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2021-12-11 11:03俞承杭俞定国马惟哲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网络工程新工科融媒体

俞承杭 俞定国 马惟哲

摘要:新工科是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重要建设内容,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构建基于行业产业应用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通过师资队伍、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开展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工程;融媒体;实践教学

1引言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从2020年开始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即通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持续刺激各行业产业,催生出大量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1]。“互联网+”促使信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信息网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019年底以来防疫抗疫形势下基于网络化的各种应用场景,充分体现了网络工程及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面向新工科的新要求、面向技术融合的产业新需求、面对突发应用的新形势,都对网络工程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修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重构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撑。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为例,立足融媒体网络、面向社会各行业,以建设一流网络工程专业为目标,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重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与方法。

2实践课程建设

学校在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基于“四重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体系建设[2],构建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四重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实训体系,经过几年完善,在2017版方案中形成了“专业认知-课堂实验-工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五连环教学链”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学校教学运行采取三学期制,春秋两个长学期安排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形式开展;夏学期为三周短学期,教学以项目制实践实训为主。

第二环:课程实验(验证实验)。以课程内容验证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并为工程实践打基础。课程实验以学年教学为单位,形成阶段性实践教学目标,并通过第三环实践教学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课程实验的设置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与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有机衔接,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稳固根基的根本性作用。

第三环:工程训练(项目实践)。以学年为单位设立工程训练项目,项目涵盖该学年若干核心课程内容、由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形成,是对第二环课程实践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项目目标是,一年级以专业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目标,二年级以专业应用为目标,三年级以工程综合实践为目标,为四年级进入企業岗位提供能力支撑。高年级项目一般以团队形式组织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专业实习(岗位实践)。学生进入行业企业相应岗位,在企业师资的指导下完成生产环境中的实际工作,逐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应用创新的能力,捕捉毕业论文的选题契机。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凝练选题,并将毕业论文工作融合在岗位实习中完成。

第五环:毕业论文(工程实践)。作为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期间所学所想所悟的成果总结。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场所,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鼓励企业师资吸纳学生进入企业工程项目团队,将毕业论文工作与解决工程项目有机结合。

3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基地支撑才能完成教学。以科研为核心,教学为抓手,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外科研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础等实践场所,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习实践环境,如图2所示。

实践基地围绕融合媒体网络,可满足从融媒体网络工程涉及的传输、平台、系统、应用各环节的教学实践。

在H3C、中软国际等IT企业和浙江广电集团等传统媒体单位基础上,开拓字节跳动、腾讯娱乐等新兴媒体企业。不仅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还将企业引入到校内,与校内实践场所进行融合建设,构成产教融合基地。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以虚拟仿真项目为基础,辅以在线教学网站和资源共享平台等,引进IT培训机构和企业的项目案例,搭建线上实验实训系统,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虚实结合”的多层次实践平台[3]。

良好的实践环境,为老师科研项目和企业项目融入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与时代有机接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考证、竞赛和创新项目,将其内容与实训项目或毕业设计相结合,通过竞赛和考证激化学生主动实践潜能。

4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存在与发展,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者队伍[4]。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一贯以来都是高标准的,从“四有好教师”、“师德师风”,到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兴国必先强师”基础上,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作为建设师资队伍的重要标准。新工科建设要求网络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能教”,还要“能做”,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的重要保障。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在与企业行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并联合实施,通过双方人员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一线工程知识和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践教学师资体系主要通过“内培、外引”等举措进行共建。内培重点考察本校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将乐于工程应用实践的教师安排在实践教学岗位上,专任教师每年有一段时间轮流参与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外引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一线的项目和工程知识带到课堂上,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的作用贯穿专业认知、课程实验、工程见习、工程应用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全过程,负责学生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评价。

5教学质量保障

构建“点-线-面-体”多层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自我诊断、自我调控和持续改进。

以工程认证的目标达成评价为基准,构建“实践课(点)--课程群(线)--专业(面)--学院(体)”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网络、“实验指导教师(点)--课程群负责人(线)--专业主任(面)--教学院长(体)”考核与监督队伍,建立由教学决策、教学执行、信息反馈和评估优化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实践教学评价和保障体系,形成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

6改革效果

以融合媒体网络为新工科应用场景,通过改革实践,让传统被动实践和学生主动创新实践相融合,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专业建设质量与毕业生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2021年1月7日,浙江电视台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以《立红色初心使命育蓝色传媒英才—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全力打造“未来传媒技术”育人高地》为题,对我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全面报道。2021年网络工程专业获批为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省一流课程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教师获批省级及以上教改和协同育人项目6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得到加强,综合实践及其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近3年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共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10项,省级及以上学科和专业大赛获奖25项。

7结束语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说明了改革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面向网络融合、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和管理融合的未来,网络工程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技术、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以工程教育为指导,注重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过程监控和评估反馈,并及时改进完善;通过实践课程改革和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梅娟,“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96):132-133,136.

[2]俞定国,“四层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4,24:133-135.

[3]翁国庆,“新工科”背景下PLC课程虚实结合多层次实践平台构建[J].高教学刊,2021,7(23):11-13,18.

[4]李曉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人民论坛网,2018-12-20,http://www.rmlt.com.cn/2018/1220/535684.shtml.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融媒体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jg20180228)。

作者简介:俞承杭,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安全。

猜你喜欢
网络工程新工科融媒体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VR技术在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应用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