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幼儿习惯教育,提升幼儿教学效率

2021-12-16 16:50罗娇娇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

罗娇娇

摘 要:本文在了解幼儿习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育角度出发,分析了幼儿习惯教育的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开展幼儿习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找到新方向。

关键词:习惯教育;学前教育;行为问题;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 (2021)31 -0049-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quo of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eschool habit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develop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hoping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Habitual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Behavior problems;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习惯”是反映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影响生活质量与行为方式。学前阶段(3-6岁)是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幼儿教育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习惯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这样才能为促进幼儿成长奠定基础。

1.幼儿习惯教育现状分析

“幼儿习惯教育”的这一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生活素养、道德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在学前阶段教育中,幼儿习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幼儿的活动权利,不将活动内容强加给幼儿,并将“习惯”拓展到学前自我教育的范畴,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加快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习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幼儿习惯教育可有改善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自理能力等,因此围绕幼儿的习惯养成,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关注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但是目前,幼儿习惯教育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通常会设置丰富的活动,但是家长普遍存在工作繁忙、對幼儿园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连续性,习惯教育断层的问题屡见不鲜。同时文献[1]也指出,部分家长有鲜明的个人想法,或在社会中处于高层管理位置,或见多识广,此类家长的幼儿习惯教育中往往存在优越感,习惯于将职场、生活中的一些思维模式带入家园共育模式下,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听从家长,甚至强调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容侵犯,这种问题也会影响幼儿习惯教育效果。

针对幼儿习惯教育现状,研究人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相关数据与调查探究可知,部分家长对幼儿的习惯教育较忽视,其认为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为知识教育,其没有对教师的各项行为进行配合,给幼儿习惯教学的效果带来较大伤害。部分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习惯教育也没有清晰认识,在实际教学中会更加偏向于理论,忽视了习惯教育的实践性,降低了幼儿习惯教育的执行性,难以使幼儿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民办幼儿园的增加,多个幼儿园的规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展,教学上的激烈竞争也给习惯教育带来些许偏差,逐渐淡化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降低幼儿教学效率,给幼儿习惯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2.幼儿习惯教育培养的基本原则

(1)家园共育是教育的基础

幼儿本身处于一个快速认知社会、养成生活习惯的阶段,所以在幼儿习惯教育中,教师必须将家园共育作为基础点,在认识到家园共育现状的基础上,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形成合力,紧抓幼儿习惯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习惯教育的有效性。

(2)重视日常不松懈

幼儿园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细节习惯,在课上课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全面引导,通过大量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逐步积累,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确保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3)创新活动方式

幼儿习惯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育环节需要教师放开视野,避免教育形式俱进,应该合理利用现代化学前教育手段,以先进教育思想为依托,改进教育模式,尽量优化幼儿的行为表现,促进幼儿可对行为习惯产生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优化习惯教育思维

在进行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其教育教学理念将影响幼儿习惯教学的效果或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保持较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发挥指导与榜样作用,增强习惯教育的实践性。在实行正式教学前,教师要全面分析不同幼儿的实际特征,即使教授的行为习惯相同也要采用对应的教授形式,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学习模仿兴趣,还要带有较强的执行性,有助于真正改善其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率。

3.幼儿习惯教育思路分析

(1)以教师为桥梁,构建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幼儿教育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各方努力,因此为了保障幼儿习惯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推动家庭参与到幼儿习惯教育中,为家园共育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育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将幼儿园的幼儿园习惯教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家长反馈,根据家长提出的意见适当调整教育方案,这样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将与幼儿习惯养成有关的内容,分门别类地粘贴在“家长园地”一栏,使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完成活动,例如以周为时间单位,记录每周幼儿与家长是否按时起床、起床后是否叠被等,通过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比赛,实现了共同学习,可以真正发挥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家园共育模式下应该重视与家长的交流,通过微信、QQ等手机APP将幼儿园制定的教学目标告知家长,使家长能够监督幼儿在家中的习惯,并理解各种教学计划的实施。同时教师也应该与家长之间构建信息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基本状态,尽早区分班级内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结合幼儿心理特征做习惯引导

