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1-12-12 23:30木合甫力·木塔力甫张强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人才培养体系

木合甫力·木塔力甫 张强

摘要:目前,我国各类高校没有一所高校声称有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和制度。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初期没有形成专项人才培养制度,到现在凸显出来的高校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与学生人才培养制度缺乏问题,无疑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制度的不完善。高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由此显示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民族团结;人才培养;体系;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的民族问题就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与之相应,我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的特征。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1]以及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中,都多次提到“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问题。这个要求直接切中多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多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标准和机制。高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由此显示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高校有责任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来抓,并且势在必行。现在就结合高校内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缺乏学校自身与学生的认知统一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统计:81%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十分重要,13%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重要,7%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不重要,93%的同学认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由此可知,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认同度很高,但是通过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94.5%学生不能够经常参加民族团结教育,70%的学生偶尔参加民族团结教育。[2]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某些高校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知不高,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缺乏学校自身与学生的认知统一。

(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普遍缺乏创新的引导性

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上,高校的方式很丰富。例如举办民族团结讲座进行理论宣讲;制定民族团结月举办各类校内“文、舞”活动;举办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等;在目前大数据社会的背景之下,略显缺乏创新性,同时也因为近些年出现为了完成任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现象,使得上述的民族团结活动以及措施缺乏或者间接性的失去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引导性。

(三)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体系和制度的不完善

在目前,我国各类高校没有一所高校声称有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和制度。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初期没有形成专项人才培养制度,到现在凸显出来的高校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与学生人才培养制度缺乏问题,无疑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制度的不完善。再从教学来看,部分高校仍然没有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公共课与专业课,更没有与课程相匹配的专业教材。更例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体系和制度,考核和监督以及组织和执行的缺乏,都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

二、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必要性

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与稳定双重任务,这就需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这一种与维稳文化并重共进的建设理论。国务院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中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3]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要注重交心,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树立榜样典范。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以各类民族团结故事的主人公为榜样。

由此可见,必须在高校建立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以保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持续开展的工作状态。

三、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策略

鉴于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必要性,需要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注重平时,突出“五个认同”教育

2015 年8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動,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

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开展过程中,必须突出“五个认同”教育。

(二)注重交心,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树立榜样典范

2015 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5]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要注重交心,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树立榜样典范。

(三)注重丰富创新实践载体和方式,拓展外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因此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必须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融入人心。[6]要做到“三进”和“三融”,必须改变过去在教材建设上把民族团结教育和政策法规课程化、教材化,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漫灌”和“滴灌”的做法,而应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喜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四)注重制度建设,多方参与,通力协作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要获得持久影响力,仅靠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也是不充分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由分管校领导负责、相关学院和组织通力合作、民族团结教育一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落实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制度,形成学校、院系、群团、教师、社团、班级的“六级一线”教育管理体系。同时,坚持润物细无声,让“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潜移默化到各民族师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五)注重加强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教育

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石。因此,我们把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国家的历史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封建王朝给各民族关系留下的历史遗产,取其糟粕,在全社会树立起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态度观察和看待历史现象的基本观念。

四、结语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已经从建立进入待完善的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高校各族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如石榴籽一般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创新引导方式与载体,切实增强各民族师生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观念、观点的能力。由此,完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

[2]李敏.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2019

[3]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

[4]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8月24日.

[5]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9月30日.

[6]關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2015年8月17日.

作者简介:

木合甫力·木塔力甫(1991—)男(维吾尔族),新疆克拉玛依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强(1981-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GCD1909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思政研究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人才培养体系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