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发展与挑战

2021-12-13 07:38海风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海派篆刻书法家

海风

翻开海派书法史,作为1961年便成立的書法组织,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已经走过了60年,有过许多首开风气的举措,引领和推动了当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不断开拓着工作新格局。本文中几任驻会主持书协工作的秘书长回忆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的缘起、发展以及挑战,点滴记忆无法全面呈现60年来的兴起与繁荣,却也希望能见微知著,一定程度上串联起历史延承以及一代代海上书法家们的思考与探索。

缘起

1957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美术组召开书法座谈会,书法家沈尹默、王福庵等二十多人参加会议,画家丰子恺主持。会上一致认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主张成立书法家学会,举办展览”,上海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缘起可以追溯至此。

1959年,沈尹默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在会议期间设宴招待了几位老人。席间,沈尹默对陈毅说:“陈老总,新中国成立了这么多年,国际威望越来越高。你对围棋很重视,已有了组织,但对书法为什么不抓一抓呀?日本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我们再不抓紧,今后怎么与人家交流?”宴会后,陈毅同志仔细地听取了沈尹默的意见和设想。沈尹默回沪后,很快就收到陈毅同志托上海市人民政府转来的信,说已向毛主席汇报了沈尹默的意见,中央同意在上海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

众望所归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下简称书刻会)于1961年4月8日在上海博物馆正式成立,71人出席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简章和选举市委员15人。会后举行第一次委员会议,出席委员13人,推选沈尹默任主任委员,郭绍虞、王个簃、潘伯鹰任副主任委员。

随着书刻会成立,展览、教育、讲座、对外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陆续举办了书法篆刻展览会、扇面展、秋季书刻展等。1961年10月,书刻会和上海青年宫联合主办了上海青年业余书法学习班,当年12月书刻会出版新字帖五本。1962年7月,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市分会和书刻会主办的日本书法展览会开幕,展出了日本著名书法家的六十幅作品;当年秋,书刻会和上海青年宫联合举办书法篆刻学习班,方去疾、叶潞渊、钱君匋、单孝天、高式熊等曾教授篆刻;7月,书刻会、上海青年宫、上海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中小学教师书法讲座,气氛热烈。

发展

20世纪60年代特殊时期,书刻会停止办公,办公室人员全部并入上海中国画院。书法家张森记得,1973年时他被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组,从事书法专业创作和研究工作。“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原址在永嘉路189号,特殊年代并入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组,其实是两块牌子一个班子,书法组对外还是以书刻会的抬头开展活动。庄久达先生是书法组领导,书刻会于1979年5月恢复活动,陆续开展上海市中小学书法展,同时组织上海市少年宫、青年宫、文化宫等书法学习班。”

1981年因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就与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组脱钩,更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作为前者延续,还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推选出宋日昌为主席的主席团,推举郭绍虞任名誉主席。协会的日常工作由副主席王个簃、谢稚柳、方去疾主持。当时,永嘉路会址已被移作他用,协会办公室迁往巨鹿路675号原上海文联所在地办公。张森回忆:“因改选后秘书长未定,我暂借至上海分会主持工作。1985年上海市文联宣布我为书协秘书长。直到1989年改选前,我一直主持书协日常工作,如举办学术讲座、发展新会员、组织对外交流等。”

上海著名书法家为数众多,享誉甚高。“为了保存他们的艺术风格,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料,协会经多方努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从1988年10月开始摄制《书坛耆宿》,共摄录了七十岁以上的十二位著名书家。”张森说道,“当时协会经费有限,我向市委宣传部申请五千元专款,用来收藏著名老书家的作品,有刘海粟、顾廷龙、王蘧常、谢稚柳、李天马、翁闿运、胡问遂等等,丰富了协会的艺术品收藏。”

有相当一段时间,书协一直面临着经费拮据的难题。书法家王伟平回忆:“有一次谢稚柳先生问我,你现在工作有什么困难?我说,钱,经费。一个星期以后,他打电话叫我去一次,给了我五万块钱。他说我卖了四张画给深圳一家画廊:他自己一张,陈佩秋一张,程十发一张,刘旦宅一张。这四张画五万块钱,现在大概500万也未必买得到。当时就是这样,用卖画的钱给书协做经费,亦可见谢老对协会的支持。”1989年4月8日,书协上海分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上海文艺会堂召开,大会通过了修改的会章,并更名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主席为谢稚柳,宋日昌当选为名誉主席。王伟平担任上海书协秘书长。

王伟平印象中,那段时间书协与日本交流比较频繁。“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看起来他们很骄傲,但是他们从内心里面是佩服中国书法的,尤其是上海老一代书法家,包括沈尹默、谢稚柳、唐云、顾廷龙等,这一代他们都是很崇拜的。他们很希望请那些老艺术家去日本跟他们交流,他们负责所有的费用。后来谢老不去了,我去过好几次,也去讲过学。日本的书法有一个比我们走在前面,就是少字书的书法,比如单一个字的,我们当时是很少的。”

