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2021-12-11 02:39彬,房
关键词:基层干部贫困人口攻坚

房 彬,房 婷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又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脱贫攻坚要求贫困人口摒弃落后观念、打破对贫困的接纳、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和丰富资源。因此,厘清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内在逻辑,探讨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现实路径,这对于加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提高贫困人口思想素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乃至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内在逻辑,既揭示脱贫攻坚背景下加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又展现脱贫攻坚实践对于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脱贫攻坚要求提高贫困人口思想素质,帮助其摒弃落后观念,而思想教育是有效手段,有利于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素质,进而促成脱贫目标的实现,并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我国脱贫攻坚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和现实条件,可以利用脱贫攻坚成果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贫困人口摒弃落后观念

从贫困人口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分析,贫困人口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1]这不仅关系到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还影响到脱贫攻坚成果是否能够巩固。从现实情况看,贫困地区一般地理位置较偏僻,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文化建设、教育发展水平发展落后,因而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维方式传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主体意识较弱。这导致部分贫困人口在他们的心理认知中,既没有充分了解自身所处的贫困处境,也没有主动脱贫的意愿,不是想着怎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而是幻想政府给予更多的物质补助,甚至有的贫困人口争当“贫困户”,还有的贫困人口主观世界里,出现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重要著作《贫穷的本质》指出的“对他们的贫困产生了接纳”。[2]一个人内心最底层的认知对其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贫困人口对于自身贫困状况的接纳,往往会使他们陷入贫困状态的恶性循环,更加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求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这非常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贫困人口偏低的思想文化素质、落后的观念成为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制约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习近平很早就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3]可以说,贫困人口只有摒弃“等靠要”思想,打破对贫困的接纳,才能真脱贫、稳定脱贫,从而实现脱贫目标,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思想教育有利于贫困人口提升思想素质、摒弃落后观念

思想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成为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这就为思想教育“入场”提供了必要性。摒弃“等靠要”思想,打破对贫困的接纳,有赖于贫困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和全面发展,这正可以依靠思想教育来实现。在这方面思想教育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首先,从思想教育的功能分析。“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教育具有的特殊功用,[4]实践中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必然能够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现代观念。其次,从思想教育的目标分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旨归,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既可以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现代观念,推动其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促使他们树立积极脱贫、主动脱贫、靠自己的努力脱贫的志向,摒弃“等靠要”等落后思想,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进而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主动参与的姿态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脱贫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贫困人口脱贫,习近平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要先扶志”,这些金句既明确指明了扶贫的方向,也包含着对贫困人口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视。从实践看,很多地方把农民思想教育纳入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之中,促进了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群体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也证明了思想教育是有效手段,在提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素质方面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三)脱贫攻坚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现实资源

基于贫困人口认知特点,贫困人口思想教育要避免虚空化,落细落实,脱贫攻坚则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有力抓手和丰富资源。脱贫攻坚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一项底线任务,是贫困人口亲身经历的、旨在中国大地消除绝对贫困的重大事件,脱贫攻坚实践本身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的一场现实而又生动的思想教育,对贫困人口现代观念的树立、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熏陶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在精准扶贫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对贫困人口进行显性或隐性思想教育,以提高其思想素质、帮助其更新观念。从脱贫攻坚成效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2年底我国尚有9899万贫困人口,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5]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既为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又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教育资源。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不仅让贫困人口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性,坚定了其脱贫的信心,还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广大群众,从我国脱贫攻坚成就看到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决心永远跟党走,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这有利于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并能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二、脱贫攻坚背景下加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现实路径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方法论、载体论等理论分析,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是一项集教育力量充实、教育方法选择、教育载体搭建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为此,可以通过发挥贫困人口“身边人”——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身边事”——扶贫脱贫故事的宣传教化作用、“身边物”——乡村文化活动的熏陶和隐性教育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

(一)充实力量: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贫困人口思想教育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是主体匮乏,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的力量不足。临时增加人员,配备贫困人口思想教育队伍显然不现实,唯有从农村内部挖掘。农村基层干部正是可以依靠、利用的力量。首先,从农村基层干部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分析,他们了解精准扶贫政策,是精准扶贫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其次,从农村基层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关系分析,农村基层干部了解农村的山山水水,熟悉每个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已帮扶贫困人口脱贫,与贫困人口建立有深厚的感情。因而,加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主体力量,需要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更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农村基层干部自身修养

良好的修养是个人表现出来的集善良、智慧、知识等为一体、能很好体现一个人品味和价值的一种美德,对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为此,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党性和群众观念,提高责任意识,提升思想教育意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将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示范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既是扶贫工作的亲身实践者,又是贫困人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推动者,他们与贫困人口距离较近、接触较多,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扶贫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为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扶贫工作中,农村基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好自身模范作用,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农村基层干部要深入农户,密切联系贫困群众,带着感情扶贫,扶真贫、真扶贫,了解贫困人口、脱贫人口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现实困难。

