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

2021-12-13 18:50孙宗文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

孙宗文

【摘 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纳入时间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共计30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有患者执行CT和磁共振检查将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统计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检查后的检查结果、检查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并分析磁共振检查在进行患者出血性脑梗死下的主要影像学特点。结果:由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统计:于所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CT诊断下,其中可含25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诊断下可见29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间患者数据对比可计入统计学标准(P<0.05);组间患者的检查结果对比:磁共振组在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均高于CT组,数据差异可计入统计学标准(P<0.05);于影像学特点分析中,其检查较CT对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于SWI显示低信号,于增强扫描下可见脑回状、斑片状和团块状强化。结论: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症的诊断中,以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进行诊断的检测准确性、敏感度更高,同时在病症的影像学分析中可体现明显的特异性,整体使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特点

出血性脑梗死即患者在产生脑梗死发病过程中,通过缺血区血液的再关注产生的梗死区大面积或局部位置产生的继发性出血现象,另外藉由病症对患者的持续影响下。患者多伴多种并发症,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1]。藉由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下可见患者局部性高密度造影。而该现象即出血性脑梗死后出血现象。虽目前各类临床抗凝治疗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率以及检出率逐渐增加,同时该病症随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多,成为影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重病症之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产生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脏相关病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脂等病症。其中以心源性脑栓塞作为诱发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2]。该病症在早期报表先下与原发性脑出血症状相似,若未能对病症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则极易引起漏诊,即便通过CT进行病症诊断,也可能由于与原发性脑出血的相似性引起误诊,最终促使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致死率将广告。而针对目前出血性脑梗死和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以磁共振进行判断,有效提高病症诊断的准确率,通过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高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梗死范围和症状[3]。为保证诊断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现采用磁共振成像对病症进行诊断。纳入300例患者,有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时间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共计30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中共计存在173例男性患者和127例女性患者,年龄37岁~64岁,平均年龄(50.33±4.89)岁。于所有患者病症统计中,共计存在253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和29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出血性脑梗死的实验室诊断标准;②患者存在明显缺血性脑梗死病史,并于病症治疗后产生不同程度头晕、头痛、呕吐、恶心等病症表现。③是所有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均同意相关调查指标,患者已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存在严重的血液系统病症者;③结合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检查前均采用仰卧位,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检查,确保清晰显示头部病变位置以及内部回声高危标准,同时密切关注病变位置的大小、形态、范围以及回声情况[4]。以256层螺旋CT进行检测,设定电压120kV,电流220mA,层厚7.5mm,矩阵512×512,扫描患者头颅位置,于平扫后以30ml/s的速度将100ml造影剂注入患者颈静脉,扫描患者头部横断面和个冠状面,横断面采用眦耳线俄日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个~10个层面随后实施增强扫描,以三维重建方式重建CT图像[5]。随后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采用美国GE螺旋磁共振(Optima MR 360 1.5T)进行掃描,所有患者扫描前均采用钆喷酸匍甲胺进行注射,注射于患者颈静脉,按0.2ml/kg进行使用。扫描过程中进行横轴位SE序列以及冠状位SE序列T1WI、T2WI、T2WI以及DWI进行扫描,层厚为6mm,层距为0.6mm,扫描层数设定为18层,获取图像后由多名影像学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并得出诊断结果[6]。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组间患者在接受相应检查下针对原发性脑出血和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统计对比组间患者在进行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的诊断结果,包含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探究磁共振诊断下,患者成像中体现的影像学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检查下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由组间患者在相应检查下检查结果统计:磁共振检查组对原发性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可计入统计学规范(P<0.05),见表1。

2.2 磁共振及CT诊断下患者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对比

由所有患者在接受相应检查下的结果对比:磁共振组在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均高于CT组,数据差异可计入统计学标准(P<0.05),见表2。

