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创新策略

2021-12-13 14:30曾红宇颜家水叶奕
传媒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媒人工智能

曾红宇 颜家水 叶奕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和传媒教学已成熟运用,对传媒专业课程调整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传媒专业课程教学呈泛在化特点,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时空限制,突破教师单一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当然,无目的的泛在化学习会令学生迷茫,基于自觉自律原则,学生难以实现深度学习。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利用泛在学习获得更多新技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传媒 教学泛在化

2021年6月1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为我国首位原创AI虚拟学生华智冰办理了学生证和邮箱。华智冰主要依托中国“悟道2.0”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悟道2.0”主要应用于手语翻译、新闻稿件撰写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冲击,也对高校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专业教学

新技术突飞猛进必然导致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传媒企业发展,新型传媒人才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和传媒教学领域均已经成熟运用,对传媒专业课程调整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人工智能技术强劲渗透传媒行业,传媒专业课程面临全新调整。智能算法和智能化媒体在传媒行业已经得到成熟应用,机器人写稿、虚拟现实技术(VR)、无人机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普遍应用,深刻影响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智媒内容生产和传播插上高飞的翅膀,在内容生产上更快速和高效,内容终端实现场景化和体验化,在信息传播上更智能和个性化。全新的智能内容生产和智能平台传播都要求传媒人才具备全新的能力,在传媒教育上,也要迅速做出人才培养的全面调整和适应。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高校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要能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体现媒体融合新动向,适应行业发展新动态。2019年5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形成《北京共识》,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全球合作发展框架,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引发了传媒生态整体变革,传媒人才培养的高校也在面临着全新变革与转型,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终端的传媒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将面临全新调整,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课程”、学科交叉等全新专业课程构建体系将打破传统传媒专业建设方式。

2.人工智能技术深入传媒教学领域,传媒教学方式面临全新挑战。教育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关,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推动着教育形态的演变并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5G应用驱动智能技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教育实现智能迭代提供技术支持。2019年4月,中国移动发布了《5G+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5G对智慧教学在基础设施、教育场景和教育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升级。5G在教育智能技术方面的应用为推动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保障,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知识内容全面打通,为学生提供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条件,并实现数据化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当今,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广泛运用,以网络同步课堂和虚拟仿真实训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传媒教学领域应用为首。高校传媒专业运用各类同步网络课堂实现了师生物理空间隔离条件下的课程教学远程指导,开展实时同步的传媒相关课程授课,这也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采用的普遍方式。教师利用5G技术实现同步网络课堂的画面高清、音频同步、视频交互。传媒专业对实训要求非常高,虚拟仿真实训技术能提供临场感和沉浸感强的实训教学情境,具有多感知、多互动和多构想等特征。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提升传媒专业学生新闻现场播编发等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快速实现与工作“零距离”的目标。

二、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的特点

“泛在化学习”由20世纪90年代美国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维瑟博士最早提出,他预言泛在学习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泛在化学习是学习者运用智能设备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可获得的科技工具,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5A型学习。学习人员可以在学校或学校之外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文本、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共享学习资源,结合社交软件或交流群等进行师生互动、同伴交流。传媒专业运用智能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泛在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线性时间学习模式,专业技能磨炼成为可能。利用智能终端技术实现泛在化传媒专业学习能够打破时间限制和约束,科学合理整合学习者碎片化时间完善学习内容,在课后时间只要有学习热情都能运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传媒相关技能学习。传统传媒专业教师在课堂进行技能操作可能会反复演练,让学生掌握各类技能,但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传统课堂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采用泛在化传媒学习模式的时间更灵活,针对某个传媒技能环节可实现反复观看、缓慢查看,如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中,学生对视频素材进行特技处理如转场、特效、合成叠加等的技术处理,学生可通过教学视频反复观看、慢动作回放,将原本在教室无法一次性学会的技能,在课后通过慢动作回放、跟进学习操作实现计算机按“帧”播放,提升技能学习效果。

2.击碎学习空间限制,学习热情更高涨。传统教育中,传媒专业学生在高校接受该校教师的培育,由专门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培养,学生获得相应技能进入社会。如今,泛在化教学击碎学习空间限制,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身处校园也能获得校园之外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行业人员的课程内容,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习热情,扩大了学生的视界。

3.突破教师单一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泛在化教学突破某一教师的单一教学内容,延伸了教师本身的知识与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MOOC等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学习华中科技大学的《广播电视评论》课程,也可以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理论》,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推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各高校通过微课、视频公开课和慕课等方式,引进或推荐学生搜索传媒领域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这些教学资源有的来源于学校名师,也有来自传媒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完全打破了教师教学内容限制,为传媒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来源。