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上海书坛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乃至质疑。书法家戴小京还清楚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书协与《书法研究》一起在上海文艺会堂举办了海派书法的学术研讨会,中日双方代表皆有参加。“这次会议是上海书协第三任主席谢稚柳先生提议的,当时全国对上海书坛的状况诟病不断,所以会议主要就上海书坛的情况与发展进行了讨论。谢老对我说:‘面对问题,反击没有意义,我们要正面阐述。我有幸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那时戴小京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担任编辑,两家单位因缘汇集,共同举办了诸多研讨会与活动。

开拓

1998年9月22日,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大厅举行。随后召开上海书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周慧珺为主席。书法家沃兴华回忆自己是1998年11月由文联任命代秘书长工作的,做了三年。“这三年时间,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走到最高潮的阶段,自由开放,还有市场经济对艺术的影响还不深,不仅是书法界,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所以做起工作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做事情都是一呼百应。”

当时书协召开了好几次座谈会,部分书协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就上海书法的现状、上海书法的定位、上海书协的组织形式、如何振兴上海书法、如何提高上海的书法教育质量、如何奖掖新人等许多会员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999年1月,沃兴华在《上海书协通讯报》发表文章《对书协职能和工作的一点认识》,谈到书协的职能及工作范围:艺术职能、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工作主要有:创作、理论、教育、展览和宣传。“这五项工作组成一个互为因果的环。其中最重要的是创作,而最具活力、最能带动这个环运转起来的是展览,以展览激发创作欲望,带动创作研讨会活动的展开,以展览发现理论研讨的课题,并且通过展览,进行舆论宣传,造成风气,进而把作品推向市场。”

1999年10月1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十大文艺活动之一的“99上海市书法篆刻系列大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在当时来说,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书法篆刻展览,”沃兴华回忆,“系列展共分上海近现代书法名家展、上海市书法展、上海市篆刻展、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夕阳红·上海市老年书法家展五项展事,全部展品达672件,是上海书法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检阅和未来的展望。筹备期间,还举办了多次书法、篆刻的创作辅导,为青少年作者办了两个月的暑期讲学班。”

2001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联和上海书协共同主办了“新世纪上海市书法篆刻展”,包括八项展事:上海书协会员书法作品展、上海书法新人作品展、上海市篆刻作品展、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展、上海市书法小品展、历代书法篆刻名作临摹展、古代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和上海国际书法邀请展。“上海美术馆新馆三层展厅展出808件作品。为展览制作了两人高的签名板,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写满了名字。当时因病多年不参加书法篆刻活动的方去疾先生也来到现场。”沃兴华说道,“国运盛才有书法盛,‘新世纪上海市书法篆刻展是上海市书法篆刻新世纪的进军,也反映了上海在新世纪的进军。”

另一场用“盛况空前”来形容的展览是2007年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海派书法晋京展”,展览展出了包括吴昌硕、康有为、沈尹默等海派书法代表人物及当代海上书法篆刻家力作在内的精品290件,此展旨在继承海派书法的优良传统,展示海派书法的当代形态,推动海派书法在新时代的振兴和发展。这是上海市書法家协会成立44年来,第一次组织上海书家集体在首都亮相。

“周慧珺先生担任主席之后,便集合上海书协主席团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宏观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概括说,就是挖、抬、推、拉。一是挖,要充分挖掘上海历史中的优秀书法遗产。2007年,上海书协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将海派已故书法名家、上海书协优秀会员以及《海派代表书法家作品集》10卷本大书集体亮相北京;二是抬,我们要对在世的老艺术家做好宣传介绍以及请他们作传授工作,对现有的口述资料以及视频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三是推,我们要将中青年书法家推到书坛一线,给年轻人更大的成长空间;四是拉,我们要从普通群众中发掘书法的好苗子,经过考察培养,让他们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戴小京回忆道。2001年底,他从上海书画出版社调入了上海书协担任秘书长。他表示,自己主要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利用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举办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上海提名展”;每年举办一次与兄弟省市的书法交流会;每两至三年搞一届学术研讨会等等,以此来推动上海书法队伍建设。

挑战

笔墨随当代,新时代书协工作必须因时而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国书法乃至文化艺术中心,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60年代至80年代。然而,此后十余年间,上海书法一度出现了滑坡,上海的书法实力已经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书法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重振上海书法的雄风成为历届书协领导的强烈呼声,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如影随形地萦绕在上海书协身上。如何振兴?下大力气发展书法教育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面对不同层次的书法人才需求,自2005年开始,上海书协作了各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开辟了一条办学新路径。十余年来,上海书协办学初步构建了创新的系统化书法教育模式,包括高等学历教育系列(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研究生教育、专升本)和书法考级;非学历成人教育系列、中小学师资培训系列,书协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书法高端人才培养。通过这些平台,培养了一批学历高、理论系统、素养全面的优秀的书法人才。

