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地区的“甜蜜”坚守
——记2020年度“风鹏行动·种业功臣”白晨

2021-12-13 10:44
中国农业会计 2021年7期
关键词:杂交种甜菜含糖

王 璐

1959年出生于呼和浩特的白晨,从小在肥沃的土默川上摸爬滚打,他对这片黑土地有着的深情眷恋。1983年,白晨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进入自治区农科院后,从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科研工作单调、孤寂,农业科研工作更是面对黄土背朝天,耐不住寂寞的人很难想象年复一年地呆下去。然而,白晨却以实际行动,宁是在一条战线或者说一个领域执着研究坚守了30多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甜菜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育成甜菜新品种14个并推广应用,构建了甜菜学科和团队紧跟国内外前沿,推动了我国甜菜制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瞄准产业重大需求,构建甜菜学科团队,白晨在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升级上,提前研判和把握调整研究方向,研发并解决了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

针对本世纪初我国老产区甜菜比较效益低等产业整体萎缩的现状,白晨坚持倡导和推进甜菜产区向冷凉区域转移,研发了支撑转移所需技术,使我国特别是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实现重新振兴,甜菜制糖成为了冷凉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也为冷凉地区调整种植结构找到了良好的替代作物。

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白晨积极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三轮甜菜品种更新换代。他主持育成的甜菜多胚雄性不育杂交种“中甜——内甜201”等,成为华北甜菜产区的主栽品种。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甜菜生产中使用的都是系选常规品种,单产和含糖量较低,单产长期徘徊在25.5吨/公顷、含糖率15%左右。针对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于1993年育成了单产39.5吨/公顷、含糖率18.16%的多胚雄性不育杂交种“内甜201”,成为华北甜菜产区的主栽品种。

1994年首次育成并审定我国第一个饲料甜菜新品种“内饲五号”,其单产平均达6吨以上,且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仅为1.6%(国外同类品种为18%),抗根腐病性明显优于国外同类品种,解决了农牧交错区没有适合种植的饲料甜菜品种,成为我国农牧交错区饲用甜菜的主栽品种,填补了国内饲料甜菜品种空白。

本世纪初,农业劳动力短缺急需推进甜菜生产机械化,而机械精量播种和高产纸筒育苗技术等又迫切需要遗传单胚抗丛根病杂交种(即将一个种球上多个胚改良为单胚)。白晨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国内首次将单胚、抗丛根病性和雄性不育性状整合在一起,选育出N9849等三对遗传单胚抗丛根病雄性不育系,于2006年先后育成“内甜单1”等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胚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内甜单1”新品种含糖率17.24%、单产62.16吨/公顷,与国外同类品种比含糖率高约2度、抗丛根病性明显优于国外同类品种;“内甜2963”杂交种含糖率17.10%,单产78吨/公顷、较CK增产26.23%,丛根病病情指数仅为0.163,优于国外同类品种。这一技术革新,为推进机械化作业和缓解我国单胚抗丛根病品种依靠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甜菜种质资源系统性研究不足、甜菜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不清、育种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手段落后等问题,白晨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甜菜分子标记选择、基因组选择及基因组编辑、转基因育种等研究。利用SSR、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对主要种质资源进行甜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类群划分;研发建立了甜菜雄性不育系分子选育技术、甜菜二年生叶芽和花絮组培扩繁技术、农杆菌介导甜菜无菌苗叶柄转基因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开展了甜菜自交系全基因组测序及300多份甜菜资源材料的GWAS分析,设计了我国目前第一款5K甜菜育种“芯片”,构建了可改变甜菜基因组编辑载体用于创制甜菜单倍体诱导系,促进了甜菜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

近年来,白晨与他的团队积极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甜菜育种中应用,在甜菜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甜菜产业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杂交种甜菜含糖
含糖饮料和果汁或都增加患癌率
甜菜种植与成本收益调查分析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酸奶含糖太多怎么办?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当食物成为艺术创作的燃料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甜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