三、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的困境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处于庞大的信息数据之中,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找到有价值的课程信息,自觉自律地完成并实现深度思考和学习,这些都是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泛在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过于庞大,无目的的泛在化学习只会令学生更迷茫。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已然形成,数据正在以爆炸式指数级形式增长,数字化世界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力量,推动着全新的时代变革。每天在互联网世界都运行着不计其数的邮件发送、视频上传或者在线搜索。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2017年5月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全球2018年产生的数据约为33ZB,1ZB相当于1.1万亿GB,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存入DVD光盘中,DVD光盘叠加起来的高度是地球和月球距离的4倍(月地最近距离约39万公里),或者绕地球赤道41圈(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在百度输入关键词“微课+传媒”出现了942万条相关信息,如此大量的信息对于真正需要学习传媒专业课程的学生真如大海捞针,无从下手。进入百度视频中输入关键词“微课+传媒”,出现的信息亦种类繁多,有传媒技术相关的微课视频,也有众多教授如何创作微课技巧的视频,还有很多倡导大家参与微课大赛等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学生处于泛在化学习状态下,如果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或者目的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指导,会极为迷茫。

2.囿于“信息茧房”,泛在学习难以深度学习。“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其经典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受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动向和接受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他们将自身桎梏于如同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传媒行业广泛使用的算法个性化内容推荐是一种容易造成受众“茧房效应”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根据受众喜好进行相关信息推荐,令受众沉浸于自己偏好的虚拟传媒世界难以自拔,算法推荐在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等运用广泛。本团队对50名学生手机APP调查显示,学生在APP运用方面最多的是微信和QQ(用于社交),其次是抖音和爱奇艺(观看搞笑视频、追剧等),最后是一些小游戏。人工智能時代传媒专业课程教学如何与有趣好玩的其他视频产品、游戏产品资源进行竞争,让学生能自觉自愿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并坚持下去,这些都是泛在化教学的困扰之处。

3.基于自觉自律原则,泛在学习易产生弃学。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建立了第一门MOOC课程《人工智能》,该课程一下吸引了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但最终只有20%的学生坚持完成课程。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大多数课程采用线上教学,大多数家长可能对语数外较为重视,督促孩子上课,但是其他课程的完成程度不高,而家长没有在身边督促的小朋友的课程完成率就更得不到保障了。由此可见,泛在化学习主要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自律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没有太多约束,自控能力不是极强的人很难真正完成课程学习。在传媒专业中,尤其是传媒素养类和写作类课程,仅仅通过平台学习,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精髓。

四、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教学泛在化的对策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教学泛在化要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督促学生获得更多传媒技能,构建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传媒学科新格局。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全民传媒素养。不同的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张冠文、于健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判断和评价媒介信息的意义,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这表现在受众对传媒信息内容有批判地收看、收听和理解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种感知、辨别、整合和综合运用传媒的能力。传媒专业学生必须要能认知、选择和整合评估传媒的能力。泛在化教学背景下,学生既要了解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还要有如何选择媒介的能力,在泛在学习背景下有正确选择移动终端,准确查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有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泛在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各类智能载体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和持续的学习服务。传媒专业教育服务应免费为学生营造传媒知识氛围、强化学习动机,坚持完成线上和线下互动,吸引更多非专业学生汇聚到传媒教育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全民媒介素养提升,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2.教师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利用泛在学习获得更多新技能。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和思维。专业核心知识课程由基本理论、历史视野、行业现状等方面组成,思维培养课程包括逻辑、审美、传播、用户和产品等方面,技能课程主要有语言和写作、产品呈现、数字工具和沟通等。传媒专业知识涉及领域广泛,传媒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深刻的思维,还需掌握最新现代传媒技能。泛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深度学习的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推荐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督促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获得更多新技能。同时,传媒专业教师可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室平台,为学生提供与传媒行业接轨的职业体验,让他们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思维网络和技能网络。

科技引领未来,传媒学科应紧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广泛在化学习理念,探索传媒专业发展新道路,摸索全民传媒素养提升途径,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目的。

作者单位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绿色消费转型与机理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7YBA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祝兴平.传媒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观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5-11.

[2]杨俊锋,施高俊,庄榕霞,等.5G+智慧教育: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04).

[3]曾红宇.人工智能背景下规范传媒伦理的对策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9(10).

[4]梁杉枢.泛在学习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4).

[5]魏国强,夏维波,陈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与探索[J].青年记者,2020(12).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传媒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文化建设
基于传播要素的传媒供给侧改革思考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