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探索

2021-12-16 01:02董国平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 作为一种校本教研形式,课例研讨具有教研与培训双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泰安泰山实验中学融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四环一体,构建了以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评课议课为中心的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明确活动进度、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评价奖惩,形成了常态化的教研制度。

关键词 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66-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通过课例研讨的模式开展校本教研,让教师聚焦问题、研究课堂、分享智慧与彼此滋养,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山东省泰安泰山实验中学积极推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研讨,形成了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流程与保障机制。

一、课例研讨校本教研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校都更为重视校本教研,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当前的校本教研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开展不深入、研讨不充分,形式主义严重等。为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研任务,部分教师听评课时被动应付,重数量、轻质量,听课不深入,评课“唱赞歌”,缺乏针对性、深层次的评价与交流。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校外的培训和学习,不管从时间、效果还是经费上都难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学校也迫切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务实、方便和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该教研模式既能聚焦课堂,实实在在发现和研究课改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以研代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课例研讨既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研模式,也是一种以课堂实例为载体的培训方式。顾泠沅教授提出:“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研究,是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是进行课例研究。”[1]可见,课例研讨具有教研与培训并重的独特功能,因此,它是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实际需要、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赋能的有效途径。

二、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的内涵与流程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例研究它是扎根于教师日常工作现场的研究;是以所在学校的同僚之间相互学习的“实践共同体”为基础的研究;是面向“日常的教学”的、旨在应对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反思性思维的研究[2]。结合学校“以学为主”的能动课堂改革,我们将课例研讨视为围绕日常具体的课堂教学现场所展开的群体性、系统化的研究和讨论,它包括课前研讨设计、课堂实施诊断、课后交流反思三大流程环节,其目的是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教师间的切磋交流、思维碰撞、反思改进等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改进优化和教师教学能力素养提升。学校的课例研讨模式构建与学校推行的“以学为主”的能动课堂改革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先学后教为策略,以“四步八环”为路径,以评价激励为保障,以当堂达标为目标,以能力发展为根本,以学科素养为导向。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聚焦关键环节,形成了课例研讨的规范化活动流程。具体而言,其基本操作流程模式如下:

(1)确定课例:确定课题、授课教师;

(2)个人备课、说课与集体备课:授课教师先行个人备课、说课,年级备课组或学科教研组(语数外为年级学科备课组,其他学科为学科教研组)成员集体研讨,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3)课例展示、课堂观察:授课教师上课,教研、备课组成员观察诊断课堂;

(4)评课议课:课后观课教师评课研讨、专家点评引领、授课教师对话反思;

(5)总结改进、积累资源:活动结束,教研组总结梳理形成课例研讨成果资源,组内跟进课堂改进,并将成果资源上报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建立优质课例资源库,选择优质课例资源在全校推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以上操作流程模式是将备课、上课、观课、議课四个环节一体系统设计、递进化实施的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特征。在课例研讨整个流程环节中,学校聚焦集备、观课、评课三个关键步骤环节推进实施。

(一)集体备课:聚焦智慧共享、优化设计

首先,授课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按照“以学为主”能动课堂模式要求先行初步备课,如制作课件、学案等。其次,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说课研讨。组内成员再着重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核心知识点和易分化知识点的教材解构、课堂设计、达标练习与作业设计及资源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阐述观点并提出建议,实现集思广益、智慧共享。最后,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形成课例教学设计。如历史教研组在进行“三国鼎立”课堂集体备课时,针对“如何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这一教学环节,经过大家的研讨,最终一致建议改变原来由各学习小组自行讨论的设计,而是采取相邻两学习小组一组为正方(曹操是个大英雄)、一组为反方(曹操是个奸诈、凶残的小人)相互辩论的探究学习设计,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再选择两个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全班展示分享,最后教师作点拨提升。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优化,不但让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刻的剖析,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丰富了学习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观察:聚焦工具开发、多维观课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讨的关键环节,实践中,学校重点开发了课堂评价参考标准和多维观课量表。具体而言,一是明确课堂评价参考标准。伴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改形势深化和学校“以学为主”能动课堂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也需做出调整和改进。对此,学校提出课堂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为: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和能动深度学习导向,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策略,制定课堂评价参考标准,尤其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参与度”“达成度”等学习要素的考量,以此为依据进行课堂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引领、促进作用,落实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从“知识为本”向“核心素养为本”教学的实质性转变。二是开发设计多维观课量表。基于课堂评价参考标准项目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简便实用、易于操作的原则,学校开发设计了多维观课量表,量规具体包括:(1)学习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性问题;(2)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效果问题,如学生个体回答问题次数,自学、独立思考的时间多少等;(3)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问题,如同桌互动次数,4人组互动次数,4人角色分工意识及配合程度,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展示效果等;(4)教师的提问、理答小结及评价问题,如教师的精讲点拨、拓展提升、归纳小结的时机把握、时间、次数、课堂占比问题,课堂教学规范性组织引导用语问题,课堂嵌入式评价问题等;(5)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与达标度问题,如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次数和学习状态表现等,达标练习设计的梯度、题型、题量的合理性和学生当堂达标人数、比例情况等。总之,学校开发的多维观课量表涵盖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

