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泡型包虫的MRI表现

2021-12-13 16:30熊静邓春梅
婚育与健康 2021年20期

熊静 邓春梅

【摘 要】目的:探讨脑泡型包虫病的MRI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帮助与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40例脑泡型包虫患者1.5T 颅脑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共检出347个病灶,病灶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病灶分布不一,伴有钙化、液化、坏死表现,均有大小不等的囊泡,囊泡大小不一。较小的病灶形态规则,较大的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内实性成分及囊泡各序列信号不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明显环状、结节状、菜花状强化[1],病灶周围均可见大片脑水肿,出现不同程度占位效应。结论:脑泡型包虫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诊断脑泡型包虫并不困难,可较准确地与脑原发肿瘤、脑转移瘤、颅内感染性病变等进行鉴别,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脑泡型包虫;脑包虫病;泡型包虫

包虫病(hydatidosis)又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临床多见的致病的病原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的包虫病种类主要有:①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 Batsch,E.g,1786)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囊型包虫;②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 Leuckart,E.m,1863)的幼虫泡球蚴所致的泡型包虫,主要多见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以及四川省甘孜、阿坝地区,青藏高原、四川甘孜阿坝地区两型包虫均好发,但以泡型包虫较多见。泡型包虫几乎98%原发于肝脏[2],原发脑泡型包虫罕见,多继发于肝泡型包虫的血行转移,有关颅内E.g的影像表现文献较多,而关于颅内E.m的文献较少。本文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40例脑E.m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总结脑泡型包虫的MRI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认识,尤其是帮助非疫区影像医生认识该病的MRI表现,帮助与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40例脑包虫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2岁~76岁,平均年龄(47.85±14.17)岁;均为藏族。病例都有犬羊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

脑包虫多继发于肝包虫,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由于包虫病灶不断扩大,其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初期表现为局灶性癫痫,后期多表现为全身痉挛性大发作;颅内高压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持续颅内高压可造成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视野模糊。若未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视神经萎缩、脑疝等导致失明或危及生命;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为单侧肢体无力,呈进行性加重,甚至发展为偏瘫,其他可有失语、平衡失调、共济失调等[2]。

1.3 检查设备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 MRI,头线圈,采用自旋回波、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快速反转恢复序列,常规横轴位扫描T1WI:TR:410 ,TE:9;T2WI:TR:3500 ,TE:91;FLAIR:TR:4000 ,TE:90;DWI:TR:3600 ,TE:102 ep-b1000t;ADC:TR:3600 ,TE:102 epb0-1000层厚:6,层间隔:7.2,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葡胺,高压注射器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选择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行T1WI扫描。

1.4 图像分析

部分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其影像图像均由3名从事影像诊断5年以上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分析解读,如诊断意见不一致时以相互讨论得出的一致性结果为准。观察指标包括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ADC及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增强图像。

2 结果

40例共检出347个病灶,病灶大小不一,最小约0.6cm×0.5cm,最大者约5.4cm×3.9cm×4.8cm,可单发或多发,单发11例,多发29例,病灶分布不一,有124个病灶位于额叶,53个病灶位于颞叶,68个病灶位于顶叶,48个病灶位于枕叶,14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区,4 个病灶位于丘脑,8 个病灶位于脑干,26个病灶位于小脑,1个病灶位于脑室、脑池系统,1个病灶位于胼胝體膝部。18例伴有钙化,1例中心出现液化、坏死表现,40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囊泡,有3例为囊泡型,有37例为结节或肿块合并囊泡,囊泡大小不一,最小约0.2cm,最大者约3.9cm×3.4cm×3.3cm。较小的病灶形态规则,较大的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内实性成分T1WI序列可呈低、稍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序列多数呈低信号,少部分呈稍低信号、高低混杂信号,FLAIR序列呈稍低、低信号,DWI序列呈等、低信号,ADC呈稍高、高、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多数呈不规则明显环状强化,少部分呈明显结节状、菜花状强化,囊泡T1WI序列可呈稍低、低、等信号,T2WI序列多数呈高信号,部分呈低信号,FLAIR序列呈稍低、低信号,DWI序列呈低、稍高信号,ADC呈高、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环状或蜂窝状强化,病灶周围均可见大片脑水肿,出现不同程度占位效应,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误食入污染棘球绦虫虫卵的饮食后,在十二指肠孵化为六钩蚴,并被胆汁、胰液激活,卵膜被融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吸附于小肠黏膜上,然后钻入肠黏膜毛细血管,经肠系膜上静脉潜入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再经血液循环及淋巴管转移到全身组织器官,常见的有肺、脑、腹腔、盆腔、脾脏、肾脏等,Algros等[3]学者曾报道脑转移概率约为1%~3%左右,分布以额、顶叶较多见,尤其是皮质区或皮质下实质内,本组病例中有124个病灶在额叶、68个病灶在顶叶,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

