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月轩记》笔法之辨

2021-12-11 05:56许中行
中国收藏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杨维章草二王

许中行

对于杨维祯及其《壶月轩记》的研究,除了着眼于文献考证,还应该围绕书法本体,如点画、用笔等展开深入探讨,目前这部分研究较为鲜见。有鉴于此,笔者不揣陋见,尝试对《壶月轩记》的书法风格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考辨和比对,以求让读者从更多层面了解这位书法家。

承王氏用笔

《壶月轩记》中许多字的起笔与转折斩钉截铁,行笔宛转流畅,源自杨维祯对王羲之笔法的深刻理解,这一点参照王羲之《丧乱帖》可知。此用笔特征贯穿了杨维祯的书法生涯,晚年尤甚。

这种爽利的点画特征,除主观审美趋向外,还与杨维祯选用的工具材料有密切关系。《壶月轩记》文末写道:“试老陆画沙锥书也。”从顾工《杨维桢的铁心颖、画沙锥》一文可知,“画沙锥”是一种短锋硬毫笔,这种特点也可能是《壶月轩记》点画方刚凌厉的直接原因。

笔者曾有幸仔细观摩过《壶月轩记》原作,知其纸张呈原生态,未经后期加工,但纤维致密,与“画沙锥”相得益彰。当然,像《张氏通波阡表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使用极为光滑的加工纸书写,点画形态自然更显爽利。200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藏中国法书集》日本卷第三册同时收录了《张氏通波阡表卷》和《跋龚开〈骏骨图〉》(日本大阪美术馆藏),两相对比,可以清晰观察到纸张光滑程度对点画爽利程度的影响。而《跋龚开〈骏骨图〉》的纸张细密程度接近于《壶月轩记》,故其用笔爽利程度也与《壶月轩记》相近。

纳章草手法

章草保留了隶书结体取横势的特征,用笔多侧锋绞转,一波三折。三国时期,章草已高度成熟,皇象《急就章》隶书笔意浓厚,点画简约而沉着。西晋索靖则自成一家,唐代张怀瓘评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般险峻。六朝时期,章草逐渐衰微,唐宋时期已无以章草名世者。直到赵孟頫出仕元朝之后,大力倡导书风复古,心慕手追二王的同时,也撷取了历史更为悠久的章草。到了元中后期,虽然崇尚二王的复古书风依然流行,但追求个性表现的书家日益增多,如康里巎巎、杨维祯等,有意将章草笔法融至行草书法,可谓开元代书法之新风。

《壶月轩记》的章草笔法主要体现于横、捺(点)的收笔处,行笔腾跃、笔势狠辣。如果把杨维祯传世作品以书写时间排序,会发现《壶月轩记》的章草特征有一发展、成熟的过程。比如其早期的《竹西草堂记》(作于1349年,辽宁省博物馆藏)相对保守,波磔的笔势仅出现在捺脚的表现上,如“子”“之”二字。但到了1359年左右,杨维祯书法疏狂不羁之气渐浓。特别是从1365年左右开始,其作品中笔画飞挑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横画的收笔处也常常出以章草手法,如《张氏通波阡表卷》的“平”字。到了1369年,这种用笔风格则愈加成熟,如其《梦游海棠诗卷》(天津博物馆藏)和《壶月轩记》。

创铁崖新风

“转左侧右”是董其昌对王羲之字势的总结,具体表现为字形重心、体态的不断变化。从杨维祯存世墨迹可以发现,他对王字研究颇深,其结字方法颇与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暗合。《壶月轩记》的字形中轴线常呈现出或左或右的傾斜,如“墨”字上半部分左倾、下半部分右侧,十分生动;又如“有”字整体向右倾侧,体势险峻。这样的例子在杨氏其他墨迹中也极为普遍,如《张氏通波阡表卷》的“数”字和《梦游海棠诗卷》的“清”字。