3.把农民思想状况纳入农村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农村基层干部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并贯穿于日常工作实践中,在了解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同时把握其思想状况,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向群众传达各项扶贫政策、组织乡村文化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贫困人口自主脱贫。鉴于考核评价体系对基层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把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思想状况,纳入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结果在农村基层干部自我认知、工作成效评价、职务晋升方面的导向作用,激励基层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关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

(二)选择方法:讲好扶贫脱贫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故事中传递中国主张和中国立场,这对于实践中如何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具有方法上的启发意义。故事教育法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较好的方法,这是因为:第一,从故事教育法特点分析,故事教育法具有通俗、生动等特点,对受众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这正符合贫困人口的文化状况和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第二,从精准扶贫实践分析,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各地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具有教育意义的扶贫脱贫故事,这为对贫困人口进行故事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现实可能。

1.讲好习近平心系贫困群众的扶贫故事

习近平深情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十八大以来,他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一次扶贫调研都彰显了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贫困群众的深切牵挂。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多次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真实情况,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倾听群众心底的声音,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故事收录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扶贫故事》一书中。可以以此书为参考,组织动员宣讲队伍向贫困群众讲解习近平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感人故事,也可以为“农家书屋”采购该书供农民阅读。讲解习近平扶贫故事,能够温暖人心,鼓舞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促使贫困人口内心形成感恩国家、感念党和政府的情怀。

2.讲好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脱贫攻坚集中体现并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特别是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形成社会合力和磅礴之势。实践证明,制度优势是我国脱贫攻坚能够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根本性因素。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可以穿插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扶贫脱贫方面展现的显著优势,教育贫困人口脱贫不忘党恩,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3.讲好贫困人口身边扶贫脱贫的小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地区,有很多脱贫致富的典型,如从身残志坚贫困典型蜕变为脱贫致富“领头雁”的邓大庆,不抱怨不服输、肯吃苦肯钻研逆袭成为脱贫致富典型的蔡祖宁,不等不靠摘“穷帽”的“马背将军”于传文……这样的脱贫典型故事有很多,通过身边人物先进事迹教育贫困人口,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入脑入心。故而,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发现、积极挖掘贫困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组织脱贫典型人物给未脱贫人口分享脱贫经验。通过多种途径讲解不同类型、不同人物的扶贫脱贫故事,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脱贫信心,鼓舞其战胜困难、实现脱贫的斗志,消除“精神贫困”,促进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搭建载体: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乡村文化活动之中

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较弱,对该群体进行思想教育,要结合贫困人口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落细落实,避免抽象化。在这种情况下,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类型的载体中,从而使贫困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就显得十分必要。

思想教育载体有多种,如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从现实情况看,搭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载体,最主要的就是搭建文化活动载体。搭建文化活动载体,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想教育,既可以陶冶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群体的情操,丰富其精神生活,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提升思想教育效果。这是因为:第一,从思想教育环境分析。将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寓于、融进、嵌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通过语言、艺术、表演等形象生动的文化形式,娱乐贫困群众的同时,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第二,从乡村文化活动特点分析。乡村文化根植于乡村传统,立足于乡村大地,具有群体性、普惠式特点,乡村活动成本低而受益面广,对贫困人口吸引力大、感染力强,可以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贫困人口进行隐性思想教育,通过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帮助贫困人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从乡村文化振兴看。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目标任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既可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文明乡风,又有利于寓教于乐,把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之中。

为此,基层政府可以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扶贫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譬如,在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同时,宣传扶贫政策及扶贫成就,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贫困群众对于贫困的“耻感”,提高他们自主脱贫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强贫困人口思想教育的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总结地方经验,不断丰富、创新贫困人口思想教育文化活动载体。从实践看,一些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开展一些特色文化活动。例如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积极开展文艺巡演,举办以“用真心、带真情、暖人心”为主题的脱贫攻坚专题文艺晚会,在19个乡镇进行巡演,展示了安福人民积极向上、奋斗奔小康的精神面貌,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甘贫困、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6]可以总结、借鉴这些地方经验,在各种乡村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文化活动的类型以多样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宣传我国脱贫成就和制度优势。这样,贫困人口不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身心,还可在自豪于我国脱贫攻坚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坚定脱贫致富信心,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展望未来,随着基层干部逐渐认识到贫困人口“精神脱贫”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再加上近年来媒体对扶贫脱贫故事的大力宣传,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我国贫困人口不仅实现物质脱贫,还将逐步实现精神脱贫,思想素质将得到显著提高,这将为全面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贫困人口攻坚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