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派演奏技法在原创琵琶曲《调笑令》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4 13:13王珂欣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

王珂欣

摘要:平湖派在琵琶五大传统流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其艺术风格与演奏技法独树一帜,以“下出轮”“蝴蝶双飞”“马蹄”等技法为特色,但这些演奏技法仅在传统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当代作品运用中未有体现。特此委约青年作曲家马建先生创作琵琶曲《调笑令》,笔者将平湖派演奏技法创新应用于作品中,本文在继承创新的视角下出发,对平湖派演奏技法在当代原创琵琶作品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平湖派;演奏技法;调笑令

一、平湖派演奏技法

1.流派溯源

清朝后期,南方文化氛围浓郁,兴起以江南地区为辐射的众多琵琶流派,其中平湖派以发源地浙江平湖立名,代表人物为书香门第李氏家族,六代操琴,以李芳园为代表人物。在1895年整理编撰的《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新谱》,首次将口传心授的“曲”形成“譜”,为平湖派的立派打下坚实基础与巨大影响,历经数百年,在后人的保护传承下发展至今。

2.技法介绍

蝴蝶双飞:平湖派特色技法,见于《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区新谱》(李氏谱),右手手心朝上,从食指起四指约在品的上把或中把处,向外一扫后即将手心覆转。手背向上用大指一佛,仍在原处回来,谓之“双飞”。

下出轮:从右手小指开始,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倒序轮出,难度较大。

挂线轮:用“下出轮”从子线第一品一直轮到缚弦上,需要“细、圆、快”,犹如一线。

马蹄:用快夹弹、上下走动如三角形、一重一轻、声若马蹄,又称“马颠”。(李氏谱中有此记载,用“△”记号表示)。

二、《调笑令》

1.创作背景

作品在笔者委约下,与青年作曲家马建先生在2019年达成创作意向,作品为琵琶独奏曲,笔者编订指法。历经一年多的探讨与准备,2020年末作品定稿,申请了2021年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平湖派演奏技法在当代琵琶原创乐曲中的应用研究》。该作品作为项目的研究成果经过众多青年演奏家、流派传承人以及专业教授指导下,日渐成熟。

2.曲式结构

3.素材动机

琵琶曲《调笑令》材料源自陕北"信天游"的代表曲目之一,《脚夫调》又名《拉骆驼》,主要传唱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最早(1944年)由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刘恒之、周加洛等人记录,后正式见于《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 20世纪 70年代,陕北著名民歌手李志文(1931—1995)唱了一首新的《脚夫调》。于李志文在演唱"信天游"方面的影响,陕北的民歌手们在唱《脚夫调》时都以他的录音或乐谱为底本,所选的乐谱也是李志文的"版本"。

"脚夫"又称"赶脚的","脚户哥",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为人们运送生活用品的劳动阶层,他们常年赶着毛驴、骡子,行走于高原的沟、壑、峁、垛,在寂寞无助之中,借歌抒怀,消愁解闷。这些"脚夫"既是民歌的歌唱者又是民歌的传播者。这首《脚夫调》以 Sol(5)、Do(1)、Re(2)三音为骨干,组成"五度三音列"(5—1—2)和高八度 Sol(5)音出现后所形成的"双四度"(5—1— 2—5)音调框架,这也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各类民间音乐中最典型的音调。

《调笑令》引子部分采用了《脚夫调》的双四度(5—1— 2—5)音调框架,并对其进行展开。并在主题部分重点运用了其中的五度音程作为主题的核心动机进行发展、变奏。

三、技法应用

乐曲第一至十四小节为引子,通过La到Mi的五度音程拉开音乐广度.因此处的音乐风格处理是较自由的,笔者在第一次音程中使用了绰注技法,做下滑音效模拟人的声腔化,在第二句Mi-La-Re三音列上,运用平湖派特色技法挂线轮,从一弦一品Mi细轮右手边奏边向下,作由弱渐强,自上而下连成一线。在第六小节大二度交替中使用下出轮,此处与作曲家商讨,使用弹挑技法会分割旋律线条感,尝试使用下出轮,从小指反向交替轮值,此技法是反关节运动在演奏上有较高难度,故而由慢渐快,使颗粒性逐步连接为线条感,下出轮的同时在旋律骨干音Do和Re上进行大揉,表达音乐中脚夫阻力重重的形象。十六小节后,音乐定速乐曲定速70,进入音阶上行旋律由弱渐强,要求右手弹挑技法入弦较深,压弦演奏。模仿行走于高原的沟、壑、峁、垛的险峻路况,以及西北人粗犷豪爽的性格。

乐曲第四十八小节进入快板,附点节奏出现频次变多,笔者在此处附点后衔接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做半轮装饰处理,使用下出轮,因此技法演奏效果不及上出轮发力和耐力强,故而音色考上似虚轮,可以模拟出脚夫们在赶牲灵时,因走路颠簸,骆驼马儿或驴子脖子上若隐若现的铃铛声,但须注意不能因下出轮倒序而减缓轮指速度。八十小节作曲家借鉴了琵琶音色技法“摘音”和“击面板”两种技法模拟路程中的种种突发情况以及给予了演奏者极大的创作空间。毕业在演奏此处时用到平湖派特殊演奏技法“马蹄”,灵活演奏此处的节奏,通过一轻一重的夹弹,时而模仿马蹄声,时而模仿货物颠簸的状态。至八十九小节运用大量泛音,节奏上的处理也更靠近“马蹄”的节奏感,在一百至一百四十三小节,作曲家对于以上技法进行融合直至一百四十九小节结束,定速85,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技术片段持续到尾声,此处技术性展示长达50小节,但如果都用常规扫佛弦的技法过于单一,音乐张力与层次性显得空洞乏味。笔者在第一次旋律走向时选择扫佛弦稳定规范演奏,直至一百五十七小节后,速度增至170.改变为平湖派技法“蝴蝶双飞”,右手四指和大指交替进行外扫和内佛,由之前的一指扫变为四指扫,但在力量的控制上避免发力过于集中,音色过硬。反而右手靠近品上方在震动较大的地方进行氛围效果的“蝴蝶双飞”直至曲终。

四、总结

这首作品的产生凝聚了作曲家、演奏家、理论老师的共同指导,也深感到一首作品的完成绝非易事,一首优秀的作品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文化的沉淀。平湖派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秀丽的瑰宝仅仅闪烁一角。如此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民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大家的生活,才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共识,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高拂晓.音乐表演创造性的研究前沿及意义[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4):107-121+5.

[2]高拂晓.音乐表演研究的国际前沿与国内现状思考——兼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J].音乐研究,2019(05):49 -57.

[3]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观念分类综合研究设想[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3):62-66+4.

[4][1]王次炤.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3):13-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民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大家的生活,才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共识,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
萨克斯演奏技法探讨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南北竹笛乐风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绚丽技法的完美诠释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