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1-12-14 01:31张晨阳刘长秋

刘 芳,张晨阳,刘长秋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否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未来的走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保障,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来源,因此必须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迄今仅3年时间,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文献更为少见。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一、文献回顾

(一)高质量发展研究评述

许光建提出:第一,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要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第二,高质量发展应该以技术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一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是科技进步;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高质量发展应该使我国人民生活环境变得绿色健康起来;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城乡区域全面均衡的发展,没有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不能称之为高质量发展,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要共同发展;第五,高质量发展是开放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由于当今市场环境高度全球化,我国经济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利用好国际市场。李梦欣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于一身的发展。

已有文献大多是从宏观上对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学者和专家们的视角都放在全国经济或行业整体上,研究企业层次高质量发展的文献寥寥无几。想要实现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需要微观层次上所有企业的助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是全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制造行业内的企业出发,界定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张文会、乔宝华认为应当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速度效益、要素效率、品质品牌、融合发展和绿色生产这7个维度来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每万名企业职工R&D人员投入强度、工业排放废物利用率、产品合格率和质量优品率等指标。殷醒民提出,基于当前我国独特的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可以扩展为全要素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这五大维度。朱启贵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动力变革、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民生发展6个维度,并提出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企业信息化程度、新产品销售额和环保发展指数等具体指标。张丽伟、田应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品、市场、企业、创新4个维度来构建,具体指标有产品竞争力、企业员工人均薪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中观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城乡、区域和国际这4个维度来构建,具体指标有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城乡经济增长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高新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宏观均衡、国民分配、绿色发展和调控能力这4个维度来构建的,具体指标有国民经济增长率、社会保障水平、单位生产污水排放量和宏观经济景气预警等。

这些学者分别从高质量发展内涵、现代经济体系等角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者将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混淆。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全部选择结果指标而非过程指标,而上述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为过程指标,如制造业R&D人员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二是指标间相关性较高。在选择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时要抓住核心,尽可能涉及到多个层面,避免存在较高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指标,从而达到准确评价的目的,而上述指标体系中的质量合格率、质量优品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三是理论支撑不够。一些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于评价体系中指标选择的理论阐述较少,或者是没有理论说明,仅仅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来构建指标体系会显得说服力不够。四是一些指标的测量较为困难。选择的指标较为抽象,会给现实中的测量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上述指标体系中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企业的创新潜力等,数据测量都较为困难。并且这些学者对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并没有具体到企业层面,对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作用不明显,因此本文将构建一套评价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一)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制造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要不断提高,要能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日益增加的需求;其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企业生产过程需要更加环保,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还要求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企业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只有满足这些要求的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满足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产品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效率效益提升、品质品牌提升、绿色环保生产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终有益于社会进步。

(二)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1.利益相关者理论

Freeman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个人和群体对企业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的这些个人和群体也受到企业为达成目标所做行为的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所有人和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地方及国家政府。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企业的生存和延续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付出和投入,企业应该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非只寻求单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制定战略和进行日常经营时,不仅要为自身创造利润和实现企业目标,还要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企业要想做到高质量发展,首先自身要能创造利润,其次要满足客户、股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将盈利能力、供给能力、履行社会义务等纳入高质量发展的评估要素是非常必要的。

2.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系统地阐明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与平衡问题。经济发展诚然重要,但是如果要通过破坏自然环境来发展就得不偿失,通过肆意开采自然资源、一味损害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能长久的。尤其是对制造业来说,企业能源消耗较大且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物,因此制造业更需要实现绿色发展。制造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高质量发展的评估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3.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以科学知识和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内生变量,是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像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随着其投入不断加大,边际效应将不断下降,这导致其无法长时间地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知识或科技进步和这些要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决定着不同投入要素的配置方式,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科技的进步,同样的投入要素通过新的配置组合也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Romer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使经济变得繁荣最重要的一个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使人类社会焕然一新,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经济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稳定长期发展的关键。仅仅靠外力因素的推动是不足以使企业做大做强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自身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因此将创新因素纳入到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中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三、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选择

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着手,坚持系统性、可比性与可量化的原则,在上述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高效率增长、有效供给增长、中高端结构增长、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和谐增长六大类指标。

(一)高效率增长的指标确定

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个高效率的发展,高效率增长是要求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特别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企业的生产能力或者经济模式如果效率低下,可能在行业内都生存不下去,更别谈实现高质量发展了。一家企业最能体现高效率增长的方面就是它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企业高效率增长,增长的就是经济效益。资产报酬率反映出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可以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利润增长情况,全员劳动生产率可以反映企业经济的综合表现,ROE(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股东收益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最终采用了这5项指标来测度制造企业的经济增长效率。

