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教师的教育突围

2021-12-16 16:21向其坤
中国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师生研究教育

向其坤

工作的33年里,我在3所乡村学校总计工作了28年,从小学教师到初级中学教师、校长,我不停地变换着身份角色。在澜沧江沿岸那所薄弱的山村中学—大朝山中学工作过15年。仔细回味,这15年就是我的教育觉醒之年。

一、师生之桥

最初,校园环境异常恶劣:体罚成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基本的信任,学生甚至在墙壁上偷偷写出谩骂教师的污言秽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只是机械生硬的关系—教师盯着天花板“讲”,学生瞅着窗外“听”。自言自语的教师,呆若木鸡的学生,这一切都说明:课堂已经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这种境况,我开始了“师生之桥”的书信活动。第一次以“老师,我想悄悄对您说” 为题,采集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们在撕下来的锯齿形作业纸上努力地诉说他们天真直率的想法,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啊!后来,我自费给每位学生配一个信封,信封上标注“魅力师生之桥  ×××同学”。再给全体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向他们敞开我的真实想法,提出我对他们的希望,说明“师生之桥”的意义等。在公开信里面我强调,只要有疑问、想法都可以写成信或字条放到我办公桌上,我再找同学给予针对性的答复。对学生在信中提及的所有问题不向任何人公开,即便是违纪违规的事情。

于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我和学生之间悄然形成。渐渐地,我成了受欢迎的老师,有学生对我表示“不满”:“向老师,您为什么不担任我们的老师啊?是不是看不起我们?”“迫于”学生的信任、希望,我只能悄悄收下这部分愿意追随的“编外学生”。看着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我品尝到了师生之间暖暖甜甜的味道。师生关系的调整、升级也让我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同学们能针对教学问题抢答、讨论、争论,伴随和谐愉快的笑声,我们的课堂开始飘出了振奋人心的掌声。

每学年,我都会调整“师生之桥”的实施细节,使之更加贴近教育和教学的需要。多年下来,数千个信封塞满了我的抽屉,每一个信封里都是学生的涓涓心声。这些原生态的细流沐浴着我的心灵,时时警醒、润泽、滋养着我。多少次搬家,其他物件损毁、遗失我都可以不顾,唯独这些成了我的第一随身宝贝。

二、教育场

从师生关系逐渐改变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心门敞开的美好过程。这种美好的变化激励着我对教学进行思考,也促成了我的基本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我是一名物理教师,得益于对磁体及磁场的课堂教学的顿悟,我尝试提出了“教育场”的育人理念。简单说来,“教育场”就是教师周围存在的育人之“场”。教师自身建构起来的“场”总是学生心向往之的无形氛围,它比一般所言的“气场”更高级之处在于“教育场”是以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学养、魅力影响与改变学生的。

“教育场”应该包含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师生合一”的和谐关系的缔造,这是“教育场”存在的物质基础,反映的是人和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二是“教育场”在课堂教学里的呈现,反映的是人与物、人与事件(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如何面对课程、教材等)的融合关系,即转化为它的子场—教学场,这是“教育场”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因此可以说,我的教育道路就是不停地探索和实践“教育场”理念的人生之路。

三、优秀乡村少年

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也服务乡村近30年。乡村文化的变异、颓废、衰落,特别是留守儿童大量产生的现象引发我对乡村少年、乡村未来的焦虑与思考。也是在大朝山中学,我开展了“优秀乡村少年”评选的探索。“优秀乡村少年”评选是针对乡村少年,特别是留守少年精神扶植的育人探索行动,旨在塑造乡村少年健康、朴实、坚毅、果敢、智慧、自信的精神形象,为未来乡村的经营、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力量,为未来乡村文化的复兴、乡村人才的储备、乡村经济的振兴贡献力量。“优秀乡村少年”的基本标准是:

1.从小生活在农村,带有浓厚的“泥巴泥土味”,没有娇生惯养的习惯。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活泼的童年野趣。

3.不说谎,不给家庭添乱,不给家庭惹事,不只顾自己,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

4.会干好农村最常见、最基本的农活,吃苦耐劳,初步体验劳动成就感,懂得所在村寨的文化礼仪及习俗,村民反映良好。

5.孝敬父母,不与父母顶嘴,听从父母安排,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帮助父母做好农活,汗流浃背,用心体验“汗滴禾下土”的勞动生活。

6.即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儿童甚至是孤儿,也不自暴自弃,有自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7.无论贫困还是富裕,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的家庭;无论是怎样的父母,都始终如一地孝敬他们。

我意图通过这个探索活动塑造乡村未来的家长(即现在的少年)。实际一点说,就是拥有这样少年的乡村的未来才会有希望!“优秀乡村少年”的评选给留守儿童的精神培育、未来乡村文化的重建开掘了新的路径。也正因如此,担任这所中学校长之后,我把“发现自己,发现师长,发现同学,发现乡情,努力做一名有精神底气的朝山好少年”定为该校学生的成长目标。

《人民教育》2019年第1期,刊登了我的小文《乡村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三个意识》。我以为,这是对我28年乡村教育探索和实践的最高认可!