课堂观察工具的制定,为教师有效精细深度观课提供了“脚手架”,解决了教师观课时“观什么?怎么观?观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避免了观课“大而空”和随意性的问题。有了多维观课量表,每次活动时教研组长可以让每名教师聚焦一到两个观察维度依据观课量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现多维度、立体化、深度化、精细化的专业观课。

(三)评课议课:聚焦对话交流、思维碰撞

好的课例研讨,既要有高质量的备课加工、课堂观察,还要有务实有效的评课议课。学校改变了以往浅表化、形式化与赞歌式的评课方式,提出了“2+2+2”的评课底线要求,即观课教师要对所观课例至少提出两条优点、两个问题或两方面的不足、两条改进建议。这要求观课教师充分发挥观课量表作用,尽量用数据、实例和课堂实录说话,保证针对性、专业性。学校的课例评课基本做法是首先由执教教师汇报课堂设计思路及上课后的总体感受,然后由观课教师按照分工观课维度,遵照“2+2+2”的评课要求逐一进行交流发言。一人发言后,其他人会就具体问题展开现场的交流,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做到民主开放、思维碰撞、观念交锋、百家争鸣。最后由学科教研(备课)组长、学校领导做总结点评。另外,学校还会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展示研讨课例活动和深度专题性课例研讨,邀请市、区教研员或外校名师来校作点评指导,保证课例研讨的专业性,推动教师对课例有更深度的思考和认识。

三、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的常态化开展,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半天无课日”课例研讨活动的实施意见》和《课例研讨操作实施规范指南》文件,形成了行政推动课例研讨的刚性制度保障机制。

第一,明确活动进度。每学期初,教务处统筹安排,让各教研(备课)组研究制定各学科课例研讨实施方案,明确主题内容和进度,让教师明确课例研讨的日程、授课教师与研讨主题以便提前准备。

第二,加强过程监管。学校领导、业务干部按照目标责任制要求参加教研(备课)组课例研讨,发挥指导监督作用。学校以四级督查责任制和检查结果公示制为抓手,抓好课例研讨的过程监管,确保课例研讨的活动质量和效果。

第三,严格评价奖惩。学校将课例研讨活动开展情况和课例资源库建设情况纳入对教研(备课)组量化评价和对教师常规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课例研讨展示交流,选择典型教研(备课)组展示分享成果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开展积极主动、扎实有效的教研(备课)组学校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优秀教研(备课)组长,在区、市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时優先推评;对工作开展不力的教研(备课)组予以批评约谈,问题严重的全校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

通过持续深入的探索实践,学校的课例研讨校本教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形成了浓厚的课例研究氛围。教师在课例研究中,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亲身体验,尝到了探索的甘苦,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作为研究者、建构者、创造者的价值。[3]当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听评课不再是为了被动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促进自身课堂改进、专业成长时,自然就会“人人主动参与、个个用心研讨”。目前课例研讨已成为教师的自主自觉行为,学校也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文化。二是及时研究并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例研讨助推“以学为主”能动课堂改革的深度推进,使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明显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尊重和凸显,学习成效明显提高。三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讨让教师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新基点,在专业化的集备研究、听评研讨、总结反思中,教师研究意识、思维能力、实践智慧和教学本领得到提升,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实现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来,有一大批教师步入齐鲁名师、泰安市“泰山名师”、泰山区“卓越教师”、市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行列,有40余名中青年教师在省市区各类讲课比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董国平,泰安泰山实验中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参考文献:

[1] 朱郁华.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2):23-24.

[2]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6):5-19.

[3] 肖建民.课例研讨是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5):3-5.

实习编辑:刘 源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