剧,学生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快速减少。直接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别。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这些问题共同反映出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

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要建立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

2020年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脱贫,但当前的贫困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脱贫攻坚的成果并不牢固,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人群返贫的风险很高。因此,需要建立返贫的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户和低收入人群进行监测,如果生活出现困难,要必须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出现大面积的返贫现象。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两州一县”的深度贫困地区,该地区扶贫产业弱,脱贫群众收入来源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水平低表现更为突出。因此,需要重点防范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

(二)要持续加强对脱贫地区致富产业的扶持

为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政府采取强力的“超常规”措施,使得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各种外界措施的力度将会不断减弱。特别是一些脱贫地区的致富产业不强,给脱贫群众收入的贡献不稳定,减贫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看,实现脱贫地区持续减贫和农民脱贫致富,如果农村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过度依赖农民外出打工和转移支付,这种脱贫模式必然具有不可持续性。未来减贫要在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帮扶力度的基础上,把加强对脱贫地区致富产业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将外界“输血”和本地“造血”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脱贫地区的致富产业。一是要不断扩大扶贫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益;二是要不断延长扶贫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走特色致富道路;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走绿色致富道路;五是挖掘生态资源,走生态致富道路。一些脱贫地区过去往往是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贫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向往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山泉、纯天然的食品、蓝天白云、舒缓的慢节奏生活。一些偏僻的贫困山村保留了这些绿色资源,价值得到了充分显现。因此,农村要充分开发这些稀缺资源,打造出一些优势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三)要持续加强对脱贫户致富内生动力培育

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也应该承认一些脱贫户致富的意愿不强,其脱贫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以后,致富意愿不强,致富内生动力不足,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要更加重视精神扶贫,要从文化精神的源头抓起,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村发展的精气神;二是要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用好独特文化资源,培育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致富的主动性;三是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改变一些脱贫群众的生活观念,激发其致富的想法,使得其想致富、会致富、能致富。

(四)要持续加强对致富能力的培育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机会的缺失、自然灾害、疾病、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等,但致富能力不足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脱贫地区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现象,旧社会在他爷爷时代一无所有是贫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他爸爸时代仍然是生活困难户;改革开放以后,他自己仍然是贫困户,抛开一些社会原因,能力不足是直接原因之一。要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致富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为此,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新动能,实施新动能减贫策略。要持续加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根本途径。要帮助脱贫地区、脱贫户的孩子,读完高中教育,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其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要帮助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五)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

从根本上解农村的贫困问题,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治本之策。第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不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效益;要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链;要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污染的治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要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要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要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一要加快农村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条件;二要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的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公共服務的供给水平;三要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过去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城镇化市场化的需要,导致农村老人没人养老,生活非常困难,需要建立农村新的社会化的养老制度,不断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四要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种原因总会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需要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没有生活能力,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低收入人群,在生活发生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第三不断推进农村“人”的现代化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青壮年转移到城市中去,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需要大量培养新型农民;第四要大力培育新农村文明,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总之,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反贫困工作的主体、对象、范围、路径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反贫困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新的解决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参考资料

[1][2]叶兴庆,殷浩栋.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中国减贫历程与2020年后的减贫战略[J].改革,2019年(12):9.

[3]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

[4]2020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网站.

作者简介

王 璠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扶贫开发、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贫困线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贫困线优化的哲学支点决断
国内对贫困线研究的述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提高贫困线会让我们更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