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政法”背景下的高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专业建设探索

2021-12-12 23:30胡晓凤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胡晓凤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作为为教育部2019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我院作为首批入选政法背景的职业院校,如何在基于政法背景的情况下,建设有政法特色的“智慧政法”高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专业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意味着增设了一个专业方向,它涉及到一个包括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特色建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一系列的全方位建设。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智慧政法;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A

1 加强加快建设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意义

1.1 加强加快建设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导向、服务导向、市场需求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和培训的宗旨。作为一所立足于首都北京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必须要依托并服务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服务首都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培养适应首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领域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的采集处理、云计算与虚拟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的人工智能运维部署、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支持与运营推广、大数据处理分析与统计的职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大数据运维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支持与运营推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 加强加快建设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是首都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在当代,人工智能的大发展是不可阻挡大趋势。我们必须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全力促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技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企业是主体,安全是前提,创新是核心驱动,法治则是根本保障。唯有将人工智能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可控性。

北京政法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开展了一定探索,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全面嵌入北京市法院的庭审系统,语音识别已经替代人工庭审速录工作,由此带来对掌握既懂法律,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围绕智慧政法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

1.3 加强加快建设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

学校一直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内涵质量,积极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为使专业发展更注重内涵、有自己的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人工智能专业老师在认真分析北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政府、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作为一所应用型院校,有必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又具备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大数据运维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技術支持与运营推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新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

2 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与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工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区域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确定工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场化项目为引擎推动学生能力成长流线。下列是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办法:

(1)、精准的专业定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以服务京津冀地区政法服务产业发展,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人才需求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符合OBE专业建设逻辑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在制定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团队,结合企业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到精准的专业定位。

(2)、工场化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性教学,试行工场化项目教学法,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引入到整个教学周期,将基础理论教学和行业实践案例紧紧结合,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想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以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工场化项目课程

开发工场化的项目课程教材和资源库,以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充分体现项目式的教学案例、情景化的知识点等特点。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优化教材和课程结构,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行业实践教育的特点。

2.2 强化具有政法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教育部2019年新增专业,我院为首批入选高职院校,同时也是北京市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本专业顺应首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产业布局,面向首都政法服务领域和大数据领域,培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云计算与虚拟化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产业领域中从事人工智能产品运维部署、应用开发、产品技术支持及运营推广以及大数据运维部署、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3 探索人工智能服务政法行业类岗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真实、完整的人工智能平台,将企业行业先进的技术引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能力、应用分析能力、运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四大核心目标,培养能够服务于人工智能行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拥有技能、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和高素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岗位工程师。

2.4 创新工场化课程模式,重构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才,需要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注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的交叉融合,通过与前沿人工智能领域公司、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构建“教–研–用”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多方合作优势,共同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社会的智能需求和学科特色,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理论学习、实验实训、创新实践为基础,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完善优化机制。

3 基于“智慧政法”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究的重点、难点

3.1 探索人工智能服务政法行业类岗位

通过人才市场调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政法行业用人单位较为看重对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岗位技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还需建立和增强用人单位与学院教师之间交流的长效学習机制,双方互惠互利,加强校企之间的持续共赢合作。

3.2 高职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实验实训及竞赛难点

(1)适合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市场上很少,需要教师联合企业调研,开发“教–研–用”工场化模式教材。

(2)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新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还比较薄弱,人工智能实训室急需建立和完善。

(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高职技能大赛,教学团队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通过技能大赛的经验,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会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赛教融合,提升教学水平。

4 结束语

传统的专业建设方案在教学管理时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学院的服务水平有限,导致专业建设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基于“智慧政法”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高了政法类学院的应用意识,明确了教学目标,重视教师的专业建设。学院在定位人工智能专业的方向时,要保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保障人工智能专业在学院可持续发展。

课题名称:智慧网络安全专业群“1+X”书证融通的研究与实施 ,项目编号JGYB2020120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