在吸收二王“转左侧右”结字手法的同时,杨维祯还常常融入章草书法的体态特征,如《壶月轩记》的“抱”“也”等字。其实,这种结体方式在杨氏早期作品如《竹西草堂记》《九珠峰翠图题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已有体现。

笔者第一次接触《壶月轩记》时,觉得第一开第5行的“画”颇显突兀,但见其四平八稳,无生动之致,在字里行间显得有些“不合群”。后阅杨氏其他作品,发现这种“不合群”虽然不是常态,却也不是绝无仅有,比如《题顾安、张绅、倪瓒古木竹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画”字、《城南唱和诗卷》(故宫博物院藏)中的“风”字、《真镜庵募缘疏卷》(上海博物馆藏)中的“黄”字,又如《题邹复雷春消息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方正粗壮的“雷”“贞”等字,在整篇书作中都显得格格不入。仔细品味这些字,会发现其字法上的共同点即方方正正、撑满四角,其字形特点与杨维祯常用的结字方法大相径庭,尤显古拙。而这类夹杂于跌宕多姿的行草之中的古拙字法,应是作者有意为之,虽有“夹生”之感,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的招牌手法。

字里行间的独门手法

除了典型章草形态的点画,杨维祯还在《壶月轩记》中大量运用了深含章草笔意的独特手法,笔势“回环”——以腕为轴,点画圆转,且不断转换轴心位置,呈现出各种方向的大圈、小圈连绵不绝的点画特征。如其中“叟”字笔势环绕腾跃,章草笔意甚浓。在杨氏《宴于朱氏玉井香赋诗十有二韵行书卷》(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跋张雨自书诗册》(吉林省博物馆藏)和《城南唱和诗卷》中皆有出现“叟”字,除了捺脚的写法不同之外,行笔方式十分一致。

类似的用笔还可见“氏”字,参照杨维祯其他作品,如《张氏通波阡表卷》“ 氏”字、《梦游海棠诗卷》“ 昏”字,又如《致理斋明府尺牍》“ 复”字,笔势特征如出一辙。进一步观察“氏”字,竖提与横的衔接、横与斜钩的衔接,均以小圈转锋过渡,而非直接折锋换笔。历代书家鲜见两次转锋均作如是处理者,此可谓铁崖书法的一大特色。同时可以发现,这个“氏”字的斜钩在勾出去的时候,笔锋都承前势勾趯而出,略无疑滞。而“回环”笔势也见于杨维祯“门”字的写法,一套方向、弧度迥异的“组合圈”,同样足称独家之笔。

“曲折”指的是“三折笔”“一波三折”。这是源自隶书的用笔方法,后人在书法诸体中有大量运用,但把这种“曲折”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杨维祯堪称古今一人。且看其对“之”字的处理手法。《壶月轩记》的“之”字,除了常见于各家草书的写法(简化为连续的三个点),还有一种笔势“曲折”、深具隶意(章草笔意)的杨氏独特手法。杨维祯将“横折撇”中折的部分化方为圆,且向下方行以圆弧笔势,进而包裹而上,体现出一种拙趣,且有意地收缩了“之”字的上半部分,而捺脚则向右下方尽情地释放着“曲折”之势,使得整个字结体松紧有度。这种章草意味颇厚的写法,也频见于《张氏通波阡表卷》等作品。

一般而言,在处理最具章草特征的波磔时,杨维祯和历代书家并无二致,在磔出前也会及时调整笔锋顺势磔出。但《壶月轩记》的“延”字,却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磔法,即磔出前不再调锋,任由侧锋拖曳而过,收笔处的笔势含则而不发。细观其《竹西草堂记》,方知此为杨维祯当年的常用笔法。

众所周知,章草的笔法、笔意,是杨维祯书法面貌得以形成的重要基因,但作为一个深研二王而出己意的书家,杨维祯似乎不想完全“背叛”二王,《壶月轩记》的“世”字即泄露了他的“小心思”。之所以拈出“世”字,是因为笔者曾遍阅杨维祯传世书作,发现其所书“世”字,多出以二王意态。其实,如《壶月轩记》的“师”“当”“甚”“尊”等字,都显示出杨维祯对二王“不能忘却的记忆”。

