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效果分析

2021-12-16 08:10张丽月吕丽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预警分级护理人员

张丽月 吕丽敏

(1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急诊,福建 厦门 361000;2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福建 厦门 361000)

高热惊厥在临床儿科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发病率最高,是出现于小儿时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但将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进行排除[1]。当小儿自身机体温度超过38.5 ℃,则容易引发惊厥出现,使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或节奏紊乱,意识完全丧失,或肌肉发生抽动,皮肤颜色变为青紫色,合并双眼固定或上翻,甚至患儿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2]。惊厥发作无固定的时长,但当患者长时间处于惊厥状态,而未能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则会导致其颅内组织明显缺氧而受到损伤,进而可能并发癫痫,或对患儿的智力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患儿死亡[3]。因此当小儿高热惊厥发生后,需为患儿开展积极的急救治疗与护理工作,以促使疾病预后得到改善[4]。儿童早期预警评分为生理指标评分系统,可对患儿病情改变进行动态评估,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5]。分级责任制是根据护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对其开展分级分层,提升护理工作的开展效率。有研究称,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分级护理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6]。本次研究就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急诊患儿105例,探讨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分级护理综合运用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急诊患儿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5)。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1个月~6岁,平均(4.85±1.62)岁,体温38~39 ℃的患儿4例,39~40 ℃的患儿41例,超过40 ℃的患儿5例;留院观察30例,住院2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4.90±1.65)岁,体温38~39 ℃的患儿6例,39~40 ℃的患儿42例,超过40 ℃的患儿7例;留院观察33例,住院22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高热惊厥诊断标准[7];年龄低于5岁;患儿家长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明显异常患儿;入组前接受药物治疗的患儿;入组前出现高热惊厥并发症的患儿。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按照五级预检分诊模式对患儿实施评估,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做好病情处置,根据患儿的体温变化为其实施物理、化学或药物降温,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内容如下。

第一,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患儿入院后,为其开展早期预警评分,其包括4个条目,分别为患儿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心血管系统以及附加项,均应用4级评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分,具体如下。①意识状态:若患儿具备良好的意识状态,则为0分;若患者处于嗜睡状态,则为1分;若患儿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被激怒,且无法在安慰下保持稳定情绪,则为2分;若患儿处于昏迷状态,对于疼痛刺激无快速反应,则为3分。②心血管系统:若患儿具备正常的皮肤状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2 s且具备正常心率值,则为0分;若患儿的脸色苍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则为1分;若患儿出现轻度发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4 s且心率值超出正常范围20次/min,则为2分;若患儿处于发绀状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达到5 s及以上,且心率值超出正常范围30次/min,或较正常同龄儿童低 60次/min,则为3分。③呼吸状况:若患儿具备正常的呼吸状况,则为0分;若患儿的呼吸频率较同龄正常儿童高10次/min,吸入氧浓度超过30%,且氧流量超过3 L/min,则为1分;若患儿的呼吸频率较同龄正常儿童高20次/min,吸入氧浓度超过40%,且氧流量超过6 L/min,则为2分;若患儿的呼吸频率较同龄正常儿童小,吸入氧浓度超过50%,且氧流量超过 8 L/min,则为3分。④附加项:存在其他疾病、体质偏弱或早产儿,每项符合则加1分。

第二,风险分级管控:①患儿分级分区:根据儿童早期预警评分,为患儿的病情实施分级,若总分达到7分及以上,则为Ⅰ级,同时每隔30 min为患儿开展1次评估;若总分为5~6分,则为Ⅱ级,每隔1 h为患儿开展1次评估;若总分为4分,则为Ⅲ级,每隔2 h为患儿开展1次评估;若总分为3分,则为Ⅳ级,每隔4 h为患儿开展1次评估;若总分为0~2分,则为Ⅴ级,后续生命体征评估时再开展评估处理。依据患儿自身的分级情况和病情危重程度,为其开展分区管理,分为红区、黄区与绿区,将分级为Ⅰ级和Ⅱ级的患儿送入抢救室即红区,Ⅰ级患儿立即进行处置;Ⅱ级患儿15 min内进行处置;Ⅲ级患儿在黄区等候,60 min内进行处置。急诊分诊目标反应时间达标率直接影响其后期检查、治疗等各环节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Ⅳ级和Ⅴ级的患儿绿区等候区候诊。②护患层级对应:依据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级别进行分级,将新入职轮转工作时间不足2年,则为N0级护理人员;将工作年限为2年及以上,通过护理部N1层级考核的护士及护师,分为N1级护理人员;通过护理部N2层级考核的主管护师,分为N2级护理人员;通过护理部N3层级考核的主管护师或副主任护分为N3级护理人员。具体的层级对应管理方法:由N1级的护理人员对绿区患儿实施护理,应用情景模拟教育,使患儿家长具备高热惊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得以增强;由N2、N3级护理人员对黄区及红区患儿实施护理,为其开展高热惊厥急救及护理,以退热控制惊厥为主。

