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课后导读提示,巧解文本言语奥秘

2021-12-16 12:44徐亮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明刺猬红枣

徐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体系,不仅单元训练重点非常明确,而且每课的训练重点也在课后习题中有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带刺的朋友》(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描述了秋天的月夜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全文语言简洁,充满童趣。课后有这样几个导读提示: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笔者在教学时,以课后习题为导引,通过“四品”,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的童趣,进而落实单元和课文的训练目标,让“童趣”深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习作指引方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品:以题为索,把握整体

《带刺的朋友》一文节选于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笔者在上课伊始先范读原文,让学生说说小刺猬给自己留下的基本印象,意在为学生学习课本选文部分进行铺垫。接着,笔者出示导读提示(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分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小刺猬偷枣?(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至第11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刺猬偷枣的句子。在教学时,学生有了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很快就找到了“刺猬偷枣”的句子。笔者在学生读出“刺猬偷枣”的句子后,将句子投影在屏幕上,进一步引导:请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说一说小刺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读熟了句子,而且对“带刺的朋友”建立了轮廓性表象,此为“一品”。

二品:以句为引,理清顺序

经过以题为索,把握整体的导读,落实了初读的三个目标后,笔者接下来就是在建立整体轮廓性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即明确“刺猬偷枣”具体分了几步,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表象,以便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带刺的朋友”。

1.范读,想象画面。请学生静听录音范读,并闭上眼睛,用“放电影”的方式在头脑中“映出”小刺猬偷枣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留意”它偷枣的一系列动作。听朗读“放电影”过后,还留给学生时间要学生延续回味“电影”中的情景。

2.思考,说出意思。分三步出示作者描述刺猬偷枣的六句话,让学生回应之前的提问:小刺猬是怎样一步一步偷到枣子的?要求学生先依照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刚刚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再以简洁的语言说说句子的核心意思。

第一步:出示描述刺猬偷枣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描述性叙述,由学生概括出核心意思。

(1)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2)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第二步:出示描述刺猬偷枣的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描述性叙述,由学生概括出核心意思。

(3)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4)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第三步:出示描述刺猬偷枣的第五句话和第六句话,引导学生描述性叙述,由学生概括核心意思。

(5)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6)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经过以上想象描述与概括要义的阅读环节,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了刺猬偷枣那有趣、精彩的情境,并且概括出了重点句子的核心意思:(1)爬上树杈,爬向枝条。(2)摇晃树枝,枣掉下来;(3)归拢打滚,驮枣跑去。此时,笔者将学生的概括板书出来,同时有意识地在表示动作的字下面加上着重号,借此让学生知道“动词”是概括刺猬偷枣步骤的最关键之处。经过这样的三步梳理,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画面对全文的结构进行了概括,既明确了刺猬偷枣的“三步曲”,又再次品读了文中学生画出的关于刺猬“偷枣”的句子。接着,笔者趁热打铁指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把刺猬偷枣的过程简单地说一说,让学生能记住几个关键的动词,并能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找出文中作者对小刺猬偷枣的一句评价: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啊!这也是学生对小刺猬的一致感受,此为“二品”。

三品:以词为核,咀嚼语言

文章写得有趣,是有“法宝”的。“法宝”就是使用了生动的语言。那么,写刺猬偷枣时,作者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呢?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第三轮品读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找:课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刺猬偷枣的高明?

1.品读攀枝爬树的高明。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是写小刺猬爬上树杈的过程。在教学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品读“缓慢”和“诡秘”两个词语,因为只有“缓慢”地爬,才不会被人发现,多么聪明的小东西啊。一个“诡秘”把小刺猬爬向树杈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写绝了,因为此时它爬在比树干细很多的树杈上,要加倍小心才行。“缓慢”和“诡秘”这两个词儿把小刺猬爬树时的小心谨慎写得活灵活现,分明就是一个高明的“小偷”。让学生体会出了这样的感觉,再指导学生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2.品读摇树掉落的高明。课文第6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是写小刺猬用力摇晃树枝后红枣落了一地,然后自己掉了下来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时重点和学生一起品读“用力摇晃”“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这几个词。小刺猬多聪明啊,它不用“摘”而用“摇”,因为它的小短手不会像人一样摘枣子,更重要的是“摇”这个办法实在太好了,速度快,掉的果子也多,又节约时间,真是无比高明的好办法;而“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都是拟声词,让画面感十足,能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当时的情景,红枣被小刺猬这么一摇,落了一地,而“噗的一声”又让读者感受到这只小刺猬的机灵,它不从原路爬回来,而是噗的一声掉下来,别担心,它是“带刺的朋友”,不会疼。这一系列的拟声词既打破了原本寂静的月夜,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刺猬的“高明”之处。

3.品读归拢驮枣的高明。课文第10自然段是全文写得最精彩的段落,能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这只可爱的小刺猬点赞。在教学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品味描写小刺猬的“爬来爬去”“逐个归拢”“打了一个滚儿”“驮着红枣”“急火火地跑”那一系列动词,这一系列动词一气呵成,熟练有序。你看那小刺猬懂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把红枣逐个归拢,它只需要打“一个滚”就能把所有的红枣都扎在背上,枣子终于“偷”到了,得赶紧逃离现场,于是它“急火火”地跑,与前文的“缓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它懂得要“向着墙角的水沟眼”跑,这样才最安全。这些生动的词语真是把这可爱的小东西写得太精彩了,简直是一个高明的“惯偷”啊!在这一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字写得特别高明,那就是“长”,笔者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插图,思考为什么这个“长”要加引号,原来,这长大的一圈是小刺猬背上扎的枣子啊!

在上述导读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自主品读、互动交流为主,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加以点拨、归纳,让“生动的词语”深入每个学生的脑海,让他们明白,课文写得那么精彩生动,是因为用了这些生动的词语,既为学生积累好词服务于习作,又为学生后面讲述故事进行铺垫,此为“三品”。

四品:以语为基,讲述故事

在完成上面三个品读的教学环节后,黑板上留下了“刺猬偷枣的三部曲”板书,屏幕上也出现了刚刚品读欣赏的好词,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完成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的这个“讲”富有挑战性,笔者是这样设计学习要求的:

(1)能聲音响亮地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得一颗星。

(2)能用上书中的语言把过程说生动,得两颗星。

(3)能展开想象,加入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得三颗星。

这样的三个要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目标,也让他们在达成第一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对自己提出要求,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此为“四品”。

猜你喜欢
高明刺猬红枣
今夜有暴风雨
《实数》典型易错题
爸爸的“高明”之处
女性吃红枣有哪些误区
枣花
分红枣
捡红枣
歌星的头发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