古人曾评王献之书法为“一笔书”,指其草书自始至终笔画连绵接续,如同一笔而成。杨维祯作品中的“杨(扬)”字,也常以“一笔书”为之,整个字一气呵成又体态多姿,也体现出杨氏书法对二王笔法的继承。一方面,左边偏旁的末笔开始,直到右边的横折钩一笔完成。如此连绵的行笔,就书写“杨(扬)”字而言,行书历史上似仅见于杨维祯。另一方面,伴随其绵绵笔势的是字形体态的变幻多姿,“杨(扬)”字“昜”部的体势上倾下倒,整体呈弯弓形,尤显张力。在《竹西草堂记》《城南唱和诗卷》《梦游海棠诗卷》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

细阅《壶月轩记》,还能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笔势,即一个字最后一笔垂直向下带出笔锋,如“修”与“书”。这种特殊笔势的用笔在《梦游海棠诗卷》与《竹西草堂记》中也有出现,如“玉”“之”。此手法在书法史上极少见,一般书家或顿笔而止,或向左下方带出笔锋。行草作品的行云流水之感来自于点画之间,行笔时的笔意流转,字里行间的跌宕起伏,纵使“笔断”,然“意连”。为了追求这种整体的韵律,书家常会特意向左下顺带出锋。除了善用这一常规手法,杨维祯还别出心裁,垂直向下带出笔锋,使得整幅作品手法多样而富有趣味。

末笔垂直向下带出笔锋,足见杨维祯用笔手法的变幻莫测。试以《壶月轩记》与册后董佐才、张奎等书风相近的题咏书法作比,身为门生故旧,董、张在用笔、字体等方面确实学到了杨维祯书法的一些“皮毛”,但仅从收笔一端,即可窥见其艺术水准的天壤之别。细阅董佐才、张奎的局部,可以发现,董、张二人许多字出锋的角度非常雷同,手法极其单一,董佐才甚至接连五字的笔锋带出,角度、幅度几乎完全相同,显然系其用笔手法单一所致。而同样现象在《壶月轩记》墨迹本中根本无法找到,比如《壶月轩记》局部中,末笔有向左下带出、向正下方带出、含蓄驻锋等种种变化,出锋方式既有以正锋带出者,也有以侧锋带出者,彼此间无一雷同,实非董、张之辈所能望其项背。

当《壶月轩记》遇见《梦游海棠诗卷》

在《壶月轩记》的传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段很長时间的“履历”空白,且在清末以来又“失踪”百年,如今横空出世,难免令有人对其真伪存疑。笔者以为,笔墨特点永远都应该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前文在分析《壶月轩记》墨迹本用笔、结字等特点时,通过大量杨维祯历年作品有关字例的比较,实际上已可确认这是一件毫无疑义的杨维祯晚年杰作。如果要进一步感受杨维祯晚年书法的某些特性,最可资比照研究的是《梦游海棠诗卷》,因其书写时间与《壶月轩记》仅隔一个月左右。笔者特选取了14组相同文字的字例作对比,若能仔细比较其字形结构、行笔方式,相信不难得出结论。

杨维祯作为元末明初文坛领军人物,诗文创作极多,作为该时代书坛的鹤立鸡群者,传世墨迹却只有寥寥数十件。故而《壶月轩记》册以其内容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尤显珍贵,而《壶月轩记》本幅,更以其笔墨之精到、风格之典型,可称杨维祯晚年书法代表作。欣闻《壶月轩记》册买家拟将此作长期借展浙江省博物馆,并在有生之年捐赠浙博。笔者相信,随着国有文化机构的不断展示,学术界对杨维祯及其《壶月轩记》的研究必将更为深入。

猜你喜欢
杨维章草二王
“发幽造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杨维骏:“赞赏我的人多 却没看到效仿”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n Exploration of Self—Concept, Parent Education, Parent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Study Habits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碑学为基 章草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