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纪律管理

2021-12-17 06:40顾菲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

顾菲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其独特性,课堂氛围轻松,强调学生表达、师生互动。因此,对于心理教师而言,会增加纪律管理难度。良好的纪律是心理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为了获得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心理教师可以从制定活动规则、简化教学指令、提升教育机智这三方面着手,维护活动秩序,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關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纪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5-0015-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下简称“心育课”)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与其他语数英等传统学科相比,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心育课一般以各种趣味十足的活动为载体,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和感悟,从而调节自我情绪、改变不良行为等。因此,心育课需要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上课时,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这样的自由表达会造成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化,容易随意表达、无序表达,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只是在活动中动起来,并没有静下心去体验和总结,无法实现心育课的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心育课的效果,良好的课堂纪律尤为重要。

一、“准备性”纪律管理:制定活动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心育课的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没有原则的放松会让学生忽视课堂纪律,不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事实上,任何一门课,若要学生认真参与并有收获,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教师如果精心准备了课,但没能维护好课堂的纪律,学生静不下心,那么课会上得比较累,学生的体验也会浮于表面。

在学期初第一节心育课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份“约定”。比如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不论表达何种观点,我都会尊重和理解,但必须是在“有秩序”的情况下。学生被要求尊重他人,先听老师和发言的同学把话讲完,如果有不同看法,再举手表达,有理有据,而不是随意驳斥。有时,遇到学生不举手,迫不及待将所想的说出来的情况,我会选择漠视他,让他这种行为因未得到强化而渐渐消退。对于认真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会给予他们积极的关注和评价,在游戏体验环节给他们优先机会。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会意识到遵守纪律的益处。

在后续的课上,除了纪律要求,我还会通过优化活动规则达到实现管理班级纪律的效果。比如 “小鸡成长记”这个游戏活泼有趣,具有挑战性,学生们经常玩得停不下来,甚至兴奋得大声叫嚷,影响其他班级上课。这本是个简单的暖身活动,能活跃班级气氛,但是太过热闹,学生不愿意终止,反而会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于是,我在活动开始前,强调了以下三点规则:(1)左手是信号发射器,右手用于猜拳,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去交流,减少口头讲话;(2)完成成长过程的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坐好,如果随意讲话,我便会要求他回到“鸡蛋”重新开始;(3)在活动快结束时,离规定的时间还剩10秒,全班一起倒计时数数,这样学生们有心理准备,容易安静下来。这样既达到了暖身的效果,课堂秩序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过程性”纪律管理:简化教学指令

心育课的活动复杂多样,会给教师的纪律管理增加难度,因此,恰当的教学指令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学指令的关注,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纪律的管理以及活动目标的达成。如果教学指令过于繁杂,学生找不到方向,课堂就容易乱作一团。

在上课时,有时我给出了教学指令,学生却像没听到似的,需要反复强调,才能维护课堂纪律。所以,我通过课后思考、课上实践,找到了引导学生注意到并遵守教学指令的方法。

首先,运用清晰明了的教学指令。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愿意遵守教学指令,而是因为教师用太过冗长的句子表达指令,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不知道该做什么。不清晰的教学指令即使重复很多遍,学生也不是很能理解,而且反反复复强调会影响活动的节奏,也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使教学指令更加明确。例如,如果希望学生看屏幕上的一幅画,可以用手指着,说:“同学们,看。”而不是看着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一幅画。”

其次,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学生普遍在游戏环节积极性特别高,但是游戏后的分享感悟环节却不乐意配合。在上“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我提问:“你们愿意说说家人间暖心的事吗?”几个学生高声地喊道:“不愿意。”我知道他们这种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恶意,只是想让我尴尬、下不了台。在心育课堂中,怎样提问才能避免激发学生不必要的逆反心理,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分享状态呢?这同样需要教师发挥语言机智。我的应对策略是不提问“是不是、想不想、能不能”这类封闭性的问题,多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或者积极正向的语言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将“你们愿意说说家人间暖心的事吗”改成“我们一起来说说家里的暖心故事吧”。

最后,心育课虽不是语言类的学科,心理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说话时避免出现语病,也不能过于死板乏味。有时,教师的语病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活动内容转移到教师身上,有些学生会开始起哄、嬉笑,影响活动效果,不利于班级纪律的管理。

三、“生成性”纪律管理:提升教育机智

心育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形成感悟,获得成长。所以,只要学生心里泛起些许的涟漪,活动目标就已达成。基于这一特点,在纪律管理中,一些生成性的内容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上课,因为临近节假日,学生非常兴奋,上课时窃窃私语。我在进行一般性的课堂管理之后,收效甚微。正好这节心育课的主题是“换位思考”,于是,我挑了私下讲话最多的几个学生,请他们针对本次活动主题进行五分钟的即兴演讲。最初,这几个学生觉得很新奇,认为随便讲讲就能完成任务。但第一位学生上去刚讲两句话就卡壳了,我鼓励他继续讲下去,他支支吾吾、断断续续地坚持到了四分钟。我问他是否还能坚持下去,该生表示太难了。这时,我适时点拨:“你讲了四分钟,觉得辛苦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作为老师,我需要站着讲四十分钟,期间还需要管理班级纪律,我的辛苦程度怎样?”该生一下子羞愧不已。第二位学生也要完成同样的任务。这位学生信誓旦旦,认为自己一定能行,一上台,铆足了劲讲了好多话。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其他同学随意讲话的声音盖住了,虽然他讲得认真,但是没有几个同学听他讲。刚过三分钟,他就要求停止演讲。他觉得很难过,坚持不下去。他意识到不在课堂随意讲话、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虽然原定的心理活动任务没有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是,学生在这次生成性的活动中心灵有所触动,知道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和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这不就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吗?

课堂纪律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心育课因为课堂氛围轻松、活动较多,因而纪律管理比常规课堂更难。心理教师既需要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需要有临场反应的语言机智。实践表明,教师可以从活动规则、教学指令、教育机智这三方面着手,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进行纪律管理,就能提升心育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顾琴华.以心育心 处处留心——小学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26-27.

[2]高昭德,安小燕.例谈心理教师的课堂语言引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9):42-43.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减法变成加法算