(二)有效供给增长的指标确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内制造业在过去几年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销售能力都大大提升,但不少产业产能过剩,供给远大于需求,许多制造企业生产成本高、库存积压大,这反映出国内制造业增长存在着无效供给性问题。无效供给性增长表现为市场关系失衡,供大于求,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出的产品不能及时售出导致库存积压。有效供给性增长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实现了供求关系的平衡,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有效供给性增长。产销率是用以反映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的指标,存货周转率能反映企业存货运营情况,产品成本降低率能说明企业对于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因此本文用这3项指标来衡量制造企业的供给状况。

(三)中高端结构增长的指标确定

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却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制造业市场虽然体量巨大,但一些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表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中低端增长,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将这种中低端增长转变为中高端增长。因此要想实现中高端结构增长,我国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使这些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中高端产品占比反映出企业的产品结构情况,产品服务价值可以衡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单位产品附加值能反映企业产品在除原材料外的价值情况。本文选择这3项指标来衡量制造企业的中高端增长情况。

(四)绿色增长的指标确定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准则。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以损害自然环境的发展不能称之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实现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可以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情况,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可以反映出企业废物处理情况,单位产值的水耗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情况,环保培训参与率可以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因此本文采用这4项指标来考察制造企业的环保情况。

(五)可持续增长的指标确定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制造企业在追求生产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技术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尤其在国内制造业大而不精的总体环境下,制造企业更是要注重自身的研发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不被淘汰。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说明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参与客户创新活动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企业的创新绩效,员工培训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因此本文选取了这4项指标来测度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和谐增长的指标确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制造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制造业的发展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不但没有造福人民,反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这种发展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背道而驰。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形成,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绩效。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和谐增长的。人员增长率反映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情况,员工平均工资反映出企业的薪资待遇情况,社会公益投入反映出企业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因此本文采用这3项指标来反映制造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反馈社会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一套包括6个一级指标共22个基础指标的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一)指标体系的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本文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决策目标,高效率增长、中高端结构增长等6个一级指标作为中间层要素,6个一级指标对应的基础指标作为方案层。

(二)指标权重判断及检验

通过发放问卷收集了5位专家(其中1人为经济学教授、1人为管理学教授、2人为制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人为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我们采用萨蒂提出的9度法让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如表2所示),从而构建判断矩阵。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yaahp”确定权重。先绘制出层级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接着将判断矩阵录入到软件中,软件自动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如下:

表2 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图1 层次结构模型

对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决策目标,最大特征根λ=6.438,CI=0.086 2,CR=0.069 5<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中间层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高效率发展,λ=5.272 8,CI=0.068 2,CR=0.060 9<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4所示。

表4 高效率发展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有效供给增长,λ=3.029 1,CI=0.016 2,CR=0.028 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有效供给增长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中高端结构增长而言,λ=3.005 5,CI=0.003 1,CR=0.005 3<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6所示。

表6 中高端结构增长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绿色增长而言,λ=4.191 0,CI=0.064 4,CR=0.071 5<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7所示。

表7 绿色增长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可持续增长而言,λ=4.1923,CI=0.0648,CR=0.072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8所示。

表8 可持续增长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对于中间层要素和谐增长来说,λ=3.029 1,CI=0.016 2,CR=0.028 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下一层指标所占权重如表9所示。

表9 和谐增长基础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一套包括6个一级指标共计22个基础指标的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表10所示。各指标权重确定后,我们可以发现高效率增长指标和有效供给增长指标二者权重明显高于其他4个一级指标,说明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个有效率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争取使各要素配置最优。制造业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本文结论为制造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表10 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权重

五、结论与探讨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在这些学者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质,构建了一套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高效率增长、有效供给增长、中高端结构增长、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和谐增长这六个维度和22个具体指标。

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作为构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评价体系中的高效率增长、有效供给增长、和谐增长和中高端结构增长4个维度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评价体系中的绿色增长提供理论支撑,内生增长理论为评价体系中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其他学者们的研究中不曾涉及的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以科学权威的理论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也使本文构建出的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更具说服力。

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工程,我国的经济体系也是十分特殊的。本文所构建的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初步研究的一个成果,仍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与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准确性还需要检验,尤其是只考虑了国内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考不足。要想构建一套完善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