第三,分级护理干预措施:①情景模拟教育:护理人员为绿区患儿家长实施情景模拟教育,通过模拟惊厥患儿发作的症状、发作情景,进行演示,指导家属应急处置方法:保持患儿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抽搐时务必保持安静,注意观察患儿发作时具体的表现、抽搐的形式、持续时间等伴随症状,注意防止跌倒及坠床,禁止往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不能过度用力按压患儿,以免造成伤害。在开展宣教时,告知患儿家长高热惊厥具备的危害性,使其明白高热惊厥可能对患儿的发育产生影响,并告知其急诊治疗的流程,使患儿家长的配合度提高;每次情景模拟教育的时间为10 min,分2次实施,分别开展临床护理操作演示以及应急处置演示。②惊厥发作时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等变化。当患儿惊厥发作后,应保持环境安静,将其头部靠枕立即去除,使患儿保持平卧位,并将其衣领解开,将患儿的头部向一侧偏转,防止唾液或呕吐物进入到气管内,引发窒息的情况。为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如分泌物较多可根据需求为患儿应用吸痰器进行吸痰处理,若患者存在频繁抽搐的情况,遵医嘱使用镇静剂,促使惊厥症状缓解。③吸氧护理:当患儿发生惊厥后,由于其自身机体存在呼吸不畅以及耗氧量增加的情况,因此会使其脑组织缺氧,为防止缺氧引发脑水肿,将惊厥症状加重,需为患儿开展吸氧处理。鼻导管吸氧流量控制为0.5~1.0 L/min,面罩吸氧流量控制为2.0~4.0 L/min,当患儿的面色变得红润后,则可降低氧气流量;当患儿的呼吸短暂停止,则无法为其应用鼻导管法以及面罩法,可使用简易呼吸器协助患儿呼吸,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呼吸球囊,以能罩住患儿口鼻为准,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呼吸囊挤压的压力水平,依据患儿胸廓气腹,反复开展挤压,促使其呼吸保持通畅。④高热防控护理:当患儿腋窝下温度超过38.5 ℃,则需为其实施退热处理,包括遵医嘱使用退热栓或口服布洛芬等药物,使用退热贴敷额头等,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2 ℃,湿度控制在50%~60%,每半小时为患儿开展1次体温测量,直至其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为患儿多喂温开水,补充水分,促进其出汗加快体温降低。⑤将患儿的颅内压降低:若患儿发生持续频繁的抽搐症状,则可能引发脑水肿,为防止患儿的脑细胞受到损伤,需在采用止痉药物的同时,遵医嘱为患儿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速尿剂或高渗葡萄糖,保护患儿的脑组织,将惊厥症状减轻,预防脑疝的出现。⑥口腔与皮肤护理:做好患儿口腔清洁工作,高热的出现会使患儿口腔黏膜干燥,容易导致黏膜损伤与炎症,护理人员需采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口腔,婴幼儿需接受母乳喂养,因此为其每日开展2~3次口腔清洁。为预防皮肤感染,需使患儿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与衣裤,做好婴幼儿的尿布更换。⑦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家长对于高热惊厥的认知普遍较少,因此容易出现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情况,护理人员需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工作,将小儿高热惊厥的知识告知患儿家长,指导其配合治疗操作的开展,鼓励患儿家长保持镇静,并通过专业的护理干预,提高患儿家长的信任感,将患儿家长的恐惧心理消除。如患儿体温持续高热收留院观察或者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责任护士与观察室责任护士或病房进行病情交接后由其进行延续护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护理总有效率,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患儿的高热与惊厥症状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则为显效;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患儿的高热与惊厥症状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则为有效;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患儿的高热与惊厥症状无明显改善,则为无效[8]。②两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③两组患儿抢救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与惊厥持续时间。④两组患儿家长对预检分诊、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与照护指导的满意度,各100分,达到80分则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用(±s)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比较 观察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比较(min,±s)

表2 两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比较(min,±s)

2.3 两组惊厥停止时间与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抢救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与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惊厥停止时间与退热时间比较(min,±s)

表3 两组惊厥停止时间与退热时间比较(min,±s)

2.4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预检分诊、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与照护指导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疾病,由于小儿自身机体的中枢神经尚未得到完善发育,大脑皮肤具备的抑制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发生泛化兴奋性冲动,使机体神经元群出现过度异常放电,使患儿机体的骨骼肌群发生短暂、不随意收缩运动,导致患儿出现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等症状[9]。一般情况下,当小儿自身机体的温度超过38.5 ℃时,则容易导致惊厥出现,若患儿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与护理,则会将惊厥持续时间延长,使惊厥次数增加,将患儿脑组织受到的损害加重,诱发严重后遗症[10]。

由于高热惊厥的出现会损伤患儿机体大脑组织,因此为其开展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尤为必要[11]。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急救措施,可使惊厥症状得到快速抑制,将惊厥持续时间缩短,将患儿脑部受到的损害减轻[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的86.00%。与相关研究报道: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接受分级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常规护理的82.00%基本相符[13]。提示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可提升急诊高热惊厥儿童的护理效果。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分级患儿的检出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抢救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与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可缩短急诊高热惊厥儿童的抢救时间,加快患儿发热与惊厥症状消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将早期预警评分作为基础,根据评分结果为高热惊厥患儿实施分级护理,可使患儿的抢救时间由(48.62±8.52)min缩短至(30.26±7.20)min,同时也可明显缩短患儿疾病症状的持续时间[14]。分析原因,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可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急诊救护提供依据,使患儿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将抢救时间缩短[15];为患儿实施惊厥防控护理,对其呼吸道实施清理,可使其呼吸保持顺畅;保持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刺激,可使患儿的惊厥症状得到缓解[16];为患儿应用物理药物降温,可加快热量挥发,使体温快速降低[17]。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家长对预检分诊、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与照护指导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可提升急诊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是由于为患儿家长实施情景模拟教育,可使其疾病认知提高,使其明白急诊医护干预的重要性,使其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18]。

综上所述,急诊高热惊厥儿童采用早期预警评分以及分级护理,可提高预检分诊正确率、减少患儿院内高热惊厥发生率,提高抢救效率,并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预警分级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