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传播业态下党史报道的创新表达

2021-12-13 14:12李逢春
传媒 2021年22期

李逢春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大主题宣传创新和探索,既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又是一场重大考验和挑战。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封面新闻充分运用智媒体发展优势,提前一年启动“党史百年百篇”大型主题报道。本文从关键词引领时代主题、网络热词讲活严肃党史、视频新技术突出年轻化传播、史料权威性“底线要求”、紧扣热点制造专题高潮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故事切口、技术赋能、互动传播、年轻语态等角度的创新党史报道表达方式,为扩大建党百年报道传播版图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媒体 视频新技术 创新表达 封面新闻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封面新闻提前谋划,于2020年7月1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启动“党史百年百篇”大型主题报道,并上线“建党百年”频道。截至2021年9月底,已完成82组融媒报道。针对百年党史这种政治性高、海量史料的重大节点主题报道,封面新闻从“真实、普及、互動、丰富、年轻态、故事”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一、以关键词引领时代主题

封面新闻从2020年启动“党史百年百篇”大型报道起始,组织记者在前期展开历时2个月的寻访、梳理和研究,确定总体思路,即发挥主流媒体的强项和优势去驾驭此题材。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化呈现能力和鲜活灵动文风,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有传播分发和精准推送的渠道优势。

1.用关键词浓缩小切口。推出“关键词”引领法,这些关键词总体按时间轴梳理划分,建党百年经历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约100个党史关键词为核心确定每一篇的具体主题,以此去搜集史料或确定受访对象,最终形成关键词文图报道和视频创意产品。

2.小切口力求“越小越精”。每篇选题要求主创人员用小切口,以“路”为例,百年党史有太多的“路”,既有长征之路、抗战之路、转折之路等抽象的路,也有知名度高的具象道路。最终,“路”讲述的是东交民巷,因为这条1500多米的巷子记录着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融媒报道《揭秘解放军北平入城式:毛泽东为何指示必须经过东交民巷?》回顾道:自始至终有一个人从未忘记这个“疮疤”,他就是毛主席。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他命令解放军入城时的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不仅要走出气势,还要走出军威,洗刷半个世纪以来的耻辱”。该报道综合诸多史料,讲述了背后的诸多鲜为人知历史细节;以“河”为例,党史中仅长征有关的河就多达几十条,封面新闻呈现点位是“赤水河边的一碗腊肉”,以河为背景,以河为轴回顾微小的历史细节瞬间。《赤水河畔年夜饭:唯一那碗腊肉 毛泽东把它给了谁?》讲述了85年前除夕夜中央红军到达赤水河畔,在四川叙永县石厢子村庄驻扎。警卫员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碗腊肉,准备让毛主席补补,也算是过年。但是这碗珍贵的腊肉毛主席没有自己吃,而是给了受伤小战士。党史报道通过小细节,反映峥嵘岁月中毛主席对战士的浓浓感情。

二、用“网络热词”讲好严肃党史

当代年轻人是网络一代、手机终端一代,这是让年轻一代感悟党史、汲取经验、传承党的革命精神面临的客观环境,无论是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亦或接受讯息的多元化,都较父辈是迭代式的变化。党史偏严肃、政治性强,沿用传统的表达方式将难以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消化,不消化则“感悟党史”无从谈起,这是“党史百年百篇”专题策划时封面新闻一直在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

纵观党史百年发现,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善用当时最流行的语句去发动群众、宣传真理。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说话简练、幽默、平实,不讲大话套话,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此,党史传播也需与时俱进,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大胆嫁接当下的“网络热词”。实践表明,这不但不会影响党史的严肃性,反而让党史增添“活泼因子”,吸引年轻受众。

以专题中关键词“延安精神”“船”融媒报道为例,前者选取1938年《西行漫记》掀起热潮的时间点,史料表明是1938年年5月至8月由川入陕到达延安追寻革命真理的青年知识分子达2200余人。封面新闻把青年知识分子到延安这一举动称为“打卡”——《2200多青年才俊选择这条路 北上“打卡”宝塔山》;后者拟为《嘉兴红船:“90后”和“00后”的梦想启航》,从传播效果看,采用流行的网络热词拉近了年轻受众的心理距离,网民乐意点击、阅读,提升了点击和到达率。

三、用视频新技术突出年轻化传播

可视化是移动端传播最重要的形态,“党史百年百篇”专题推进过程中,封面新闻对应用智媒云技术和严肃类党史课题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索。

