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思想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2021-12-09 14:29沈子俊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教育

摘要:陶行知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颇具世界影响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精华,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和扎根“民族土壤”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教育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民族内忧外患、国内工商业萧条、中西文化大碰撞的社会景象。由于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随之带来的教育问题也十分恶劣,此时的中国缺失教育理论支撑,西方的教育理论应景而入。“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随着留美的热潮,陶行知、蒋梦麟、陈鹤琴等人带着西方的理论来到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的转化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一个新的方向,与杜威截然不同的论述。教学做合一就是这一领域的起点,没有教学做合一自然有“生活即教育”的命题的产生,教学做合一是两种教育理论之间质的飞跃的一个关键点。单纯从教育即生活简单转变为生活即教育根本不科学,正因为有了教学做合一这个科学方法论指导,生活即教育才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在晓庄三周年时,陶行知曾经以书面形式说:“当初生活教育带着一顶‘教育即生活’的帽子,自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试行以后,渐渐的觉得‘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行不通了,一年前我们便提出一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来替代。”,总的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的方法论基础,决定着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全部内涵。

一、“爱满天下”是“中国化”过程的精神原动力

饱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陶行知,在整个教育实践生涯中,始终坚持“爱满天下”的普世精神,以爱心为出发点,朝着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方向前进。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必须满怀爱心,要用关爱的态度对待人民大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陶行知用一颗泛爱的心坚实的与人民大众走在一起,用仁爱的心对待大众,大众的幸福是陶行知最终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众人的生活,陶行知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坚持下去,是“爱满天下”的精神提供了十足的动力。内外环境的恶劣,人民知识水平匮乏,民族意识落后,再加上国民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教育资金的短缺等各种不利条件下,陶行知仍然积极开展各种爱国活动,策动各种救国运动,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践行为大众幸福奋斗终身的目标。

在当代教育改革,特别是进行西方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制度、文化、经济、教育等各层面的牵制。“爱满天下”的精神可以为教育探索者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以及价值观的选择。引发教育探索者对人性的思考,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约束自身的行为,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变革。因此教育探索者应树立“爱满天下”的伟大精神,以普世的人生观去探索“中国化”过程的奥秘。

二、认清国情,明确历史的适用性

陶先生承其师杜威,为反对“传统教育”而搞的“现代教育”为当时的教育现状作出功绩,陶行知将整个生命献给教育事业,用一个泛爱的心为广大平民服务,从群众出发,回到群众中去,燃尽生命最后一滴希望。陶行知在中国化“教育即生活”的过程符合当下教育现实。如果有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鼓动下,流过来的资源。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就能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应理清本国教育背景,立足本国教育理论,借鉴西方教育理论先进的地方,合理融入中国的教育理论之中,创造性的转化西方教育理论,促进中国教育理论更好的发展。中国近百年教育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规范的语言体系。自 20 世纪德国和美国教育思想来到中国,我们一直运用别人的教育学语言,西方的教育学话语是西方学者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同的。中国教育学应精确地描述中国教育现象,结合本国的教育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建立标志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推进我国教育朝着更高阶段发展,我们势必会经历一个长期对外学习的过程。在借鉴的过程中,由于西方的教育学话语是西方学者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同的。教育学者们要立足本国教育理论,创造性的发挥教育的想象力,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外国教育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为中国教育提供腾飞的翅膀。

三、尊重本国教育实际,进行多样形式的探索

在一种理论的引进和转化过程中,立足本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尊重教育实际也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的阐释不仅需要适应本国人的理解水平和文化接受能力,也需要符合其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重视中国实际情况,既是对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而切实的要求,也是衡量教育理论中国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陶行知在理论的展开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改革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思想,寻求最适宜的方式。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等,都在为更好的转化杜威的教育理论思想,更新生活教育理念。應当时的教育实际需求,单一的形式无法适应理论的创新。陶行知坚持了形式的多样性与思想的贯彻性。从实际生活里,履行教育的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已然有了宽松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针对教育急需适应国际化的的诉求。国外教育理论中国化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陶行知将杜威教育思想成功中国化尤其具有启示意义。既要保持与国际教育接轨,更要探寻中国教育的独特发展路径。以中国教育需求为第一发展动力的教育理论中国化才是最有意义的中国化。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考虑形式的多样性与大众性,切实为人民服务。尊重教育实际,促进教育设计的形式多样化。如果不从形式上改革,一味的照搬,思想中国化将难以实现。

四、变知识学习者为实践探索者

教育学的研究往往以知识学习者居多,知识学习者应逐步向实践探索者转变。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改变知识者概念推演的研究思路,将工作方向转向研究教育现实问题为己任: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在研究结果与目标指向上,以调整、修正教育实践行为为职责。

最初的陶行知从政治层面去研究中国现实。深入研究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着重学习了美国的外交、贸易、欧洲的政治及相关专业,以期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真正的“共和国”志向。后来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理论受到极大震撼,也与陶行知内心批判传统教育的心意相契合。陶行知在进行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贴近教育实况后,明白实践研究的重要性。科学化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理性的心理學基础上,运用实践哲学和社会理性去规范社会现实问题,理清教育问题。

引进一种外国教育理论,特别是代表当时世界教育潮流的教育理论,语言差异作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隔膜,其所带来的说话方式不同,背后确是思维方式问题。中国教育学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描述中国的教育事实,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抵制生搬硬套,在深入研究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借監西方教育理论,立足本民族文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变知识研究者为实践研究者,在实践中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形成自己的教育学思维。这样,中国教育学才可能与西方教育学真正交流、对话。

五、结语

杜威“教育即生活”中国化的过程经历了诸多波折,陶行知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后,抱着用整个生命为中国教育奉献的精神回到祖国,刚回国的陶行知对“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仍然支持,也在实践和宣传中摸索了一段时期,在经过对中国当时实地考察后改变了陶行知行动的方向。重新树立“生活”旗帜,建立晓庄师范,将其理论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对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储朝晖.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

[3]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4]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5]杨小微.公平·高质量·区域战略性:“十四五”开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追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05):21-24.

作者简介:沈子俊(1999.2.28),男,汉,安徽合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读硕士,英语教育类。

猜你喜欢
杜威陶行知教育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让我们摇起橹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