要培养书法骨干队伍,除了教育,还需要书法组织。2010年,上海书协换届选举,周志高任上海书协第六届主席。此届书协着力组织工作,活跃上海书坛,开展国际传播。首先,要保证每个区县都有书协。当时上海还有一些区县还没有成立书协,周志高主席带领书协班子开始一个个找相关领导落实,在上海的所有区县建立起了书协。其次,将上海书协的各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工作委员会,包括真、草、篆、隶、行专业委员会,理论委员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妇女委员会,老年委员会等,在原有的委员会基础上都完善了起来。第三,将跨界的书法联谊会,包括企业家书法联谊会、机关干部书法协会等都组织了起来。这样上海就有了30多个书法组织,书协承诺每个组织如果一年办两次以上大活动就奖励;要是两年没有一次活动,就换掉。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上海的书法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2011年11月3日第十届“国展”在上海举行,此次大展两位上海获奖者都是年轻的“新上海人”,体现了上海书法界后继有人,也体现了上海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2013年10月“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是一场国际性的书法活动,总共举办了25场各种各样的活动,辐射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海派书法全球行”系列组织了海派书法走进日本、美国、意大利、俄罗斯、东南亚诸国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不过,书法艺术在全国不断发展普及的过程中,一些争名夺利、妒贤嫉能的不正之风不时出现,屡被诟病。2018年11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丁申阳当选为主席。当月,刚成功换届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领风气之先,推出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自律公约》,开宗明义要求“坚持服务时代,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公约还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淡泊名利,个人不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书法作品展销活动。坚持高雅,抵制媚俗,远离江湖气、铜臭味,不为低俗书法活动站台。”“坚持德艺双馨,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提升艺术境界,弘扬海派文化,继续引领上海书坛发展。”自律公约的出台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飞速发展,上海市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此,上海书协及时创新工作模式,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善助概括了四个方面:一、发挥社会效益,不当市场的奴隶,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画像。包括出台自律公约、推动行风建设,组织书法家用实际行动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二、提升艺术能级,延伸服务手臂,满足人民学习书法需求。包括“送”,开展送春联、送福字的文艺志愿活动,开展“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主编《上海中小学书法教材》52本等;“导”,展览安排知名书法家、书协主席团现场点评,让观众看懂“门道”;“评”,面向社會大众开展书法篆刻等级考试,组织专业力量对大众学习书法的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估。三、注重跨界融合,打造创新品牌。2017年春节开始,上海书协探索书法艺术生活化的新形式,在全国首创“上海春联大会”,使传统的送春联、写福字春节民俗得到了仪式感的升级,体现了中华传统节庆的时代内涵。此外还在传统书法艺术的静态美基础上,探索与科技、文旅的跨界融合。四、插上互联网科技翅膀,讲好中国故事,扩大协会服务传播半径。上海书协通过书协通讯、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建立融合传播矩阵,用高科技、新手段、新空间呈现书法艺术的魅力,推动书法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书法原本是文人日常书写的手段,随着其实用功能的弱化,书法逐渐成了纯粹的艺术品。为了让书法的实用价值得到回归,书法更多地融入市民生活,在市文联的倡导、书协的积极推动下,2017“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在海派艺术中心举行,刘小晴、戴小京、黄仲达、杨耀扬等上海书坛的小楷名家现场书写结婚纪念证书,上海书协首席顾问韩天衡专门为仪式治印《百年好合》,现场盖印赠送新人。活动环节之一的“诵读吟咏”,展示了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就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赵丽宏所作的《七夕赋》进行的书法创作,由著名主播、侧耳创始人印海蓉现场配乐朗诵,完美展现了书法与姊妹艺术跨界融合的魅力。2019年国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协特别在上海户外地标媒体——浦东陆家嘴“外滩之窗”进行了“祖国万岁”大型书法灯光秀,以“祖国万岁”为书写内容,以天地为展厅,在高142米、宽42米的“卷轴”上,以灯光技术还原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的创作节奏,探索出了都市书法艺术呈现的新空间。

“任何一项文化活动,其意义都在于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并使其渗入大众的观念里。这要求文化工作者、组织者不能故步自封、落于窠臼,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中增强活动的文化传播力,放大其文化意义,使传统艺术在今天真正开启新价值、新风尚。”潘善助说道。近年来,上海书协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不断助推出精品、出人才,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潘善助认为高校学历教育是储能的基地,本科教学是当下上海书法文化建设的牛鼻子。近年来外省市书法高校教育快速发展,但上海在此领域的发展却是滞后的。2021年3月上海师范大学书法学本科专业设立,这是上海首个书法学本科专业,成功填补了地域学科专业的空白,但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还需要更多高校参与,使大学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实现有机衔接。站在60年的时间轴上,如何传承弘扬历史经验,如何踏着时代的节拍继续前行,是上海书协正深入思考并不断实践着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海派篆刻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小小书法家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