1.微视频融媒创新表达。主创人员运用VR、AR、AI、H5、听封剧场、互动视频等各类产品形态,以“关键词”稿件文本为基础创作微视频,搜集相关的史料老照片、珍贵历史视频,虚实结合,开辟年轻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网络注意力、关注度效果。以《微视频丨红船1921》为例,该微视频产品共158秒长,以“1921年7月30日夜”字幕和悬月结合的画面开头,类似于电影开头,穿插影视剧镜头、电视采访画面、人物老照片、油画,及封面新闻视频团队所制的创意元素,形成完整历史事件介绍的闭环,实现了比纯文字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传播力。2020年7月1日开篇报道,该视频仅封面新闻APP上即吸引超过5万点击播放,平台矩阵点击播放量超过百万次;《微视频|南昌起义前,周恩来为啥拍桌子?》则完全由封面新闻视觉创意人员绘制动画全新表达,新颖的视频画面配以全新的叙述风格,让传播率倍增。

2.创意海报方便手机传播。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小屏”已是“主阵地”。封面新闻几年前在业内较早组建专门的视觉创意部门,吸纳“艺术设计+采编”复合人才主攻小屏幕,其中重点产品之一即为新闻海报。“党史百年百篇”专题中,封面新闻高频使用新闻创意海报等一系列视觉创意工具,力求每一组报道覆盖更多的年轻受众。“小屏”劣势在于:需要“打开APP—点击主题—点击分栏—下拉”等多步骤方能抵达专题中的具体某篇稿件。在APP较多受众未下载或者不愿下载情况下,探索如何“一键到达”时,新闻海报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它解决了移动端新闻产品的精准推送问题。据笔者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封面新闻“党史百年百篇”专题推出海报超过90幅,海报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紧扣每个核心主题和关键词。一方面,新闻海报本身依托较高艺术创作水准,体现报道主题同时也展示品牌口碑;另一方面,通过海报二维码入口链接,方便一键点击进入新闻便于微信等社交平台转发,实现新闻产品传播路径最简化、传播效能最大化。

四、紧扣热点制造专题高潮

从时间轴上看,“党史百年百篇”专题在推进中不是平铺直叙、直线运行,而是依托热点呈现“峰谷曲线”。通过研读党史,选取百年中重要节点、标志性事件或关键性历史时期,紧扣热点制造特定时间段的高潮点,时效性、故事性融为一体,实现传播效果倍增。

2020年7月1日是建党百年倒计时一周年,封面新闻在这一天重磅推出专题并上线频道,相关文字报道、融媒产品等矩阵式推出,掀起第一波热度;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网掀起缅怀英雄的热潮。封面新闻提前谋划,适时推出分专题“最可爱的人”特别报道。通过寻访在川健在老英雄,听“最可爱的人”讲述可歌可泣的历史,连续集中推出12篇专访报道和创意视频产品。其中,《不让敌人过圣诞!战士涂伯毅:遭汽油弹毁容,周总理叮嘱保重身体》重访了川籍老英雄涂伯毅。习近平主席在收到涂伯毅代表全体伤残军人来信之后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勉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本色,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该组紧扣热点的报道推出后被众多主流网站转载,英雄故事让人感动,网民反应热烈,报道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八一建军节时,封面新闻一次性推出《枪与旗:秋收起义时 毛泽东的队伍为什么“独树两帜”?》《枪与火之歌: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因何怒拍桌子?》《从“镰刀斧头”到“八一军旗” 细数人民军队的军旗演变》等三组融媒报道,紧扣建军节热点营造了又一小高潮。

五、注重史料權威性是“底线要求”

“党史百年百篇”专题报道必须坚守“底线”,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更不允许添油加料、随意发挥、捏造想象,年轻化表达不代表对权威党史的轻佻态度。在推进实践过程中发现,本专题意义重大,既涉及小切口年轻化新语境表达和党史严肃性间的平衡把握,也涉及年轻采编团队党史认识水平问题。为此,封面新闻从2020年初策划该专题时,邀请党史研究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审核把关。组织采访报道展开后,编采人员除了从党史博物馆、档案馆中搜集权威史料外,着重通过记录当事人对话、寻访历史亲历者等方式,力求本色还原。所有稿件严格参考相关权威史料文献,所有稿件均在文末注明涉及的参考文献及出处,保证报道专业和严谨。

作者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政府事务部总监、主任记者

参考文献

[1]李忠杰,段东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2]曹仲彬.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4]李樾.考证党的一大会期的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J].党的文献,2004(02).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