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2021-12-11 11:06戴立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农村核心素养

戴立军

摘要:要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就要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保证老师讲的内容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农村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智力水平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且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高中生自主阅读缺乏较强的目的性,且缺乏相应的计划性,这就会影响到阅读的效率。因此,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含义,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高中语文;教学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学生在学科中应形成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但是目前在一些农村学校,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多的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进行培养,并由此延伸出应试答题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短时间内满足学生参加考试的要求,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因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标准。针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注重引导,并根据自身的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确保学生阅读兴趣与效率的提高,并在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自身阅读素养的强化。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言建构,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相对模糊,或者片面侧重运用而忽视建构,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理解停留在技术训练层面,忽视了语言的丰富性与鲜活性,影响了学生生活中语言的运用。

(二)忽视学生思维建构,影响学生思维品质

提升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基于文本与学生展开的课堂互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建构。尤其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强调规范作答,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进行限制,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构建过于僵化。

(三)忽视审美教育,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然而从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来看,部分教师片面重视文本的解读,忽视情感的渗透;对美学概念的解读脱离现实生活等,使得学生对美的理解无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四)文化教育观念较为淡薄,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教师没有从文化的高度分析语文学科的价值。这样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导致教学设计与实施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无法从民族发展的角度体验文化的魅力。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学生的文化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因而也无法感受传承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

(一)品味语言文字,培养语感

品味文本当中包含的语言文字作为语言素材积累的一种学习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当中的言语内容理解,对文本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文字的积累可以是字词品味,也可以是读的形式,读通常可分为很多种,这里的读主要是诵读。由于诵读主要是将心、耳、口目等不同感官的体验相融合,该感知强度通常比单一感官额体验要高很多,这就会加快人的语感生成速度。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入文本内容,并依据文本的情感基调,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合理的课堂氛围,以此使学生通过诵读充分感受到语言魅力。例如,在对《短歌行》开展教学时,在需把握诗歌阅读的节奏,低落时缓慢沉重,激动时声情并茂,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对文本中的节奏韵律、语言特点、诗人自身的情感变化等进行揣摩,以实现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思维

學生思维的培养需立足于文本,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想象和文本中语言内容对应的情境故事,可从文本的人物、环境、情节等各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实现自身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知,思维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并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而且还能使学生充分把握阅读内容的本质,最终实现自身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对《荷塘月色》开展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第四段中描述的将荷叶比作为“舞女的裙”,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散思维,想象出“舞动的少女”,学生在想象少女的舞姿、旋转的舞步、随风飘的裙摆过程中,就好像感受到荷叶像舞女裙摆在荷塘中摆动,从而深刻感受到荷叶的飘逸与动感,并深刻体验到朱自清漫步于荷塘上的闲散与宁静。

(三)鉴赏内涵,培养审美感知

审美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了解的一种形式,主要包含产生和体验美感,审美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外射或移情。学生处于良好学习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与体验美,这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前提。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当中的情节、意象、人物、矛盾等进行鉴赏是学生体验美的最佳途径。意象主要指作者把自身的主观情感托付于作品的实际物象上,通过具体物象对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并将选择的意象当做感知美的对象,对意象内涵实施鉴赏。例如,在对《雨霖铃》开展教学时,首先需对文本当中的意象实施分析,具体包括长亭、杨柳、寒蝉、残月、晓风、烟波等,然后教师可选择词中的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实施分析,其中的意象有寒蝉与长亭,寒蝉主要是表示时间,应为初秋时分,但是蝉到初秋的时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语文教师以长亭与寒蝉两个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美进行鉴赏,并获得相应的审美感知。

(四)课堂阅读,感受优秀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立足于语文教材,而且还需注重课外阅读,通过拓展阅读,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丰富学生汲取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需立足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挖掘系列的传统文化读物,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例如,在对《陈情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当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文中李密孝顺祖母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加以分析与判断,如“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此让学生感受李密的孝心,以此引出传统文化当中的孝文化,并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以深化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并对自己在家中对长辈的孝心进行反思,从而使孝文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背景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高中语文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合理安排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增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锐敏,袁泽明.关于思政教育进入数学课堂的一点思考[J].科技视界,2020(03):95-96.

[2]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05):40-43.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农村核心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