四、创造教育现象

纯净的、至上的教育总是与经典的阅读相伴共舞的。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创造教育现象”的论述:“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以此分析,我的教育实践活动都穿着“创造教育现象”的外衣!我在教育科研上曾存在不小的误区,认为研究就是鸿篇巨著的论文撰写、痛痒难辨的课题研究……事实上,创造教育现象是另一种更简易、更灵活、更能贴近基层教师、更契合教师当前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科研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创造教育现象的产生已经相当明白了,即起于教师对教育教学“遭遇”的困惑。无论“遭遇”引出的问题前人有无研究,教师都要用心对待它,变“遭遇”的困惑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展开行动研究,适时作好手记、札记、随笔、研究笔记等文字记录工作,根据研究对象的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直至困境的消除。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羽翼更多的是在创造教育现象中丰满起来的:每一次创造教育现象的行为之后,教师就能长出一批羽毛;所遭遇的困境完整解决之后,教师的羽翼就会丰满起来,翅膀就会硬朗起来,教育教学的内心也就异常地强大起来。

以书面形式反思、整理这些研究过程、心得,就是一篇篇实践性极强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就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适合向更多更广的教育同行分享,这是创造教育现象外在的价值体现。这种结果的出现,将从本质上开启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的自觉之路。创造教育现象的实践研究,其价值还在于研究过程里面的新的教育意蕴、新的育人规律等的触及与发现。

五、好奇心保卫战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好奇心”支撑起学业、事业。没有好奇心的激发、呵护、培养,“见证奇迹”的时刻不可能发生。

“奔六”的路上,创造教育现象,于我而言,依然成就着我的职业幸福。几百号学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学生,他们的禀赋优于常人,行为也异于常人,喜欢捣鼓物件,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敢大胆地向我的讲解或教辅资料的解答提出质疑并展示他们自己的“想当然”;能无视周遭环境的喧闹而安静地享受“孤独”的乐趣:思考、深度阅读等。这就是“精英”学生,是十年难遇的,更不是可以“教”出来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需要对他们采取“另眼相看”的策略和措施:告诉他们,好奇心比分数重要,考上顶尖的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与那些顶尖的学界大师相遇。有了大师的引领,这些“精英”才能为国家、社会、世界作出最有價值的贡献。作为给他们的“奖励”,我也只能悄悄地送上一本杂志社寄送我的样刊,再写上一句让他们纳闷的话—请你确信:善良是一种方法!四年之中,通过对特别在意的几个“精英”学生的行动观察,我形成了一篇感性小文,2021年8月9日,光明社教育家公众号“听雨”栏目推出了我的文章《离开“好奇心”,我们将失去教育的星空》。

我本身对教育也是存有“好奇心”的,这就导致了我那些“好玩”的教育之事的发生,关于教育探索、实践的一些研究性文章的诞生。

“好奇心”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未来,也体会到了自己“功利”的现实—心是如此愉悦、透亮!

我是特级教师吗?不是,我就是一个80年代中期的中师生,偏僻广袤的山村就是我的重要教育领地。再高的荣誉于我而言都是身外之物,我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丰盈与安然,连续十多年没有“被优秀”是我非常平稳的表现,我庆幸因此不被纷扰的世事影响而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于永正老师说教师“终究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深以为然。成为孩子意味着什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隐藏着多么深厚的教育意蕴:稚化为“儿童”的教师追逐的“黄蝶”应该是什么?“菜花”是什么?“黄蝶”为何要“飞入菜花”?更有意思的是,明知道“无处”,为何要“急走”而“寻”?我以为,教师的极致世界就在这里—追寻到“无处寻”的境界:只有“寻”,你才知道“无处”,而“无处”并非“无用”。这是一个美妙的教育的涵泳过程。像这样,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草根老师,能享受到沉潜教育的乐趣与幸福:

第一,乐此不疲的思考是我不会改变的习惯;

第二,“土”味,是所有中师生的命运,也是我一生都喜欢的味道。

草根的最大梦想就是这样通过层层的突围,向领袖的“苇草”—思想者靠近、再靠近!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第一完全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师生研究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