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选材角度指导初中生写好作文

2021-12-09 09:51张丽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内化选材鲁迅

写作的一般规律通常归纳为“聚材——构思——表达”,即“选材——构思——写作”的规律。“选材——构思”的转化,是对物质基础向认识主体的转化,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将客观物质基础转化为自我认知。而“选材”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根据作文的主题与写作意图,对自身积累的素材进行识别、裁剪与选择的过程,它是基于作者的积累上进行的。当“构思”失去“选材”的物质基础时,便难以表达作文中的思想、情感与视觉,由此可知,高质量的“选材”才能够更好地服务“构思”、布局谋篇。实际上,“选材”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运用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此重要的模块,现如今却成了初中生语文应用的短板。在语文写作中“选材”是预备阶段,但由于初中生日常学习对语言应用的把握不到位等主观因素影响,严重导致初中生在作文写作时,素材积累不足,出现选材不当等问题。因此培养初中生有目的性的通过多方渠道积累素材、运用素材,随之构思谋篇、表情达意成为了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一、提升发现素材敏感力,内化素材知识

内化是一种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系统,它是通过内在证据的实践来实现的。内化是通过两种机制完成的:同化和适应。内化原则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适用于汉语写作领域。人在与客观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以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因此,这里提出的语文内化素材,就是希望初中生能够以一种观念的方式,在自己的头脑中积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即把自己从别人那里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内化的前提是发现,唯有发现素材,才能进行内化。发现素材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高度敏锐。莫言说“他的写作素材来自于童年经验、乡村经验、左邻右舍、田间地头”。可知,对素材的感受力具有重要意义。从选材的观点看,学生可以从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角度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或惯性思维。对于命题写作,我们可以从课外阅读或媒体资源中获得合适的素材信息。学生必须学会从阅读文章中挑出精华,掌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无论材料本身是什么样的,只要在写作思路上起到支撑作用,那么这篇材料的引用就是成功的,而这篇材料的使用也有其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使用写作材料时,要指出文章的主题,坚持写作的主旨。比如,A同学在写作《这话不是我说的》一文时,素材是如此选用的。

最近我与好友小帅闹得很僵!班上谣传我在老师面前打他“小报告”,私底下说他坏话。但这话不是我说,我无法与他解释,内心苦恼。今天,小帅在QQ上找我,我给他发了幅“鲁迅”表情包——我没说过这句话。其实,其实鲁迅没说过这句话,鲁迅的原话是:“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而我的原话是:“这不是小帅干的。”……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仅内化了“名人名言”而且还能够敏锐的把握网络上的“现象”使之成为了自身创作的素材,并灵活运用在写作之中,为作文提供论据,促进全文效果提升。此外,学生还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素材积累计划,做到一次一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物质积累的目标,在物质积累的板块和内容上力求广泛、新颖、深刻。材料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日常练习等传统方式积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媒体等现代学习工具积累,建立累积目标,并进行自我监控,逐步丰富素材库。

二、发散性解读素材,抓住写作要点

初中生应有发散性思维。对于同一“现象”、知识内容,学生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对该“素材”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对于人物素材,可以从人、物、思、作、人的评价入手。再以“鲁迅”的人物素材为例,鲁迅可以代表为“民族觉醒的灵魂”“斗士”,因此学生往往以为鲁迅是一个严肃、善怒的人,但在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却又是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而鲁迅更是干过“打巴儿狗”“与猪搏斗”等趣事。由此可知,学生在进行选材时,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性,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差异性,以此找到素材与写作的共同点,应用于创作之中。

以“抓住人物特点”一课为例,本节课是以真实的写作任务为驱动的写作课堂。该节“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作指导课分为4层,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推进:第一层:描述“鲁迅”的特点;第二层:组织一段话表现“鲁迅”的一个特点,并当堂进行该段话的投影分享、评价;第三层:补充所描写“特点”的具体事例,丰富人物形象;第四层:拓宽对“鲁迅”描述的构思及方法。“抓住人物特点”是属于记叙文写作的重要部分,准确且深刻地描绘人物特点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抓住人物特点”为任务,围绕人物特点进行语言表达和润色有益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同学们提出有效提问“你认为他描述的正不正确”“这句话表达得好不好”“你能不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等语言,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描述的话进行思考,并发现自身的不足。随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不足,提出有效策略,层层递进,增加学生的写作体验,帮助学生梳理写作逻辑,从而加深学生对“抓住人物特点”的理解。

同时,对于材料的解读、处理不能单纯的罗列,应该主次分明,文章要详略得当,对于多余的材料要懂得舍弃,应学会抓重点。在开展“抓住人物特点”一课时,发现许多学生,举的事例与人物特点不符,但是又生搬硬套,导致文不对题。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导学生利用多维角度诠释素材,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角度套入写作之中,如“项羽自刎乌江”,于褒意的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于贬义的又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因此学生在进行选材时,一定要抓住写作要点,才能正确应用素材。

三、注重“选材”整合,提高文章构思能力

“选材”并不意味着只是机械化的装嵌、套用、堆积,“选材”服务于“构思”。因此它需要对素材进行归纳、整合,加以润色才能够灵活的应用到文章之中,达到合理服务“构思”的目的。因此,学生在进行积累素材时,对带有名言的材料进行归纳和分类,对故事经历的案例材料进行提炼和浓缩有着必要性。通过逐步整合素材,建构素材库,有利于学生将所得的知识进行个性化加工,并按照文章的逻辑规律,整合重组为一组可应用的写作素材。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便可以轻易的从脑海中提取素材,优化文章构思。

当素材应用缺乏技巧时,“构思”往往难以成立,行文松散。而在初中生的写作之中普遍存在文章思路不清,逻辑线索混乱、选材文不搭题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初中生缺乏写作训练,难以摸清写作规则,选材无法应用于行文之中。初中生应该掌握写作规律,从而走向具有逻辑思维的个性创作。初中生应该加强对作文的“仿写”训练,通过仿写观察文章的写作规律,观察优秀作文的选材角度,掌握素材的应用技巧,从而使模仿走向创作,素材的应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套用,

当初中生通过大量的“仿写”训练,坚持学习应用方法,学生就可以以“范文”为参照系,重新搭配組合,从而创建新的写作思路。从“模仿”到“创造”,学生要善于打破常规,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有新发现、新思维,勤于动脑。在选材上,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当初中生能够将自身积累的素材,归纳成组,应用到写作中,就能不断丰满文章的内容。对例文的“仿写”并非摘抄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种泛读的方式,学习例文的选材、编排、造句、表达等写作成分,从而提升对写作的认知,使得写作时,构思更为清晰明显,学生也要认识到,要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升华,必须激活思维,勇于创新,从而避免刻板印象,“选材”也是如此,要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引导初中生适当积累、合理“选材”是语言建构能力及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客观世界观察力不足,选材上千篇一律,“构思”单一,缺乏个性化表达,思维的条理性不成熟等都会限制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培养良好的“选材”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盛银春.浅谈初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使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00(008):33-33.

[2]刘玉梅.浅谈初中作文选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08.

[3]樊莉.写作素材的创新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000(003):56.

张丽琴,甘肃省泾川县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内化选材鲁迅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