与成人相比,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美好的,对新鲜事物充满期待,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幼儿的这种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并选择能被幼儿接受的方式进行习惯教育。例如在很多幼儿在吃午饭时,身上往往掉有很多饭粒,虽然屡次提醒但是效果不显著,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自编《小衣服的遭遇》故事,将幼儿身上的衣服拟人化,扮演衣服在被饭粒弄脏后哭泣、伤心的桥段。这种故事的形式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使幼儿认识到吃饭时掉饭粒会使自己的衣服“受伤”,所以在吃饭时要尽量避免掉饭粒。

同时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师、家长的关爱下能够使幼儿的情绪更加安定并享受愉悦,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成长特征进行有计划的习惯教育,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例如,部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会因为自己的表现不理想而哭闹,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变化,成为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推手”,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活动,并配合语言激励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长此以往,幼儿可逐渐养成坚韧的心理,做到迎难而上。

(3)找准幼儿的行为问题

在幼儿习惯教育期间,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研究,了解每个幼儿的行为习惯,并对其中的不良行为进行跟踪、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做针对性教育。例如,很多幼儿存在挑食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食物的口味不理想、幼儿吃饭时有小情绪或本身存在挑食情况等。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例如针对食物口味不理想的情况,教师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大口吃菜,带动幼儿进食;而对于吃饭时有小情绪的幼儿,可在吃饭之前适当鼓励,如赞扬该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良好等,可帮助幼儿快速摆脱不良情绪。对于挑食的幼儿,则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合作,帮助幼儿更正调适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针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特定行为开展主题活动,在室内打造不同的活动场景,通过构建互动性的情景,帮助幼儿改变不良习惯。例如在组织礼仪儿歌比赛中,可以设置《小弟和小猫》的故事活动现场,在集体活动中模拟故事环节,激发幼儿习惯意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幼儿习惯教育中榜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快速确定学习、模仿的对象,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凡是要求幼兒养成的良好习惯,都需要教师做好表率。例如与其他教师见面时,教师之间要礼貌的问候:“你好”,他人需要协作时要主动帮忙等。在饮食起居上,吃饭前教师应该主动洗手,并口述洗手时的注意事项,如注意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洗手液、如何清洁手指等,使幼儿能够模仿教师学习;在饭后应该漱口或刷牙,保证口腔健康。在教室内,教师要保证走路轻声、小声交流等,使幼儿了解室内的行为规范准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帮助幼儿了解行为规范的相关细节,这样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除了教师以外,幼儿的集体活动生活的小伙伴也是模仿的对象,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表扬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幼儿,使其他幼儿可模仿学习,发挥榜样作用。

(5)正确引导,耐心鼓励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复杂的,受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难度更大,若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而且要多利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在幼儿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表扬。例如,在排列站队时,男孩更加调皮,因此组织站队的时间长,但是当教师发现某一男孩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站队时,就可以立刻给予口头表扬,激发其他幼儿学习的欲望。针对那些自控能力弱的幼儿,教师要更有耐心,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每一个进步与闪光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幼儿成长。

(6)加强品德行为的习惯教育

幼儿园教师应培养幼儿多方面行为习惯,如学习、礼仪、生活与安全等,为改善幼儿综合素养,在该阶段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即品德习惯教育。具体来说,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目标即为立德树人,在幼儿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教授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情感认知与德育习惯,在真正教学时教师需借助适宜的道德标准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养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朴素情感,运用礼貌用语并友好地与其他小伙伴相处,让幼儿在该阶段就养成相互照顾、相互关心的习惯。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定期讲解不同节日的隐含意义,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或“十一国庆节”等,利用多种节日知识来引导幼儿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精神,帮助其在较小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此外,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教授具体的行为习惯,比如,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可借助相关习惯教育知识帮助其养成“自己事自己做”的行为习惯,若其拥有的能力较强要养成主动为集体与同伴服务的习惯。为巩固幼儿各项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幼儿教师还要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园传授的习惯教育知识,家长与教师需完美配合,借助家庭和学校教育,帮助幼儿彻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其综合素养。

4.结语

针对幼儿习惯教育的复杂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幼儿的差异性,并在家园共育模式下,探索新的教育方向,最终为推动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彩虹.生活化的幼儿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2]刘欣.开展幼儿的道德启蒙教育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

[3]向水针.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08).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学前教育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