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更具亲和力

2021-12-16 22:51王化
文理导航 2021年3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化

【摘 要】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可以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比如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适当让学生接触钟表,直观认识时间;学习图形时,让学生从身边寻找相同的物体、让学生收集生活素材认识分数、小数……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书本上的情境不一定是最适合的,练习中的情境不一定是最直接的。那么,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在课上先描述生活场景,再进行数学教学,方能事半功倍。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数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更要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带学生了解生活。本文以最近孩子们刚学完的“面积”为主,对数学课堂中生活色彩的重要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生活与数学教学息息相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中找教育;数学与生活

一、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实例

学习数学时,大部分的认知都是比较书面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为了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增加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教师就要不断刷新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断收集更多的素材引入课堂,不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数学课才能生动起来。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与亲历课堂的感受,越来越觉得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更直观,才能容易引发孩子们的共鸣。

(一)庄稼地与面积

很荣幸在今年4月聆听了吴正宪教师的“认识面积”这节课。本学期,我也刚好是上到这节课,学以致用,在课堂初始,我将原本利用数学史导入的情境改成小张和小李家的庄稼地问题。

在课堂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简单的画,引导学生看图,小张和小李家门前各有一片庄稼地,并引出一系列问题:

1.红色的线是庄稼地的什么?(与之前所学的周长有联系)

2.让你用蓝色的斜线大概画出小张和小李庄稼地的大小,你如何画?

3.谁家的种地面比较大?你是如何比较的?

4.比一比你画的线的长短。(引导学生体会面和线的区别,并引出蓝色涂色的面就是庄稼地的面积)

通过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和不断质疑,让学生首先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所学内容首先有一个清晰、有区分度的了解:庄稼地种地面的大小叫做庄稼地的面积,而从图中看出,周围一周的边线叫做庄稼地的周长,周长里面的面才叫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可以从面的大小进行直观感知。

在此基础上,我又画出几组图形(节选两例):

学生既然已经直观感受了面积,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又怎么画呢?并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讲台上的学生有些犹豫不决,甚至有学生将斜线沿缺口画出来,有一种我不说停,就会将一个黑板画满的趋势。我顺势提问:“这个面积能画出来吗?”学生说:“不能,再画下去黑板也不够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图形面积是怎样的。有聪明的孩子说出没有面积,因为永远也画不完。再让学生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呢?引出面积只针对封闭图形。

明确了这些,让学生明白了面积的研究范畴,面积也是因为生活需要,抽象而来的。再进行书本例题、练习的教学,从观察生活中物体的面入手,除了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还可以用重叠法、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一节课上完,学生感觉像是在玩乐中度过了整节课,不但积极参与,效果比我之前的课都好!

(二)洒水车与面积

因为面积教学比较抽象,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又一次飞跃,在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课后习题特别抽象。在课堂上投出这一题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不知如何下笔。题目如下:

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70米,洒水宽度是9米。洒水车行驶五分钟,洒水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目的生活性很强,学生很难从“洒水车洒出的水可以看成什么图形”进而抽象到数学上是一幅怎样的图形。

虽然有很多学生见过洒水车,但从未真正关注过。于是在备课时,我从网上找了一个洒水车洒水视频放给学生看,让孩子们了解洒水车洒水全过程。由此提出问题“什么叫洒水宽度”,让学生指一指图片上的洒水宽度,并用粉笔模拟刚刚洒水的路径,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洒水图案会是什么形状?采用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来解决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

本题其实直接讲述解题过程也是可以,一部分领悟能力好的学生会很快掌握,举一反三;部分领悟普通的学生,再练习就可以掌握;小部分领悟不好的孩子,重复做题很多次也能掌握。但试问这样的数学能让学生有兴趣吗?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吗?数学本身是一个枯燥的学科,小学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为了增强学科趣味性,编写教材的教师让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降低数学的难度,但这其中依然不乏一些较为抽象的练习。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注重“实践”,要用生活化的观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正如《新课标》所述: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数学需要寓教于生活

(一)从生活中来

数学课堂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还能化抽象为具体,比如,教学“千克与克”这一节内容,学生在判断物体重量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并且无法通过书本的想象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实际教学中,我带了很多生活中的实物,如重60克的鸡蛋,重1千克的水,重1克的黄豆……让每一位孩子都动手去掂一掂,感受克与千克,为之后的判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比较抽象的分数意义时,选取孩子爱吃的饼干,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4份、平均分成8份……孩子们突然对枯燥的数学课堂抱有十二分的精神,因为答对了被平均分的饼干,那个饼干就属于你。利用生活中孩子们常吃的饼干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教的也更得心应手。

(二)到生活中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习目的除了提升自身的能力之外,最终是要把所学所教运用到生活中。在低年级学习“元、角、分”时,教师教会孩子们对人民币有了新认识之后,我布置孩子们和家长有机会一起去超市购物,或者自己独立去付款,感受元、角、分之间的置换。现在网络平台很发达,我们都很少向孩子们展示人民币,付款时很多人都不再用现金支付,孩子们接触人民币的机会就少了很多,所以当我们教给孩子们相应的理论知识时,让他们再运用到生活中,实實在在感受一次,比说教若干次的效果要更好。

(三)数学与生活交汇

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比如,在长方体的容器中放石子,学生实际观察,或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会发现石子放进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子的体积,从而举一反三,得到拿出石子的题型该如何计算。在用合适的单位填空时,学生更是要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方能准确判断。

总之,生活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各种联系,用灵活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串联,不断与时俱进,致力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更要避免为了联系生活而教,浮于表面,没有实际的数学内涵。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勇于反思,敢于实践,正确认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生活不断渗透数”的含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不断加深自身素养,熟练驾驭课堂,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生活和课堂的紧密联系,是我今后课堂中要努力的教学方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更好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使学生更有共鸣,更亲近数学。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8.

[2]王宽明,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2):61.

[3]王兆正.经历数学化:从“数学生活化”到“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回归与超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41-44.

[4]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2011(07):147-148.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