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研究

2021-12-13 13:39史珊
艺术评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供给侧人才培养

史珊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研究角度出发,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必要性、供需现状描述和原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快速与需求侧要求相适应的人才。

关键词:供给侧  音乐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78-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音乐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研究,项目编号:2019YK00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增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源头和供给基地,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基地,更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论从社会角度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要实现供需两侧的健康、平稳、持续发展,取决于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从供需理论视角出发,加大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需求侧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全面和系统的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等综合能力,具备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团体,从事音乐教育教学、音乐研究工作的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音乐艺术传统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当前更加需求技艺精湛的音乐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音乐教育专业与此相适应的供给却不足。

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需求侧对供给侧的质量要求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提醒培养单位必须转变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突破培养“只会读书、不能实践”毕业生的弊端。加大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通识教育、艺术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最终搭建起国家和社会输送音乐教育人才的通道,也使“寒窗苦读”的学生们学有所用,实现心中理想。

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现状分析

需求侧是与供给侧相对应的一个方面,供给侧即供给方,涉及供给方各个方面,需求侧涉及需求方各个方面。

(一)需求侧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质量要求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需求侧单位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团体。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播使者,应该具有良好音乐教学技能和开拓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综合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需求侧单位往往希望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课外辅导工作,保证音乐艺术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但是供给侧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教学中实现吹拉弹唱各种乐器信手拈来,通晓声乐、器乐或者舞蹈的音乐毕业生人数并不多,大部分只能了解一到两个专业,全能型的音乐毕业生少之又少。

其次,社会团体对毕业生的要求。这类需求侧的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毕业生具备更多的专业能力,独唱、独奏、独舞及合唱指挥等等,做到来之能唱、来之能弹、来之能舞、来之能挥。特别是在社会单位的文娱活动开展中,要求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文娱工作,并起到骨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开展文娱活动中的各项工作。但是从现实工作来看,社会单位接收的音乐专业类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音乐毕业生歌唱、演奏以及舞蹈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乏组织能力,无法胜任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排练工作。部分毕业生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但是工作缺乏创新,照本宣科现象明显,无法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等进行音乐创作工作。需求侧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单向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弱,抗挫能力、责任心、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说明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在综合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供给侧方面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方面的强化。

(二)供给侧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工作开展有待提升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育中小组授课或者一对一授课的内容比较多,部分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容易形成散漫的学习习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音乐技能和音乐文化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学习音乐艺术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功利性特点,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从事各种有偿演出或者家教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勤工俭学,促进学生艺术实践的开展,但是也容易使学生在商演的过程中出现思想偏差,过于追求社会商业艺术活动,将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商业工具,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些品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思想品德组成内容,即使具有再高的专业技能,如果德行缺失也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2.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统招中对文化课的要求比较低,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不高。但是接受音乐专业训练的学生人数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是从高中开始才接触系统的音乐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在这方面具有天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艺术方面的文化课分数比较低,可以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这种特定的高考应试环境使音乐专业学生在音乐技能的学习方面过于片面,不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我国部分学校在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存在重技能、轻理论,重技巧、轻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倾向,导致学生在音乐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不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不合理,单项专业技能比较强,但是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不足。

3.教师教学观念有待完善

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单项发展,通过一技之长优势走遍天下的理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如果这种教学模式在主课划分比较精细的音乐类院校教学中应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综合院校音乐教学中仍然采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会导致教学出现偏差。而且这些片面的音乐教学理念会随着毕业生毕业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后,无法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变,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渗透给学生们,导致下一代音乐教育也难以实现全面发展。

4.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

近些年,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专业设置条件相对宽松,在纷纷扩招的同时又盲目追求专业门类齐全,导致人才供给侧与用人单位需求侧不匹配,甚至出现脱节的问题。一边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用人单位打着灯笼一才难求。

很多艺术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自身定位不清晰,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概念不清晰,仍然满足于旧式的“大锅饭”培养模式;还有甚者就是盲目扩招,“流水线”似的批量培养,课程设置与需求侧脱节,致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供需结构性矛盾表现

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要求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都要迈上新的台阶,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国际视野,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而随着艺术院校的逐年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保障原有的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新需求,自然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位,由此供需结构矛盾明显。

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问题形成原因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音乐专业教育体制的修订,人才培养工作能够符合需求侧的要求。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包括通识、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比较合理,但是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来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部分选修课程比较小众化,选择的学生比较少,甚至达不到开课标准,导致部分学生具有学习欲望但无法达到学习效果。或者部分选修课程从学分以及课程名称和简介方面来看能够吸引学生,但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缺少课程设置长远规划,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凸显。此外,音乐教育专业相关高校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势必会加剧教师教学负担,在生师比不合理的情况下,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为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教学大纲方面仍有待完善,课程设置需与时俱进。

(二)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受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招聘和选拔中倾向于九大音乐学院,而这种招聘趋势会导致导向上的错误,使得在校师生对音乐教育产生认知偏差,认为在教学中只要主攻某个专业的主课即可。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关联性专业的教学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意识薄弱,没有很好地处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关系的问题。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音乐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舞蹈功底弱,合唱指挥能力不强,甚至声乐技巧都无法保障。

四、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就是实践教学和实践课程。在“四个回归”的基本遵循和“以本为本”的时代命题指引下,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三级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完成育人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机制是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的核心内容。

教师是供给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提升音乐专业教育水平,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中师德教育是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使教师进一步意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使命和责任,通过真实的案例对教师进行感化,激发教师们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其次,在师资分配中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分配到其非擅长的课程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考评机制,倒逼教师们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进入到音乐专业学习后,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主课方向安排入学以及每学期末的考试,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开展阶梯性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其他科目的选修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之后,还能够做到一专多能。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选修课程也需要适当增加,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此外,教学中适当增加理论教学内容,明确理论是行动的指导,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用人单位对音乐教育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更趋于严苛,所以旧有的重教学、轻实践、重专业、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了人才质量的培养。

最后,还可以通过五项技能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踐技能,贯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比赛的导向作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从比赛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音乐和舞蹈两个类别,参赛人员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其他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学生个人意愿选择是否报名参赛。在比赛内容的设置中,可以结合音乐学和舞蹈编导学进行分类,并结合不同类型给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荣华.供给侧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11).

[2]陈二厚,齐中熙,韩洁.中国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3]赵晓明.音乐艺术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08).

[4]“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新考题[N].天津日报,2019-11-20.

[5]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编著.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供给侧人才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