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广播节目的乡土文化构建浅议

2021-12-11 11:03柯婉萍
中国广播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构建

柯婉萍

【摘要】地方电台在发挥地域特色、传播乡土文化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让文化类节目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本文以福建宁德广播电台同类节目为例,分析文化类广播节目的乡土文化构建。

【关键词】文化类广播节目  乡土文化  构建   节目叙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拥有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地方电台制作的文化类节目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类节目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在乡土文化的构建方面,地方电台一是要立足地方特色文化,抓住受众关注点,不断创新节目形态;二是要拓展“科技+地方文化”的新路径,让新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播;三是在节目叙事上找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平衡点,使文化影响圈层不断扩大,展现广播在传播乡土文化方面的作用和魅力。

一 、文化类节目的乡土化表现

(一)根植地方资源,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

宁德依山面海,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古往今来的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出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文化,被誉为“闽东之光”。这些地方文化生动多姿,地域色彩强烈。

有相当部分的乡土文化资源以小众的方式存在于山间田野之间,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却与当地百姓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百姓口口相传或家族传承,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地方广播电台传承民族瑰宝、构建乡土文化的重要基石。广播人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要把创作的根厚植于乡土文化沃土,饱含深情、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创作出有精气神、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精品节目。

(二)精细化采制,展现乡土文化魅力

文化类广播节目对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求高,地方电台受地域、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浅尝辄止。且文化类节目因其文化属性,常常会让人产生“曲高和寡”的感觉。因此,地方电台创作文化类节目不能陷于简单地播读现成的文史资料等形式,而是要从众多的文本资料中发现亮点,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听众喜爱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讲好身边故事,传递出浓浓的爱国、爱乡之情。

宁德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宁德电台)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文化+实地探寻+体验”的精细化采制模式,对文化类节目进行差异化呈现。如近年来推出的45集广播系列节目《守望非遗》跳出了纯粹介绍非遗项目的模式,侧重讲述非遗传承人在技艺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故事,以及他们的坚守与执着。节目采写历时一年多时间,节目组翻山越岭,行程上万里,深入闽东40多个偏远乡村实地探寻。节目中对所有非遗传承者、当事人的采访以及所有技艺、技能的展示,都是在实地、现场进行的。主创人员对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做过亲身体验,边体验、边感受、边倾听传承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三)用声音符号融入地方乡土文化

文化类广播节目并不是简单的声音记录、平实的故事还原,而是沙里淘金,找到有亮点、有泪点、能感人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唤醒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任何声音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指向,传递特定的情绪。宁德电台文化类广播节目在声音符号的选择组合和运用上,除了展示文化本身外,也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感。33集系列广播节目《探访金翼之家》取材于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小说体社会研究著作《金翼》。节目以书中人物和故事为依托,挖掘书中所描绘的闽东当地民风民俗,通过广播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文本文字转换成了广播语言,人物从书本中走出来,更为鲜活。节目中介绍的民风民俗极具乡土气息,节目所呈现的地域性甚至在节目中运用到的方言、民谚、民谣等,都会让听众产生亲近感。通过民俗专家介绍各个风俗的起源和流传故事以及金翼之家良好家风和传统思想美德的现实意义,让听众不仅收获了知识点,也能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二 、节目创新方式分析

(一)内容为王,深挖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

文化类节目的肌体由丰富的文化元素构成,而它的魂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受众关注点也在于其文化内核。“内容为王”是媒体传播内在的要求,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向广大受众提供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内容,也是广播媒体核心竞争力所在。

文化类广播节目内容的獨特性以及表现方式的个性化,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山海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同当地受众在心理上有着天然的接近性,但受众对其了解或多或少流于表面,对其起源、发展、内涵等知之不多,这就给文化类节目留下了待开发的探索空间。宁德电台的文化类节目多角度展示文化内涵,深挖蕴藏在文化背后的历史、情感,让听众在知晓文化现象的同时也掌握文化背后所承载的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将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契合受众心理的艺术表达,在提升节目品质的同时又润物无声般地传播了地方特色文化。

(二)情感共鸣,声音架构“共情”桥梁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人们在听广播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想象力。在声音世界里,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情感空间,通过音乐、音效、音响烘托气氛,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在节目与听众之间架起共情的桥梁。

文化类广播节目要实现共情,除了要运用好声音元素外,还需要一个抓手,即“我”,这个“我”可以是讲述者,也可以是听众自己。讲述者在节目中要有代入感,即让听众自身替代节目中的人物产生共情的感觉,加深与节目的互动;而听众在听节目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用小切口带出大众情感,以小细节讲述感人故事,让听众感觉到“我”一直都在,并贯穿节目始终。

宁德电台文学朗读节目《行者乐读》以推介、朗读闽东本土作家、诗人作品为主,内容涉及闽东秀美山水、风土人情、亲情、友情、爱情等,节目风格唯美、抒情。《行者乐读》选读的作品,既有艺术性,又接地气,诠释大美山海、人间真情。作家、诗人在用文字记录时光、抒发情感,而听众则是通过听觉实现与文字内容的互动与共鸣,最终达到共情。

(三)互动机制让受众参与体验意愿强烈

宁德电台文化类节目打造多种互动机制,提升受众参与意识。

首先是主创人员深入一线,真心感受、感悟、感懷、感动,做到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写出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走基层不仅仅是走下去,更重要的是“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讲述者和倾听者要形成互动,像是朋友在倾心交谈。

其次,利用新媒体“两微一端”与受众实现互动,开展“我为家乡代言”“春天花会开”等受众参与活动,让受众感受到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自身不仅仅只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通过互动,与受众的社交关系圈架构起深层次关系,发挥节目情感涟漪效应,同时为节目的口碑宣传和热度传播打下良好的受众基础。

三 、文化类广播节目乡土文化的构建

(一)立足地方文化,抓住受众关注点,不断创新节目形态

地方广播电台的文化类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牢牢抓住地方文化的根,为节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播出打下良好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抓住年轻受众的关注点,也就意味着开辟了新的收听圈层,为此要在分析受众对文化类节目关注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为传统文化赋能新的时代精神和表现形式,推出优质文化类节目。

(二)拓展“科技+地方文化”的新路径

借助科技手段,地方电台文化类节目在提升观赏性方面更加给力。“科技+地方文化”的新路径让地方优秀文化“活起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结合舞台剧、歌舞、访谈等多种艺术形式,既展现国宝的“前世今生”,又讲述了文物背后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消除了文物与受众之间的隔阂。

(三)找准节目叙事的平衡点

文化类节目因其文化特征,天然被打上“阳春白雪”的符号化标签,而广播电台呈现的文化内容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宁德电台文化类节目《探访金翼之家》,挖掘书中所描绘的闽东当地民风民俗,在故事化的情境叙事中,加深了普通受众对高品位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使得传统文化从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走向普通大众,在高雅文化与通俗解读中找到能触动心灵的点。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广播电台创作文化类节目应是一股清流,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脚步和心灵都能“慢下来”,听一听乡音、品一品乡愁,透过声音的抒发,聆听岁月的足音。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构建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