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15 01:16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徐 佳 王 源

(盐城工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在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积极,但处于波动、不稳定的状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受多重因素影响,不仅受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影响,还受传道授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它是评价思政教育成效的最重要的指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

(一)“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一词由“获得”和“感”两个词组成,“获得”一词释义为得到、取得、捕得,更多强调的是客观所得,“感”更多强调的是主观情绪,有感触、情绪、意念的意思。综合上述两个概念,“获得感”强调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对于“获得感”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获得”是“感”的基础。“获得感”的产生建立在外界客观条件之上,它是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馈。第二,实际获得内容的性质。这里的“获得”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内容,比如,教育设备设施的升级、交通设施的便捷等,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比如,社会文化的认同度、国民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等。第三,客观获得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客观获得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需要辩证看待,二者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关系,可能出现正相关的情况,可能出现负相关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有获得而无感的情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育人活动,它的目的是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它是没有主观想法和感受的。只有人是有想法、有思考的,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出反馈和评价,评价所获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若符合预期满足自身需求,则会产生获得感,反之则不会产生获得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一词首先强调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熏陶,这里的大学生强调的是全体大学生,并非部分大学生。再者,满足需要是产生获得感的前提。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提高思想素质、获取科学理论、提高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需求,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求得到满足,这是获得感产生的前提。

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机理

(一)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简述

大学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呈现不同的样态。大一阶段,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面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等现实问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面临全面的调整适应,且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对事物正确评价的能力。大二阶段,度过了大一的迷茫懵懂时期,该阶段是打牢大一培养起的各种优良习惯、拓展各项综合能力的时期。大学生的三观逐步形成,初步具备正确评价事物的能力。大三阶段,度过大一和大二打基础的阶段,大学生逐步掌握各项技能,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三观趋于稳定。大四阶段,大学生的三观基本稳定,具备判断事物的能力,家国情怀愈加强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机理

获得感是在外界给予的事物(这里的“事物”可以指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可指具体的实物)使得心理和精神层面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获得感形成机理,第一,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求分为五种且存在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下一层次需求的满足,即需求具有层次性。学生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到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学生需求主要有当下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际需求,即满足学生提升不断增强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二是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即大学结束步入社会后的价值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存在提升发展的需求,社会也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第二,实际获得与心理需求的同向度。当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时,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很难在教育当中获得提升,甚至会形成反向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的实践获得成功的概率极低。[2]学生个人需求和实际获得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标的一致程度决定了获得感能否生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形成国家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的政治觉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期待。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行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为大学生筑牢精神之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感、责任感。青年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越强,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就越能更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面对人生道路抉择时能够保证不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分力量,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必要性

从内部主观因素来说,大学是培育和坚定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最好时期,因此,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不断推动课程革新,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传道授业,化思政教育于无形,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外部客观因素来说,21世纪是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带来各国文化的快速传播,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西方文化渗透带来的影响,在此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传播传统优良文化的重任。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思想政治会议的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2019年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给予肯定评价的比例分别为89.0%、89.3%、89.9%、96.9%、98.6%;2015—2019年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为42.2%、48.5%、53.2%、75.2%、81.9%。[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呈上升态势且越来越贴合大学的需求,其成效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影响。

(一)外部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

新时代大学生“00后”是主力军,他们生活在物质发达、教育资源丰沛的时代。“90后”“00后”生活的家庭可能会出现六个大人围着一两个孩子转的情况,他们是被爱包围的一代。但很多家庭只是重视物质供给,或是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机构、培训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只一味地强调书面知识的学习,导致孩子内心空虚、思想匮乏,这样导致“唯学习论”“唯高分论”等现象的出现。

2.思政教师个人魅力不足

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所学的专业不同,个体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抗压能力强,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活跃不稳定且易产生偏激情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群体的普遍性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发展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被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思政教师缺乏创新理念,不能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跟上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政教师必须要全方位提升自己,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大学生。

3.教学模式僵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占主导地位。随着思政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并没有及时更新改进教学模式。比如,有些高校依然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知识汲取效果的关注。理论指导实践,此种教学模式成效达不到实际需求,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故而影响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提升。

(二)内部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感悟力不深。思政教育经历知识层面的灌输、心理层面的感知、思想层面的感悟,方能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外界知识灌输转化为大学生的心理认知需要依靠学生的感悟力,而感悟力不仅受学生先天感知能力的影响,还极大程度受其内心真实需求的影响。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由于大学生面临即将走向社会就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导致“获而无感”的现象。此外,各类网络平台信息鱼龙混杂,部分大学生容易被各种网络风向带偏,甚至会出现不加判断随意跟风的现象,比如,最常见的是随手转发一些不良信息,对“1+N”名同学形成负面影响。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分析

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成效主要受高校重视程度以及教师个人魅力这两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作为内部影响因素,其主要受自身感悟力和家庭教育影响。特殊的是,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部因素的外部因素,它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闭环,如图1所示。需要解释的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越高那么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就越高,同时将影响下一代的家庭教育。

图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图

(一)外部环境提升

1.高校增强宏观把控力度

高校作为大学生被施教的载体,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第一,高校应当做好各项政策的理解、宣传和实施,紧跟时代要求、国家步伐和社会发展需求。第二,高校应当注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物质性资源的质量提升,让大学生在上课和生活上有良好的体验感。第三,高校应当注重培育引导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步浸润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第四,高校应当构建思政教育监管机制,一方面,监管各项政策、设备物资等是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定期评价思政教师上课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完善教学体系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新闻报道、奇闻轶事、电子书籍等随处可见,日益接受新事物的他们思维活跃、思想跳脱,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的需求匹配度渐行渐远。高校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形式,增加更多趣味性教学环节,比如,在课堂中增加辩论环节、演讲环节等。另外,思政教师应当把握时事政治力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更新思政教材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实现“课堂对话”,形成“对话课堂”。

3.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在信息交错、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学识、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老师[4],还要不断掌握网络语言,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运用个人魅力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4.增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时间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存在也是影响一个人最久远的客观因素。在20岁之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现在的家长也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工作,尤其是文化成绩和艺术特长,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思想引导教育。面对每天忙碌的补习班生活,第一,增加家长与孩子交流时间,建议父母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和孩子共处,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第二,适当采用挫折教育,有时候说教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此时可以让孩子吃点“亏”,增强耐挫力,以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大学生自我提升

1.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较中学时代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学时代,大部分学生是“要我学”的状态,而大学时代,老师和家长的施压都削弱,“我要学”的状态能否形成,这就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感悟力。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每位学生也都是公平的。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比如:请教老师、朋辈讨论、参加讲座等,此外,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也是一座精神宝库,养成遇到问题查阅书籍文献的良好习惯。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判断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网络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网络达到“便利店”的效果。第一,关注各大官方媒体(比如,人民日报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及时了解时事政治,阅读官方评论员的述评,通过长期阅读学习增强政治素养和判断力。第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下载学习资料,一方面,在不方便携带纸质书籍时减轻了负重,另一方面,网络上各种资料可能书本上没有,利用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第三,在网络上遇到无法判断的信息,及时向思政课老师请教,避免不良信息的二次传播。

六、结语

孔子云:“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培育人才的重任,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不可或缺,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在社会、学校、家庭的育人体系之下,大学生也应当不断调节自身状态主动适应新的育人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