2.3 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特点

于磁共振诊断下,可见其影像学特点包含:①相對CT诊断的敏感性更高,针对出血病灶的新号和脑内血肿磁共振新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出血后急性期典型表现为T2象上产生低信号,但普遍高于脑内血肿。亚急性期出血灶可见短T1、长T2信号。慢性期于T2象或梯度回波图像上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低信号。②可见SWI显示出血灶低信号;③增强扫描,更四区可见脑回状、斑片状和团块状强化。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临床危重型病症,目前多由抗凝剂以及溶栓剂的使用逐渐增加,藉由老龄化的增加,该病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有研究指出,针对轻度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病症多发生于原缺血性脑梗死后7d左右发生,早期病症无明显特异性。而中型脑梗死多于梗死后4d~7d内产生,其症状明显,于CT检测下不增强。同时患者可见头痛、头晕等病症表现。严重情况下可于原发性缺血性脑梗死后3d产生,患者神经系病症表现明显,同时存在中枢性发热、脑梗死现象。该病症通过采用磁共振进行检测的检出率相对较高[7]。

通常情况下,出血性脑梗死的病症诱因相对较多,同时可包含:①心源性脑栓塞,例如给格雷风湿性新闸智乃隔壁、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该类心脏病症均会促使患者栓塞血管再通,进而导致患者血管壁脆弱易破损,而破损后的血液再灌注形成栓塞区域出血现象产生[8]。②大面积下的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规情况下患者脑梗死面积越大,则出血性脑梗死现象的发生率更高。③抗凝以及溶栓,脑梗死是患者的治疗通常属于被动促使机体产生肝素以及相关物质,从而提供抗凝的效果,减少凝血以及血栓现象产生。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凝,其剂量的差异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出血现象[9]。④静脉窦血栓在引起散在血管渗血以及凝血因子缺乏等因素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出血性梗死现象。⑤有研究分析,60岁以下的病症患者产生脑梗死后的血液再灌注发生率普遍较高,其产生因素可能受患者血供因素影响,患者机体侧支循环更易形成,继而导致血液再灌注发生率产生[10]。目前有较多的病案分析指出,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首先采用CT进行诊断,但对早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不佳,极易产生漏诊现象,对于早期病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不利因素。而磁共振在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其敏感性较高,同时可有效检测病症患者出血性脑梗死产生的损害情况,可大大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现象产生[11]。

目前国际对于出血性脑梗是患者的诊断有了进行进展,藉由医疗技术、诊断设备的不断发展,可有效避免传统病理检查的方式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目前可根据患者对比病症检查和治疗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病症情况、病史,通过结合CT以及磁共振对自身病症进行共同诊断,以提高病症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但磁共振的检查通常受时间变化梯度场影响明显,可能促使患者产生电场而兴奋神经或肌肉,通过一定的磁共振强度,可促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刺痛以及叩击感,继而引起心脏兴奋以及心室震颤等不良反应。由此针对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是否需要对其执行磁共振检测,目前还需通过进一步判定[12]。

本文以300例患者分析有结果:磁共振组在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均高于CT组,数据差异可计入统计学标准(P<0.05)。于磁共振检测下可见明显影像学特点。提示磁共振诊断对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同时可见明显的影像学表现[13]。

综上所述,以磁共振诊断作用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使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勇斌,李立新,陈明攀.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4):204-205.

[2] 肖业.CT和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27):36-38.

[3] 刘文涛,戴博,孟庆成,等.MRI,DWI及SWI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9):13-16.

[4] 沈智峰.分析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CT和磁共振成像的应用[J].医学研究,2020,2(1):135.

[5] 庄银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54-56.

[6] 肖业.CT和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27):36-38.

[7] 李强,周腾飞,管民,等.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5):480-484.

[8] 庄银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54-56.

[9] 李秋雨,陈协辉,苏丽兴,等.SWI对急性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化患者诊断准确率及出血灶检出率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175(3):23-25.

[10] 宋心雨,李跃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多模态影像学预测分析[J].磁共振成像,2019,10(12):919-923.

[12] 李子惠.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04-105.

[13] 刘江平.DWI联合SWI对脑出血急性期与脑梗死急性期的鉴别诊断[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4333-4335.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
CT和MRI诊断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临床效果观察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双螺旋CT与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