本研究证实泡球蚴囊泡、钙化以及病灶中心液化、坏死是脑泡型包虫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其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多数病灶实性成分T2WI呈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不受限,更有助于诊断,而MRI以其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的优点更有利于发现小囊泡、液化、坏死以及不同信号的钙化灶,成为诊断脑泡型包虫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受囊泡内容物和囊泡壁角质层内顺磁物质等共同影响,囊泡的MRI信号多样,唐桂波等人[4]认为囊泡T1WI和T2WI序列均为低信号是泡球蚴囊泡特有的影像表现,脑泡型包虫和肝泡型包虫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5],但脑泡球蚴的钙化与肝泡球蚴钙化有区别,较少见到成型的沙粒样、地图样、条形、结节状钙化灶[6],而仅仅表现为密度增高,液化、坏死亦较肝包虫少见,一旦见到这类征象,具有定性诊断意义。脑泡型包虫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是相对应的,在充分了解病理的前提下更有助于我们对于本病的认识,由于小囊泡的角皮层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不断以外殖芽生的方式产生子囊向周围浸润生长,蔓延,同时囊液不断外漏造成周围组织坏死和组织反应,使病变与正常组织间界限不清楚;病灶内部的实性部分多缺乏血供,故病灶中心常常因营养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形成富含胶冻状物的囊腔,使得病灶不均质;病灶内因变性、坏死继发钙盐沉积可出现数量不等、形态各异的钙化[2]。

脑泡型包虫几乎都继发于肝泡型包虫的血行转移,脑组织富有血供,脑泡型包虫发展较快,在脑内浸润生长并可侵犯周围脑组织,严重破坏神经组织使周围脑组织发生肉芽肿改变和水肿,形似恶性肿瘤,需要与颅内其他占位病灶相鉴别:(1)脑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不同的原发肿瘤,转移瘤T2WI序列信号不同,但多数呈稍高信号,没有小囊泡,较小的肿瘤周围可见大片水肿,为典型的“小肿瘤大水肿”征象,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环形强化;(2)黑色素瘤:黑色素为顺磁性物质,故T2WI呈低信号,易于脑泡型包虫混淆,但黑色素瘤几乎无钙化及小囊泡,结合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不难做出鉴别;(3)脑胶质瘤:脑泡型包虫具有特征性的囊泡,是两者的重要鉴别点,胶质瘤多数T2WI呈稍高信號,且轻度弥散受限;(4)结核瘤:甘孜州为结核的高发区,结核瘤病人亦较多见,结核病人具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结核瘤无小囊泡,且多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成形钙化灶,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为脑膜的增厚、强化,尤其是脑底池周围的脑膜,常常合并交通性脑积水;(5)脑脓肿:多数形态规则,脓肿壁光滑,厚度均匀,附近可见子脓肿影,与脑泡型包虫的小囊泡并不一样;(6)脑囊虫病:多为大小不一的环,T2WI为高信号,部分环内可见病灶头节,及所谓的“靶征”,灶周水肿较轻。

脑泡型包虫发病隐匿,并且具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特征,多发脑泡型包虫病灶几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但是通过有效的药物结合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抑制颅内泡型包虫的生长,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那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脑泡型包虫对于患者早日接受合理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特征性颅脑MRI表现,结合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病人有无肝泡型包虫综合分析,诊断脑泡型包虫并不困难,根据研究表明,目前在脑泡型包虫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年生存率从56%提高到96%[7]。

参考文献

[1] SENTURK S,OGUZ K K,SOYLEMEZOGLU F,et al.Cerebral Alveolar Echi-noccosis Mimicking primary BrainTumor. Am[J].Neuroradiol,2006,27(2):420-2.

[2] 温浩,邵英梅,赵晋明,等.包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A L G R O S M P , M A J O F , B R E S S O N - H A D N I S , e t al.Intracerebr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J]. Infection,2003,31(1):63-65.

[4] 唐桂波,杨国财,张庆欣,等.泡型包虫病脑转移的MRI特征[J].磁共振成像,2010,1(3):184.

[5] KODAMA Y,FUJITA N,SHIMIZHU T,et al.Alveolar Echinococcosis:MR Findings in the Liver[J]. Radiology,2003,228(1):172-7.

[6] 蒲鹏,刘丽,邓治强,等.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的CT影像特点[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2):279.

[7] 徐辉,唐桂波.肝泡状棘球蚴病脑播散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